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最新報道

多方攜手呵護青少年心理健康 專訪鄂爾多斯市教育體育局副局長張燕

發佈時間:2023-11-01 10:09:13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張欣

今年,教育部等17部門印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劃(2023—2025年)》,將加強學生心理健康工作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把學生心理健康工作納入省級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職責的評價,作為學校辦學水準評估和領導班子年度考核的一項重要指標,心理健康正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

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如何解決?有哪些好的做法值得借鑒?近年來,鄂爾多斯市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從頂層設計、隊伍建設、硬體配備、模式創新、危機預防等方面,全面加強工作體系建設,全方位強化工作模式創新,探索出“鄂爾多斯經驗”。對此,記者專訪了鄂爾多斯市教育體育局副局長張燕。

記者:當前,中小學心理健康問題多發,您認為這背後有哪些原因?

張燕: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多發的原因主要有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影響,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學業壓力:中小學階段是學生接受知識和培養能力的重要時期,過於繁重的學業負擔使得許多學生感到沉重的壓力。長時間的學習和考試壓力導致焦慮和緊張情緒的産生,這使得中小學生在追求高分的過程中更容易出現心理健康問題。

二是家庭環境:家庭是孩子們成長的重要環境,但一些中小學生來自不穩定或有衝突的家庭環境,缺乏家庭溫暖和支援,離異、家庭暴力、親密關係緊張等問題對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負面影響。同時,家庭教育方式對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也有重要影響,過度嚴厲、苛求完美或過度溺愛都可能造成心理健康問題的出現。

四是社會環境:現代社會的競爭壓力對中小學生産生了巨大影響。過度關注成績、升學壓力、社交媒體對外貌和身材的標準等因素可能導致中小學生焦慮、抑鬱和自卑感。而且現在的中小學生更容易接觸到網際網路和各種媒體,其中包括一些不良資訊和消極影響,如網路遊戲成癮、網路欺淩等,這會對他們的心理健康産生負面影響。

從學生自身來看,社交壓力也可能導致中小學生産生自我負面評價。他們常常會比較自己和其他同學,在與其他人比較中感到不夠優秀或者自卑。他們可能擔心被同學排斥、嘲笑或孤立,因此會變得緊張、膽怯和敏感。這些負面情緒可能導致他們出現焦慮症狀,如失眠、食欲改變和集中注意力困難等,甚至嚴重的抑鬱情緒。

此外,部分青少年的自我認知和情緒管理能力不足,中小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可能缺乏自我認知和情緒管理的能力,難以有效地理解和應對自己的情緒和壓力,導致心理問題的積累。

記者:綜合各方面原因來看,您認為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還存在哪些問題需要改善?

張燕: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還需形成多方合力,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重點改善。

一是教育資源不足:部分學校缺乏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師資和資源,無法提供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二是教育內容單一:部分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過於單一,重點放在應試技巧上,缺乏培養學生自我認知、情緒管理等方面的教育。三是評估和監測不夠完善:缺乏有效的評估和監測機制,無法及時了解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和教育效果。四是缺乏家校合作:學校和家庭之間的溝通和合作不夠密切,導致學生在面對心理問題時得不到及時的支援和幫助。五是社會關注度不夠:社會對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關注度相對較低,相關政策和資源投入不足。

記者:為學生打造出更美好的健康生態,還需家校社共同攜手,對此,我們應如何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心理危機的預防檢測和干預工作?鄂爾多斯做出過哪些探索?

張燕:對此,我們首先要建立合作制定共同目標。學校、家庭和社會應建立起密切的合作機制,明確各自的責任和角色,並互相支援和配合。三方應共同確定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如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預防心理問題等。這樣有助於形成統一的教育理念和行動方向。

其次,家校協同加強家教指導。推動落實《家庭教育促進法》,開設“家庭教育講堂”,推動線上家長學校課程全覆蓋,每年至少開展4次家庭教育主題活動。學校充分發揮協同育人主導作用,學生在校期間出現嚴重心理危機時,家長應配合學校共同商定干預方案,教育、衛健、公安等部門及時協助家長送醫診治,由專業醫院出具相關證明方可複學。建立部門協同優化協作機制。市、區教育部門積極與精神衛生醫療機構、婦幼保健機構、網信等建立健全協同機制,共同開展學生心理健康預警及干預工作,加強物防、技防建設,及早發現學生嚴重心理健康問題,網上網下監測預警學生自傷或傷人等危險行為。

最後,廣泛宣傳規範心理科普。充分利用廣播、電視、網路等傳播途徑,面向社會發佈心理健康公益廣告,傳播心理健康知識,加強全社會宣傳教育。堅持正面宣傳引導,規範社會負面事件的新聞報道。與宣傳、網信、公安等部門協同,加強對各類網路平臺的監管,及時採取措施並向學校及其主管部門反饋。每年專題推介1-2次學生心理健康工作經驗做法。全面開展促進心育普及。組織編寫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科普讀本,向家長和校長、班主任等群體提供學生常見心理問題操作指南等心理健康“服務包”。以“5·25”學生心理健康日為契機,組織開展“學生心理健康宣傳月”活動。發揮共青團、少先隊、學生會、學生社團、學校聘請的社會工作者等作用,增強同伴支援,融洽師生同學關係。(中國教育報 記者張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