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最新報道

後疫情療愈片《照明商店》:不妨做個樹洞 以善念和愛意彌合傷口

發佈時間:2023-12-18 08:00:00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連城

或許可以將《照明商店》與《再見,李可樂》《忠犬八公》《人生大事》歸入同一類電影——“後疫情療愈片”——它們都是講述人們如何面對至親死亡的現實,如何艱難地走出創傷、安頓身心、重建生活。對於經歷了三年疫情的觀眾而言,這樣的故事很容易引發共鳴。

幸好,《照明商店》不是《深夜食堂》

《照明商店》根據南韓漫畫家姜草(近期爆火的韓劇《超異能家族》和國産電影《我愛你!》都改編自他的漫畫)的同名人氣漫畫(豆瓣評分9.2)改編。空間和群像人物的設定,都很像《深夜食堂》,這讓人擔心它會像《深夜食堂》的國産化影視作品一樣,撲街?

其實,《深夜食堂》國産化的失敗,癥結在於編導將日式的居酒屋文化生硬地移植過來,不接地氣,再加上選角不當、表演浮誇、劇情拉胯,以及對原作表達的那種對小人物、失意者、邊緣人群的共情和撫慰付之闕如。

而姜草的漫畫原作《照明商店》被漫畫迷譽為神作,是因為它大膽地用懸疑驚悚的殼包裹溫情暖心的事,前一秒讓人毛骨悚然,後一秒又讓人潸然淚下。電影聰明地保留了這個結構,同時對人物、劇情甚至主題都進行了適應國産片市場的二創,沒有國産版《深夜食堂》的畫虎不成反類犬的情況,算是較為成功的漫改電影。

不過,也有讓人一言難盡的地方。

情感的掠影撐不起厚重的思考

電影開場懸疑驚悚的氛圍還原得不錯:雷雨、閃電、朦朧的街道、詭異的公寓樓(不斷漏水、毫無來由地停電),以及出沒其間的古怪之人。這裡有腳下不斷淌水的男人(白宇帆)、戴著手套拖女兒的母親(柳岩)、有兩個影子的少女(孫美林)、手拿黃色雨傘找不到家門的老人(張琪)、渾身沙土喃喃自語的男人(黃澄澄)……觀眾跟隨女主角章若楠的視角,慢慢進入了一個“異世界”——照明商店。

在漫畫原作的設定裏,活人生活于現實世界的“外世界”,死人屬於“裏世界”,而照明商店則是靈魂的轉机店“異世界”,只有死人和瀕死之人可以見到。瀕死之人如果能從商店老闆手上拿到寫有自己名字的燈泡,就可以返回到現實世界,也就是脫離死亡;否則會進入“裏世界”,意味著死。而能不能拿到燈泡,並不全由命運決定,也取決於瀕死之人的求生意志:他們有可能因為割捨不下死去的親人,選擇不拿燈泡,甘願死去。作為其親人的死者,則往往會鼓勵他們去拿燈泡,選擇回到現實世界勇敢活下去,哪怕這意味著雙方的永訣。電影完全照搬了這個設定,不過討巧地將這一切解釋為憂思成疾、精神恍惚的護士女主角章若楠夢境中所見的異象。

電影裏的現實世界發生了一樁沙土車撞公交車的嚴重車禍。一對情侶、一位父親、一對母女、一對姐妹、一位司機牽涉其中,有幾位當場死亡,其餘被送進醫院搶救。這些死者和瀕死之人(也就是前文所述的幾個怪異之人)和女主角章若楠的靈魂全都進入了照明商店。瀕死之人(柳岩女兒陳思諾、姐妹之一孫美林)面臨拿不拿燈泡的選擇;她們死去的親人(媽媽、姐姐)則要面臨鼓勵她們活下去或是留下她們和自己在一起的選擇;心懷愧疚的沙土車司機黃澄澄則要催促受他連累的瀕死之人去拿燈泡逃離死亡。

除沙土車司機外,導演希望借著這些靈魂在照明商店要不要拿燈泡的選擇,來引發觀眾對父愛、母愛、情愛的進一步思考:片中的父子關係為何如此隔膜?母親該如何讓女兒自立自強?愛情可以跨越生死的界限嗎?不被認可的情感又該如何維繫?

事實上,漫畫原作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深入思考,並且有大量的日常生活細節來展現,使後半部的溫情反轉真實可信。遺憾的是,電影只在超短的時間內進行了浮光掠影的潦草表現,試圖用幾段MV式的場景來描繪幾對人物關係的生活片段,卻沒有如《再見,李可樂》《忠犬八公》及《人生大事》那樣用大量生活細節和情感的珍貴記憶堆疊起強大的共情力量。然而,僅憑一些零散的情感掠影根本撐不起影片要探討的厚重情感問題,也無法為他們的靈魂在照相商店的選擇提供具有説服力的理由。

最後,所有的情感只能大而化之為“愛我們的人不會離開,只是從活在身邊變成活在心裏”。為此,影片不惜強行煽情:在車禍場景中,每回溯一對人物的故事就讓車禍鏡頭重放一次,先後反覆放了四次,還要加上人物無節制的流淚、煽情的配樂,強行刺激觀眾的淚腺。這,實在有消費苦難之嫌,令人極其不適。反觀是枝裕和的《下一站,天國》,只用“一生中最希望留下的一段記憶”這樣的簡單設計,就四兩撥千斤地將人生、情感和愛説透,又何須煽情呢?

溫情翻轉用力過猛變成了煽情

電影對漫畫原作的人物和劇情所作的調整或曰二創,也因過於草率而導致出現了一些彌縫不上的漏洞:如女主角章若楠既不是死者,也不是瀕死之人,至多是在醫院目睹了車禍受害者的慘況而心神不定,她是怎麼可以進入照明商店這個只有死者和瀕死之人才能進入的異世界呢?電影對此沒有解釋。

其次,電影對柳岩這位母親的死亡講述也極其草率。在漫畫裏,媽媽在現實世界裏為了保護女兒,在車禍裏就已經死了。她在入殮時死不瞑目,因為女兒在現實世界還沒有醒來,跟著自己來到了照明商店“異世界”。女兒想陪她,不願意拿燈泡。她則聲嘶力竭拼命鼓勵女兒一定要拿燈泡,回到現實世界。電影裏,她在車禍中並沒有死,拼命大哭用雙手刨土救出女兒,指甲翻裂鮮血淋漓,但只是小傷。然而接下來,在沒有更多細節表明她受到更嚴重傷害的情形下,被救援出來的她直接被蓋上白布宣告死亡了,簡直有種(用她)煽(情)後即棄之感。

《照明商店》後半部分的溫情翻轉用力過猛,變成了煽情,細節上也存在不少瑕疵,難稱佳片。但換個角度想想,影片還是值得一看的,因為它具有很強的療愈性:電影中每個人(包括死者)、每個家庭都有著或顯或隱的傷口,大家都努力去彌合它,以善念和愛意。觀眾對此會心有慼慼:誰又不是負重前行?有網友指出“照明商店是人在彌留之際的轉机站,讓來不及告別的人好好告別。不管離開還是留下,一切仍然來得及”。的確如此,觀眾不妨就把這部電影當作一個樹洞,盡情抒發自己的鬱結吧。(北京青年報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