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熱點觀察

年輕人愛上MBTI:是心理學還是“新玄學”

發佈時間:2023-11-02 08:20:00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楊鑫宇

“你是I人還是E人?”“J人的內心世界,P人能懂嗎?”近年來,這類夾雜英文字母,看似“加密文字”的對話,流行于青年群體的社交圈層之間。許多讀者看到此處,想必已經“秒懂”:這不都是MBTI人格測試中的性格類型嗎!反過來説,如果此時此刻,還有人從沒聽説過MBTI,恐怕多少有些落後於時尚潮流。

這一測試的基礎,來自心理學家榮格提出的心理類型理論。榮格將人的性格類型分為“內向(I)-外向(E)”兩種基本心態和“感覺(S)-直覺(N)”“思維(T)-情感(F)”四種功能。邁爾斯和布裏格斯在此基礎上增加了“判斷(J)-知覺(P)”這組維度,以此將受試者的人格構成了16種不同類型。

面對新朋舊友,這樣的測試結果很適合拿來自我介紹、交流破冰。像照鏡子一樣,不時測試一下,也能讓年輕人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加深對自己人格的認知,建立更強的自信與自覺。從這個角度出發,MBTI著實是個討人喜歡的小東西,“活該”它在年輕人中流行。

不過,MBTI人格測試如此方便、如此宜人,難免令人懷疑:在心理學領域,這東西到底有多少科學性?在成套的複雜量表背後,MBTI會不會像過去雜誌上那些“心理測試”乃至星座占卜一樣,只是專門把受試者喜歡聽的東西拿出來説,以此博人一笑?大眾對MBTI的追捧,又是否會滑坡為一種盲從、盲信的“新玄學”?

其實不必太過糾結。有專業心理學研究者指出:所有的心理測驗都只是參考工具,不必將其奉為真理甚至變成桎梏,人的變化和成長才是更值得期待的事情。在心理學界,MBTI既是推廣最成功的測試體系之一,同時也被指出存在這樣那樣的漏洞與不足。對大多數想要借助MBTI了解自己、表達自己的非專業人士而言,MBTI這套體系本身的得失並不重要,用理性、開放的態度看待測試結果,使其為己所用,而不執迷其中,才是關鍵。

面對MBTI的流行,還有人擔心:簡單將所有人分為16個類型,會加劇年輕人給他人“貼標簽”的不良習慣,使他們忽視人性的豐富與複雜。

一方面,這種擔憂確實不無道理。每個人的性格都是由千千萬萬個不同細節組成的,不可能僅靠四個字母完全定義,MBTI類型一致的人,可能大不相同,MBTI類型“不搭”的人,也未必不能投緣。對此,我們還應記住:人不是由標簽組成的,只有用心交流,才能讓我們真正了解一個人,而非對其輕率地作出判斷。

但另一方面,我們也要看到:在個體認知外界、認知自我的過程中,“貼標簽”式的分類法並非一無是處。很多時候,只有先把接觸到的人與事劃分到熟悉的框架中,我們才能找到更進一步認知資訊的切入口。

這個規律,不僅適用於和他人相處,還適用於和自己相處。我們當然無法被4個字母精準定義,但這4個字母有時可以成為自我認知的起點,找到性情相知的“同類”。

在豆瓣上,幾乎每種MBTI人格類型都有自己的小組。到了小組裏,每個成員都有同樣的測試結果,因此不會抱著MBTI討論個沒完,而是會把話題轉向更具體的內心想法與現實生活。在小組帖文中,旁人並不會看到“克隆人開會”,而是會看到一個個鮮活的靈魂,在交流中成長。

説到底,MBTI也好,其他心理測試也好,都只是年輕人通向自我認知、與他人展開社交的一條途徑。MBTI沒有那麼科學,也不必被貶成“玄學”,對那些想要探索人格問題的年輕人而言,重要的不是選擇哪條途徑,而是找準“目的地”,把握住前進的方向。(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楊鑫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