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調查報告

心理報告:“網際網路追愛”現象揭示老年人“情感困境”

發佈時間:2023-10-25 11:29:02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佚名

“每天抱著手機的你,是否了解父母平時喜歡看什麼?”“除了吃飽穿暖不生病,幸福的晚年生活還需要什麼?”“年輕人都在追求的‘情緒價值’,老年人又該怎樣獲得?”重陽節到來之際,來自北京師範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高校和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圍繞老年人精神生活和心理健康,展開了一場充滿溫度的學術研討。與會專家直擊老年人現實遭遇的“情感困境”,指出網際網路對老年人關係需求的補充和豐富作用,呼籲代際溝通和社會協作,共同幫助老年人健康用網,豐富老年人精神生活。

現實缺愛是老年人“網際網路追愛”的根本原因

會上,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發佈《老年人情感關懷與短視頻使用價值研究報告》。報告基於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和自我決定理論,結合全國2000余位老年人的調研及訪談結果分析,同時借鑒過往大量心理學研究成果,指出關係需求滿足與否是影響老年群體生命品質的核心需求,“老年人也有進行人際聯結、感受人際溫暖、有情感歸屬、不感到孤獨的需求,有‘被愛’和‘主動去愛’的需求”,報告課題組負責人、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教授彭華茂介紹道。

報告還解析了當下社會熱點關注的老年人“網際網路追愛”現象,指出現象出現的根本原因是老年人的現實關係需求未被完全滿足,因此轉向通過網際網路尋求需求的轉移、補充和豐富。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副教授張昕肯定了報告觀點,“老年人確確實實有親密情感的需求,這種需求是客觀存在的;而一些客觀因素,比如‘老漂一族’,離開原本熟悉的人和環境,去到陌生的城市,導致他們無法獲得親密情感上的滿足,因此通過線上互動維護原有社交網路,緩解線下社交弱化帶來的負面心理影響。”

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李晶提出:“線上活動可以補充滿足老年人的心理需求,但永遠無法完全替代線下,老年人的現實情感關係不可或缺、作用關鍵。”報告也顯示,大多數受訪老年人並不糊塗,能夠意識到虛擬世界裏的情感轉移無法真正補償現實關係的缺失,但他們仍然表示願意關注、點讚、評論、打賞喜歡的主播,因為那是他們“有能力主動去愛”的體現。

訪談發現,不算少數年輕人對老年人情感需求的認識不充分,將老年人的情感需求局限在親子關係上,認為只要子女過得好,父母的情感需求就能夠被滿足。例如,在被問及自身是否滿足了家裏老年人的情感需求時,一位年輕受訪者表示“滿足了”,“不讓老人操心就完事了吧”。

摒棄刻板印象尊重老年人正當用網需求

除了年輕子女對老年人需求的不理解,中國人民大學老年學研究所教授唐丹還指出社會普遍存在對老年群體的刻板印象,引起與會專家的共鳴。

唐丹觀察到,檢索“老年人”“老年人網際網路”等關鍵字,結果展示出的絕大多數媒體報道均帶有悲觀、消極的情緒設定,“標題裏多使用‘沉迷’‘成癮’‘被騙’等誇張字眼,但仔細閱讀正文,並沒有客觀的數據支撐”。在她看來,這種帶有主觀色彩的“只講故事、不講數據”的報道,一方面容易誤導公眾,使得社會對老年人網際網路使用産生錯誤的、不全面的認知;另一方面也給老年人自身帶來壓力,導致他們在接觸網際網路時産生拒絕或緊張情緒,甚至産生自我懷疑或否定,進而降低其自我效能感。

對此,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教授王大華表示認同,認為這是一種“年齡歧視”,是一種將網際網路使用行為按照年齡而區別對待的雙標現象。在身體情況、經濟能力允許且符合主觀意願的前提下,老年人自主進行的網際網路使用、消費等行為應該被尊重。

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智慧醫養分會副主任王傑則表示:“我們還應關注老年人認知水準下降的客觀事實,在尊重老年人用網權利的同時,給予老年人必要的保護和幫助。尤其建議自媒體平臺採取必要措施,幫助能力下降的老年用戶仍然能夠安全使用,使平臺更適老”。李晶也表示,老年人在網路上被騙的案例具有警示意義,幫助老年人提升網路素養,使他們更好地識別網路風險,適度、健康地使用網際網路,是老年社會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短視頻使用助力提升老年人心理健康水準

報告從情緒與社會功能、認知與技能素質、信念與心理調適三個層面分析了短視頻使用行為對老年人心理健康狀況的作用機制。

結果顯示,在情緒與社會功能方面,主要發揮作用的是與“觀看”有關的短視頻使用行為。具體而言,老年人觀看直播的頻率越高,其歸屬、自主和能力等基本心理需求越能得到滿足,進一步降低其抑鬱水準,提高其社會適應性;老年人看短視頻的類型越豐富,也能增強其基本心理需求滿足程度,並推動提高老年人的生活滿意度。

在認知與技能素質方面,主要發揮作用的是與“發佈”和“互動”有關的短視頻使用行為,突出顯示了主動性對於改善老年人自我老化態度的積極作用。具體來説,老年人發佈短視頻越高頻,自我老化態度越積極,有利於改善老年人的主觀認知下降;同時,老年人在短視頻平臺的互動行為越多,越有益於其獲得積極的自我老化態度,進一步促進其數字素養的提升。

圖注:老年人短視頻使用行為通過信念與心理調適影響其情緒與社會功能、認知與技能素質的仲介檢驗結果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發現,老年人常看短視頻內容的豐富度意義重大,內容豐富度高不僅對老年人心理健康狀況具有積極影響,還能消除過度使用造成的不良影響。老年人常看短視頻類型達10種以上,可充分發揮短視頻內容豐富度對老年人的保護作用,而從調研的整體情況來看,老年人平均常看短視頻類型數目達到11種。

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副教授靳永愛在過往研究中有類似發現,指出使用抖音等短視頻産品對老年人線下活動、社會交往、社會貢獻以及自身成長具有促進作用。究其原因在於大多數老年人將短視頻作為學習平臺和工具,掌握資訊、知識和技能,並應用於線下交往和生活實踐,豐富、提升了老年人高層次需求。張昕則在過往研究中發現,人格的開放性會影響人們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和程度,從而影響短視頻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提升水準。

作為奮鬥在一線的老年教育實踐者,北京東方老年研修學院研究員楊文霞認為短視頻和直播已經成為老年教育的重要途徑。

當然,保障老年人用網安全是發揮網際網路積極作用的前提,也是社會各界協同努力的目標之一。對此,北京師範大學文化創新與傳播研究院副教授何其聰要求網際網路平臺積極進行內容治理,如打擊網路謠言和網路詐騙,尤其注意老年健康、醫療內容的品質把控。唐丹則從代際溝通角度,提出子女要多多鼓勵父母試新、試錯,並給予他們必要的反饋和肯定,在溝通中理解父母需求,還能及時關注到父母用網風險並提供幫助。(綜合新華財經北京青年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