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心理百科

為什麼害怕拒絕別人?把握3個原則,勇敢説“不”

發佈時間:2023-11-01 11:32:55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高陽

“拒絕別人”是個技術活

受訪專家:西南大學心理學部應用心理係教授湯永隆

這代年輕人似乎多少有些社交焦慮。在某互動媒體上,有些年輕人正在靠“刷題”補心眼子,也就是做很多社交場景模擬題,以此來鍛鍊自己的説話技術和臨場發揮能力。其中,面對來自家人親戚、朋友同事等各種要求和求助,如何委婉又不傷和氣地拒絕,讓年輕人耗費了不少腦細胞。

某數據調查網最近對年輕人做了一項調查,發現他們在想“拒絕”的時候,常用的方法是“裝傻、找藉口、轉移話題”。某社交平臺上,“不知道如何開口”和“不知道如何回復”的討論非常多。在最不知道如何回應的對象裏,“朋友”排第一:面對朋友的請求,如參加婚禮、幫忙做事、借錢等,不知如何拒絕。還有面對表白,同事約飯、代勞,領導要求辦事,被親戚閒聊拉家常等,多數情況下年輕人都表示不知所措。

為什麼我們這麼害怕拒絕別人,寧可受委屈也不敢説不呢?西南大學心理學部應用心理係教授湯永隆解釋,不會拒絕,又害怕被人拒絕,在心理學上叫做“被拒敏感”。其産生與文化背景、原生家庭、自卑心理和個人經歷都有一定關係。

怕傷面子。受傳統儒家文化影響,國人十分重視禮儀、面子,有時會用“忍受”“討好”的方式保全社交場面的和諧。比如有的人明明不勝酒力,但是為了自己和大家的面子不得不喝,“寧可傷身也不傷感情”。

缺安全感。年少時的家庭氛圍、父母養育方式會導致一個人畏懼拒絕。比如從小就把父母的辛苦看在眼裏的孩子,比較懂事、不願“找事”;父母管教過於嚴厲,孩子在打壓環境下長大,不敢説不;父母陪伴少的孩子缺乏安全感,會為了討好他人而服從,不敢拒絕。

自卑心理。不會拒絕他人的人,通常人際敏感度較高。他們在社交情境中過度在乎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傾向於尋求他人的認可和肯定,不願被排斥,因此不會説出消極話語。

自戀情結。還有的人不拒絕不是因為擔心害怕,而是認為自己“樣樣都行”,甚至覺得要是沒有自己的幫忙,別人就走投無路了。這種人雖事事應承,但“説大話”、做不成的幾率比較高。

湯永隆表示,能在社交中勇敢説“不”是心理成熟的表現。不論是拒絕別人,還是承受別人的拒絕,都需要自信和勇氣。建議有這方面障礙的人,先處理好自己的心結,比如放棄討好他人,不以別人讚美與否來評定自己的價值,不必總是對他人有虧欠心理等。其次是樹立邊界感,認清自己只是協助者的角色,不用過度參與也不必背上全責,量力而行、提出建設性建議即可。最後要學會關注自身的需求和感受,如果自己不開心或犧牲過多精力,這個助人經驗就是不愉快的,助人價值就大打折扣。所以要恰當地表達自己的意見,該拒絕就拒絕。

那麼,如何拒絕能避免直接衝突、顧全彼此面子,怎麼説才能不尷尬、不惹事、不損害人際關係和自我形象?有幾個原則可以把握一下:

1.表示感謝,比如“謝謝你在需要幫忙的時候想到我”,表達你意識到自己對對方來説很重要,也很珍惜這份關係,為之後拒絕又不傷害感情做好積極鋪墊;

2.説明困難,如“目前經濟上有些狀況”“力有不逮”“暫時沒有時間”“有其他活動”等,儘量詳盡説明難處,讓對方覺得你慎重考慮過,不是硬邦邦地拒絕;

3.提供選項,比如“其他方面有需要的話,我看是否能幫上忙”,可作為拒絕的心理彌補。(生命時報記者高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