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最新報道

彭凱平:焦慮的年代 家長該如何成就孩子的一生?

發佈時間:2023-11-22 08:10:00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趙芳迪

當今社會,家庭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當教育焦慮在四處蔓延,有情緒問題的孩子在日益增多,到底孩子需要什麼樣的父母,什麼樣的教育算是成功的家庭教育呢?本期由《中國經營報》攜手招商信諾人壽主辦的《零觀教育》邀請到清華大學社會學院院長、中國積極心理學發起人彭凱平老師,來給大家剖析家庭教育問題,引導父母掌握正確的家庭教育方式,建立良性的親子溝通機制,幫助大家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

孩子的問題都是父母的問題嗎?

“有些人用童年治愈一生,有些人用一生治愈童年。”這句網路流行語揭開了原生家庭教育的弊端。原生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是深遠的,但孩子的問題都是父母的問題嗎?對此,彭凱平給出了否定答案,他表示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固然很深,不過通過自我療愈也能治愈來自原生家庭的傷害,但不可否認的是,受到來自父母的影響,都是最初的問題,也是最難改變的問題。

近兩年,“原生家庭”這個詞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彭凱平認為,當年輕人意識到問題,並開始分析自己和父母的關係,這其實是心智成熟的表現,也是一個人的自我發展的過程,討論原生家庭本身並不是一件壞事,而是一個積極的事情,如果不反思這些問題,那麼可能就永遠受到原生家庭帶來的影響。

對於什麼樣的早期影響是根深蒂固的呢?彭凱平介紹到,首先是營養,身體健康是每一個孩子心智健康的基礎;其次是愛的能力,能夠讓孩子擁有産生愛的感受和愛的力量;最後是引導、培養孩子有正確的價值觀,要讓孩子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

為什麼焦慮的父母越來越多?如何撫平焦慮?

據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家庭教育研究中心發佈的《2016年中國親子教育現狀調查報告》中顯示,87%的家長承認自己有過焦慮情緒,其中近7%的家長存在重度焦慮。當被問到為什麼焦慮的父母越來越多時,彭凱平表示,首先是因為社會競爭在加劇,競爭壓力變大,父母把自身的焦慮投射到孩子身上;其次是因為社會攀比在加劇,由於網路的發達,受到更多的“成功人士”、資本的宣傳等影響;再次是因為受到社會感染,人是群居動物,很容易受到身邊人的感染;最後是因為社會表達,有個心理學名詞叫做負面資訊加工優勢效應,也就是人們常説的,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

在彭凱平看來,焦慮是社會疾病,它不僅關乎個人與家庭的幸福,更關係到社會的和諧穩定。但焦慮情緒也是能緩解的,當解決眼下的問題,比如教育孩子或與孩子互動時,要用從容、平和、鬆弛的狀態和孩子溝通,有分歧或矛盾時,在開口前不妨先深吸三口氣,讓自己平靜些;另外,對於孩子的教育要量力而行,根據自身實力做自己認為有用的事情;最後還要捫心自問,這件事是自己想做的嗎?不要因為別人都做了自己也要跟著做。

很多父母會將他們自己未完成的夢想和期望寄託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能夠實現他們的夢想和願望,彭凱平表示,這其實是界限不清的一種表現,孩子是獨立的個體,我們不應該把自己的期望寄託在任何人身上。對孩子適當的放手,讓他自主的去選擇,而不是屈從於家長。

什麼才是好的家庭教育?

如今是工業社會,數字化的時代,改革開放40多年,當人們已經解決了溫飽問題,開始追求幸福感時,很多傳統的教育方式並不能完全適用於當下的數字原生代的孩子們了。傳統理念認為,女性應該更多的負責家務和照顧孩子,而男性則應該更多的承擔家庭經濟負擔。不過,這種傳統觀念在現代社會中已經被打破,彭凱平認為,在培養孩子方面,優秀的父親和優秀的母親同等重要,要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庭,爸爸的教育是不能缺位的。

對於什麼才是好的家庭教育的問題,彭凱平認為,好的家庭教育要培養孩子具備三個能力。首先是培養愛的能力,這個“愛”不是指單純的對象,而指向的是一種關係的建立與維護;其次是溝通能力,要教會孩子積極的溝通,而非暴力型溝通,因為語言是有力量的,可暖人也可傷人;最後是理解能力,父母對孩子要有同理心,要給孩子足夠的關注和重視,給孩子提供情感支援,並且還要做好表率。

為什麼現在的孩子不快樂了?

很多人認為現在的孩子趕上了好時代,社會和平科技發達,可是兒童抑鬱症的發病率卻越來越高,為什麼現在的孩子不快樂了呢?彭凱平認為,首先因為經濟發展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縮小了孩子的交友範圍;其次,網路通訊發達,許多生活需求通過網路就能解決,導致一些孩子缺乏運動和體力活動,這可能會導致人們更加懶散;最後,殘酷的社會競爭也會影響孩子,現在很多的家長都是唯考試論、唯分數論,以考試成績為唯一評價孩子的標準,種種這些因素都導致現在的孩子越來越難快樂了。

家長該如何成就孩子的一生?

中國家長普遍對孩子的期望值都很高,對此彭凱平建議,對於孩子的教育應該因地適宜,因材施教。現在很多家長不是在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而是培養孩子考試的能力。如果孩子不擅長考試,那培養一項獨特的技能是不是對他們今後的生活也能有幫助呢?與其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不如培養孩子的溝通能力、交流、表達能力和合作能力。畢竟人是群居動物,合作互惠才能長遠發展。

教育的本質是有目的培養有積極心理品質的人,那麼哪些品質是最重要的呢?彭凱平以很多家長都為目標的清華北大的學生為例,在清北的學生身上都能看的,自我效能感,即對自己能夠完成某項任務的信心程度;未來導向感,即將重點放在未來的發展、創新和改進上,注重掌握未來發展的趨勢和機會,調整自身的方向和策略,實現未來的規劃和目標;和終身學習的能力。

此外,彭凱平建議,不要讓孩子一窩蜂的去學熱門專業,當下的熱門專業不代表它永遠是熱門專業,人跡罕至的路才是最好的路。(趙芳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