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問答 | 孩子的行為難以理解 家長該怎麼辦?
發佈時間:2023-12-18 10:38:26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李海燕等家長提問
我家孫女7歲了,孩子媽媽帶著他,孩子爸爸在外省工作,也就過年過節回來一兩次,見面的機會少,溝通的機會也少。小孩平常都還好,但是在爸爸面前她總是擠眉弄眼搞怪,不知道為什麼?
(梁女士)
專家回答
孩子平常跟爸爸接觸少,一年回來一兩次,對她來説是珍貴的機會。尤其在兒童階段,很多孩子特別的行為是有特定需求的。孩子喜歡擠眉弄眼,就像很多愛做小動作的小朋友一樣,可能是渴望得到爸爸關注。家長千萬不要認為是孩子的不聽話和不禮貌。
孩子雖然有媽媽和其他親人在身邊,但是遠距離的爸爸如果不持續參與孩子成長的過程,就難以提供自己的男性力量和教導去幫助女兒。孩子已經發出了這樣的請求,那麼家長平常就要多關心孩子的心理狀態和她的需求,並和她一起去面對她成長中的世界。孩子的世界中會出現很多問題,她不能應對的事情都需要父親的及時參與和幫助,家長有必要讓孩子在一個能夠得到幫助的世界中安心地成長。
(李海燕心理諮詢師)
家長提問
我懷孕了,這件事讓我家大寶知道了,他經常哭鬧,説媽媽生寶寶我就把寶寶掐死,或者説媽媽生寶寶,我就去死。這可怎麼辦呢?
(鄭女士)
專家回答
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多種,我們以父母和孩子關係的角度為例來分析:
一方面,初為父母,原本沒有過陪伴孩子成長的經驗,跟孩子親密關係的把握原本就需要逐步探索,很不容易。另一方面,受中國社會現狀和生育政策影響,這一代的父母大多從小只有長輩陪伴,沒有跟同輩(或年長的哥哥姐姐,或年幼的弟弟妹妹)的相處經驗,也就沒法從旁觀者的角度去時刻觀察和體會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在這樣的狀況下,對於自己孩子的培育,經驗就更加缺乏,只能摸著石頭過河。所以,爸爸媽媽在陪伴過程中,很容易把握不好好親密關係的“度”,從而造成:
1,父母偏于疏離,孩子缺少安全感,再來一個“競爭對手”,孩子的危機感就更強了,於是用極端言語表達態度。
2,父母偏于寵溺,對孩子過度關注。孩子養成了時刻被關注的習慣,媽媽有了二胎,孩子感覺到關注減弱,用極端的語言表達,也有可能。
孩子的閱歷和經驗有限,處理問題的方式方法有限,遇到問題,容易用單一極端的方式表達和解決,需要爸爸媽媽積極關注,正向引導,合理溝通,必要時也可以求助專業人員或者機構。
(東方教育時報家庭教育週刊 朱曉姝心理諮詢師)
心理問答 | 我的前任是回避型依戀,這樣的人適合結婚嗎?2024-01-19
直面焦慮"黑洞" 中國青年群體掀起治愈係文化風潮2024-01-19
親子關係|當"過度教育"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大山2024-01-19
心理公開課丨巧用這50個經典心理學效應,受益終生2024-01-19
如何告別糟糕生活? 這三件事助你更好“翻篇”2024-01-19
兩會聲音|陸婷:提升中小學心理健康軟硬體環境及教育教學效能2024-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