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調查報告

調查:“學業壓力”和“家庭環境”成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主因

發佈時間:2023-10-25 09:42:17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馮琪

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引起全社會高度關注。10月24日,記者從首屆青少年心理安全論壇上了解到,相關調查顯示,“升學壓力”“父母期望”等成為影響青少年焦慮(抑鬱)的主要因素。

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如何解決?各地有哪些好的做法值得借鑒?在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主辦的首屆青少年心理安全論壇上,眾多教育學專家、心理學專家、臨床醫師、一線教師等跨界分享研究成果和實踐探索經驗。

學業壓力和家庭環境成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主因

據悉,青少年心理安全論壇主席、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成員、新教育研究院院長李鎮西于近日線上上開展了《關於青少年心理焦慮、抑鬱的問卷調查報告》。調查共計收到有效樣本21551份,覆蓋全國28個省市自治區。

調查顯示,在影響青少年焦慮(抑鬱)的各種因素中,選擇最多的為“升學壓力”,人數為11779,佔比為54.66%;其次為“父母期望”,人數為9386,佔比43.55%;“學校考試評比”,人數為8614,佔比39.97%;選擇“教師言行”“人際交往”與“成長困惑”的人數相對平均,分別為4027、4729、4096,佔比在20%左右。

其中,處於非常焦慮狀態需要尋求幫助者達511人,焦慮到無法正常學習者158人,已在醫院確診者107人,共佔比29.36%。其中,在已經確診焦慮的青少年中,輕度、中度和重度焦慮者分佈較為平均,分別佔比為34.83%,33.71%,31.46%。

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21世紀教育研究院名譽理事長、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成員楊東平在演講中指出,青少年心理疾病的産生,最主要的源頭就是沉重的課業負擔,學習和考試壓力。他認為,把“減負”轉化為具體的教育實踐,首先是要樹立新的教育觀、學習觀、學生觀。

北京四中原校長、北京金融街潤澤學校校長劉長銘指出,學生産生心理問題的重要原因在家庭,例如父母感情破裂、父母對孩子期望過高、家教方法不當、家長強勢、家庭生活氛圍異常、過度關注考分,缺少理解。從學校角度來看,被忽視或被霸淩、師生,同學關係緊張;學習受挫,壓力過大、學習內容枯燥形式單一、缺少“社會性學習活動”等是造成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主要原因。

“如果在外受挫,家又不是一個安全的環境,那麼孩子的行為可能出現危險的系數就要大一些。”劉長銘認為,緩解青少年抑鬱的問題,必須順應天性,把學習變成讓孩子體驗快樂成長的過程,讓學生獲得快樂的體驗,這是學校高品質發展也是教育發展的重要標誌。

中國科學院心理學研究所研究員李新影長期對青少年心理健康做跟蹤研究。她分享了3個研究成果。第一,如果家長對孩子不好,孩子就容易成為受氣包或刺頭,這樣的孩子在學校裏非常容易被其他的孩子霸淩。這類孩子在被欺負之後就會産生各種情緒問題,甚至自傷自殺。第二,父母的高期待會導致孩子的焦慮和抑鬱,孩子的成績反而不好。父母應該做壓力隔火墻,讓孩子儘量在一個比較放鬆的狀態下去學習和生活。第三,打罵孩子、高控制、經常批評貶損,會影響到孩子的大腦發育,從而導致孩子心理問題産生。

李新影建議,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需要學校、家庭、社區、醫療機構以及媒體形成有機聯動,同時要提高教師和家長群體的心理健康素養。

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學科和活動中

李鎮西所做的調查表明,青少年在出現焦慮或者抑鬱狀態時“與教師交流”和“向心理專業人士諮詢”的人數較少。

李鎮西分析,主要原因是普通教師對於處理青少年焦慮或抑鬱等心理問題缺少經驗,一般學校有專職心理教師的並不多,不少學生羞于與教師交流。另外,青少年往往心理問題嚴重時才會向心理專業人士尋求幫助,同時需要承受一定的心理包袱和諮詢費用,這也是選擇該方式較少的重要原因。

中國陶行知研究會副會長、教育部首任新聞發言人王旭明談道,要把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劃落實和做細,最關鍵的就是對症下藥,不能大人得病,孩子吃藥,社會得病,個體吃藥。

“心理教育的開展,絕對不能僅僅靠開會、發文件和通知,用習慣的知識傳授來完成是不可能的,必須要符合學生成長規律。不是學校專門配幾個心理老師,開幾門心理課,設立一個心理諮詢室,就可以解決問題的。”

王旭明談道,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劃做實做細要抓關鍵因素、關鍵環節、關鍵時期。關鍵時期包括小升初、初升高、少年兒童期;關鍵因素包括考試學業、升學求職、父母離異、家庭變故、情感人際、初戀等;關鍵環節則包括預警、健康教育、諮詢、干預處置、領導能力、教師水準等。

王旭明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發展還提出了三點建議:第一,中小學不宜專門開設心理課,要將心理健康內容滲透到各個學科教育中。第二,中小學尤其是師風師德建設和專業水準都不夠的學校,不要開展大面積的心理健康普測和通過簡單的答卷做簡單判斷。“現在有些公司在推廣答卷,學校要交費,我希望學校一定要把好這個關。”第三,對學生心理健康的狀況不要用健康或不健康做簡單的判斷,這只是在研究時使用的詞語,對學生要特別保護。

據悉,論壇上達成《青少年抑鬱症防治昆明共識》:重視學校專業隊伍建設;正確看待生命成長問題;更新家長固有教育觀念;採用客觀公正心理測評;實現社會醫療心理統一;堅持多種方式對症治療。(新京報 記者馮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