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産業聚焦

購買“情緒價值”成時尚 新業態需要新規範

發佈時間:2023-08-29 08:53:06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陳斯等

熱點:“買情緒價值”話題上熱搜 虛擬産品主打滿足心理需求 

近日,“年輕人在網上買情緒價值”的話題登上熱搜。樹洞傾聽者、聊天陪吐槽……種種看似無聊的虛擬商品迎合了年輕人對陪伴、緩解焦慮的心理需求。與此同時,“雲監工”“學習監督員”有著更為積極的一面,人民日報評論認為,不失為人們加油充電的一種嘗試、一種探索。

“下單”學習監督員 按自己的節奏前進

如果説一個高中生能做點什麼,讓班主任往後念叨個三五屆,那除了罰站的時候都能睡著,就是在高考的時候逆襲了。

作為黑龍江高考改革前的最後一屆高三學生,成績排名一直在末尾的仔仔月,仍然對“考個一本”抱有希望。學校復習跟不上,補習班又治標不治本,距離高考只有三個月的時候,理科總成績只能勉強夠上二本。

抱著死馬當活馬醫的心態,她通過一家淘寶網店下單了學習監督服務。在監督員的指導下,仔仔月制定了自己每天的學習計劃表,並在監督員及線上自習室其他同學的共同監督下,完成每天的學習任務。

監督要比想像中嚴格,需要通過語音、照片,或視頻的形式,證明自己完成了特定階段的目標。比如起床,只要仔仔月不接電話,監督員就會一直打,醒了以後還要拍早餐或錄洗漱時的聲音來證明自己真的沒有賴床。到了復習具體科目的環節,監督員會要求她在學習時開啟攝像頭,一旦開小差就會遭到監督員的強烈譴責。如果是背單詞、古文一類的環節,需要監督員抽背過關後才算完成目標。

學習監督聽起來和學校沒有太大差別,怎麼在學校就不行呢?

仔仔月説,一是因為學校裏的內容本來就跟不上,自己像被推土機一樣推著往前,效率很低。學習監督是她自己制定的計劃,難度和進度更容易把握;二來離開了學校那個大環境,自己不用在意別人的目光,不會有那麼大的壓力。當然最重要的一點,她不甘心自己寒窗苦讀十二年,最後卻考不上一本。

於是,她開始按監督員教的方法,將所有錯題統一整理到本子上,不會的就問,從監督員到同一個線上自習室的常駐學霸,最後可以鼓起勇氣當面向老師求教。彼時的她已不是心血來潮、問完就忘的“學渣”,而是一個將自己的學習計劃付諸行動的準大學生。從今年3月找學習監督員起,直至高考結束,時間表上,具體到科目和習題類別,記錄下了976個小時的學習時間。

高考成績公佈後,仔仔月以超黑龍江理科一本線45分的好成績,考上了三個月前想都不敢想的大學。

緩解焦慮、情緒按摩虛擬商品背後藏心理暗示

早在四年前,“誇誇群”突然走紅,這可能算是最早的提供情緒價值的虛擬商品。據媒體報道,彼時,大批淘寶賣家推出了誇誇群服務,“誇手”從清一色的大學生,擴展到了外企職工、設計師、高管等多個領域。短短十幾天,有“誇手”共誇了600多個人。

一個名為“智商+1”的商品,僅僅配了一張愛因斯坦的照片,也輕鬆月銷過百萬。商品評價中擠滿了為自己的智商祈福的賣家。“愛因斯坦的腦子”在高考期間受到了考生及其親友的追捧,相關詞條一度登上熱搜。與之類似的,還有“財運+1”“考編上岸”等具有祈福意味的虛擬商品。這類乍一看很無聊的虛擬商品,就像賽博許願池,在給年輕人帶來自我安慰的同時,緩解了焦慮,是一種心靈按摩。

廣東的小億是一名高校電商專業的學生,一年半前,老師留下一個作業,讓學生們試著開一個淘寶店。店是開起來了,但因為缺乏時間打理,生意長期不見起色。

直到去年秋天,他發現網上有人在賣虛擬蚊子,即買家下單後,賣家通過微信、QQ等軟體扮演蚊子,向買家指定的朋友,發送“嗡嗡嗡”等文字。

於是小億將店裏其他商品都下架了,開啟了自己的第二次電商轉型之旅。他根據蚊子的煩人程度,上架了五種不同價位的“蚊子”。最低4毛,最高1塊。越貴的“蚊子”越煩人。

“我原本以為夏天大家都不缺蚊子,冬天賣蚊子反而能填補市場空白。”小億總結道,但事實證明,冬天恰恰是“賣蚊子”的淡季。可見賽博蚊子這類虛擬商品,滿足的主要是年輕人的社交和情緒需求,而不會真有人想要冬天的蚊子。

近年來,類似的虛擬商品的種類層出不窮,從1元大象、虛擬蚊子到罵醒戀愛腦、offer好運噴霧等,可以説只有你想不到,沒有商家不能賣的。近期電影《消失的她》熱映,劇中情節帶火了罵醒戀愛腦服務。畢業季,有商家更是推出了offer好運噴霧,主打的就是一個玄學。

這些虛擬商品背後,是為當下年輕人提供陪伴感、緩解焦慮、提供積極的心理暗示。忙著搞錢搞事業的年輕人,願意花錢討好自己,而各個虛擬商品,恰好迎合了他們不同的情緒需求。

現實難尋傾聽者 找“樹洞”只為傾訴

00後的子豪,工作後當過服務員,也在電子廠裏打過工。後來在當保安時,朋友建議他試試去網店當個兼職的“樹洞”,因為他的人生經歷過諸多波折起伏,容易與人共情,適合當個傾聽者。

聽説當“樹洞”也能賺錢時,子豪起初是懷疑的。但當了半個月的“樹洞”之後,他決定自己開一家網店。“大部分人的需求,也就是你能聽懂他們的話,get到他們的點,聽起來很簡單,但是能提供這種解決方案的人卻不多,需要有自己的閱歷,還有自己的判斷。”子豪説。

如今,這家名為“獨角獸樹洞”的網店開業不過四個月,生意越做越大。子豪為此招募了許多“樹洞”,其中多數都是兼職。

嘉偉是子豪招募的“樹洞”之一,至今已經聆聽了不下400位傾訴者。據其所述,買家中不乏經濟狀況、社會地位都不錯的人。“什麼樣的人群,會在虛擬空間找一個陌生的‘樹洞’陪伴?因為現實中沒有一個能好好聽他們説話的人”嘉偉説:“可能長期以來都是一個人生活、奮鬥,朋友也都是工作和生意上的往來,普遍特徵是遇到什麼事情都自己扛。”

許多買家會在語音或電話裏大哭一場,這種情緒決堤,並不需要什麼重大的人生挫折,往往只是因為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比如打翻了一杯剛倒的牛奶、用了幾年的耳機線斷了,或者今天睡醒發現手機沒有充電。

“都是情緒的累積,方方面面的小事,都會成為成年人崩潰的瞬間。”嘉偉説,“‘樹洞’做的是陪伴和心理疏導,而不是告訴他們你有病,你得吃藥,因為道理其實他們都懂。他們很多是堅強的人,真的問題他們會自己去解決。”

多數買家,在“樹洞”哭過一場後,情緒都會稍得安撫。“第二天一早,照樣準時起床出門,去面對現實世界。”

嘉偉是新聞播音專業出身,擁有較成熟的聲線,出於興趣,對社會心理學和人格結構分析理論均有涉獵。許多買家已經把他當成長期傾訴解壓的對象,“有幾個買家,都是隔個四五天,撐不住了就來找我聊聊,然後可以再撐個四五天。”

許多訂單是在深夜下的。在沒有別的“樹洞”接單時,店主子豪就會自己頂上,他帶著一種職業的責任感:“我不希望店裏出現退款,我就是個24時的‘備胎’。”(北京青年報記者  陳斯)

交鋒:網路“情緒買賣”能否緩解精神內耗?

不少人可能聽過“愛情買賣”的旋律,卻不知道有沒有“情緒買賣”的經歷?打開電商平臺,很多年輕人熱衷於在網路上購買“情緒”,看著既有趣又有些“荒誕”。

比如有人購買“雲監工”,專門雇人來提醒自己學習上進;也有人求購“轉運錦鯉”,在擇業前期、考試前夕“臨時抱下佛腳”;還有人訂購晚安短信,每個晚上都能收到陌生人送上的溫馨問候……

網購“情緒”千奇百怪,往往只有“想不到”,沒有“買不到”。在網上下單一份“虛擬蚊子”,就會有賣家角色扮演不定時“嗡嗡嗡”地來吵你;分手後買一份“罵醒戀愛腦”,便會有陌生人來擔任“聊天搭子”,對你曉之以情、動之以理;大考前夜買一個“愛因斯坦的腦子”,其實就是一張普通的愛因斯坦的照片,考試時仿佛就能有種無形的加持……

看似“無厘頭”的情緒産品,在網路平臺卻有著不低的交易量,不少店舖甚至月銷量上千。一個“敢買”,一個“敢賣”,“情緒”的市場和情緒本身一樣,讓人難以捉摸。

是不是在“瞎胡鬧”,不少人有著自己的看法。事實上,表面看起來摸不著頭腦的虛擬服務,卻能實實在在滿足人們對於情緒的需要:可能是陪伴感,或許是需求感,抑或是滿足感,但無論如何,都在戲謔中緩解著生活的壓力,在搞笑中完成了自我的認同。

從這個意義上來説,無論是好玩搞怪的喊話視頻,還是主打傾聽的心靈樹洞,不管是祈求好運的逢考必過,還是釋疑解惑的冥想交流……花樣百齣的“情緒産品”,讓一個人的精神內耗變成幾個人“一起想辦法”的情緒開導,不失為快節奏、高強度的生活之餘,人們撫慰身心、愉悅自我、加油充電的一種嘗試、一種探索。

今天,情緒特別是情緒價值,正在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重視和推崇。當“拒絕內耗”成為很多年輕人踏入社會的信條,當MBTI成為年輕一代認識自己、結交他人的工具,當顏色明快的多巴胺穿搭帶給自己和身邊人足夠的愉悅……“情緒這一塊,絕對給足給到位”,已經成為不少人的生活理念。

其實,每個人的情感需求,構成了情緒價值的底層邏輯。情感需要安撫,心靈渴望療愈。網際網路情緒産品的本質,正是現實世界發現情緒、挖掘情緒、滿足情緒、治愈情緒的投射。

只不過,情緒産品歸根結底只是自我調節的一種手段,並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比如,“叫早服務”看似能督促早起,但戰勝惰性的還得是自律;“好運噴霧”或許能帶來強烈的心理暗示,可是現實生活中的好運要靠實打實的努力才行;高情商教程能讓人學會只言片語,但真正高效的交流方式更在於日久見人心……

購買情緒産品,或許能作用一時。但能不能克服“心靈的感冒”,關鍵要看能否“繼續轉化”,以更強大的內心、更從容的姿態,去迎接新的一天。

還應看到,目前網購“情緒”尚屬新現象,市場有待規範。諮詢師、占星師、療愈師等的專業水準如何鑒定?産品的實際效果如何衡量?服務過程遇到糾紛怎麼維權?諸多現實問題都還沒有妥貼的答案。

總的來説,在“壓力山大”的時候,倘若不小心陷入了情緒沼澤,不妨對所謂“情緒”産品保留一種包容審慎的態度。把市場的交給市場,把規範的交給規範。我們要做的是,深呼吸,為生活這場漫長的旅行,留一片心靈的棲居地。(人民日報評論 王欣悅)

觀察:監管不能滯後 新業態需要新規範

情感樹洞、好運噴霧、罵醒戀愛腦、虛擬蚊子、愛因斯坦的腦子……近段時間,網際網路上掀起一股購買“情緒”的熱潮。這種熱衷情緒價值的趨勢催生了一系列虛擬商品,形成了獨特的“療愈經濟”。然而,這一現象也引發了一些討論和憂慮。(8月10日 《中國青年報》)

當今社會,年輕人面臨著越來越多的學習、情感和生活難題,很容易産生一些消極情緒,對心理疏解、心理健康問題表現出較高的關注度,加之他們大多數不想給身邊的人帶來負面能量,有時候只是單純想傾訴一下。在此背景下,虛擬情緒産品應運而生,迎合了他們渴望通過匿名網路社交方式進行情感宣泄的訴求。

與傳統商品相比,這些情緒産品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消費,更是心靈上的寄託。年輕人花費幾分錢甚至幾塊錢,就能滿足多樣化的情緒需求。特別是在面對各種壓力、困惑和挑戰時,這些産品可以給予積極的心理暗示,成為他們的精神支援和心理慰藉。

這種療愈經濟的興起,為年輕人的情緒價值追求提供了新的出口,帶來了更多可能,也成就新的商業機遇。在電商平臺上,一些情緒産品的銷量驚人,月銷量接近5000單,有些店舖甚至每月創收1萬元左右。這充分説明瞭這些産品在年輕人中的熱度和受歡迎程度,有著廣闊的市場前景,釋放出巨大的發展潛力。

然而,情緒産品市場也面臨一些現實問題。由於市場競爭異常激烈,每個商家都希望通過標新立異來吸引消費者注意。為了在市場上脫穎而出,一些不良商家不惜採取不正當手段,推出低品質或欺詐性的情緒産品,不僅給消費者帶來困擾,更破壞市場正常秩序。此外,由於缺乏統一標準,一些商家在産品描述中誇大産品的作用效果,已然涉嫌虛假宣傳。

情緒産品作為新興業態,監管不能滯後,更不能盲目衝動。有關部門一方面要保持一定的“容忍度”,賦予其自由發展的空間,另一方面也應擦亮監管法眼,推動建立適應情緒産品發展特點的新型監管機制,對不良商家和虛假宣傳行為予以打擊。行業協會和第三方機構則可發揮主觀能動性,制定有針對性的行業規範,引導企業遵循誠信原則,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在購買情緒産品時,消費者也需時刻警惕,選擇可靠商家和正規渠道,加強對産品資訊的辨別能力。同時,保護個人資訊安全至關重要,不要輕易轉賬或線下見面,以防止資訊洩露或經濟損失。倘若遇到欺詐行為或産品品質問題,及時與商家聯繫並保留相關證據,向消費者權益保護機構投訴舉報。

總的來説,情緒産品市場的崛起為年輕人提供了一種滿足情緒需求的新途徑,也帶來了新的監管難題。業態模式的完善並非一日之功,考驗政府部門智慧,考驗精細化管理水準。只有通過實施包容審慎監管,規範商家經營行為,在鼓勵和支援新業態新模式助推經濟新發展的同時,消除低劣商品和欺詐行為,情緒産品市場才能真正為消費者帶來積極的體驗和效果。(紅網 孔德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