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心理訪談

關注孕産婦心理保健 夏賢:快樂孕育,幸福當媽

發佈時間:2023-10-19 10:48:14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賈方方

採訪對象

夏賢,醫學博士,副主任醫師,復旦大學附屬婦産科醫院普通生理産科副主任、孕産婦心理保健團隊負責人。婦幼健康研究會嬰幼兒心理健康專委會委員,上海市醫學會心身醫學分會委員,上海市中西醫結合學會心身醫學專委會常務委員。長期從事孕産婦心理保健、生活品質和認知研究,在孕産婦心理、高危妊娠、分娩方式評估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診療經驗。

主要觀點

做好孕産期心理保健,需要孕産婦、家庭、醫院等多方共同努力,更需要我們做足功課、提前預防。干預越早,越不容易出問題。

我是一名産科醫生,很多人會覺得,既然你是專家,懷孕生孩子理應非常順利吧。不瞞大家説,我曾經也如此篤定。然而,現實卻啪啪打臉。儘管有豐富的醫學知識,面對孕産期的各種狀況,我也會感到力不從心,甚至懷疑自己……我第一次深刻感受到:原來,我的患者面臨的不只是醫學困惑,還有很多心理難題。

2014年,我到北京學習孕産婦心理,很多困惑得以解答,更收穫了一個很重要的理念:醫院不僅要為孕産婦的身體健康保駕護航,還要為她們的心理健康添磚加瓦。於是,我初步有了開設孕産婦心理保健門診的想法。要不要做?需要數據説話。從2015年9月到2016年9月,我們對6923位孕産婦進行抑鬱篩查,結果顯示陽性率為23.15%。有關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圍産期抑鬱在全球的發病率高達25%,兩者基本一致。這就意味著,每5位孕産婦就有1位可能存在抑鬱情緒。開展孕産婦心理保健勢在必行。

經過一系列培訓和籌備,2018年,復旦大學附屬婦産科醫院正式開設孕産婦心理保健門診,同年開設了孕産婦心理聯合專家門診(MDT門診)。5年過去了,我切身感受到孕産婦心理保健的重要性。

自我需成長,打一場有準備之仗

我發現,相較于有準備的懷孕人群,意外懷孕的女性更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我的人生全被懷孕給毀了!”一見到我,素素忍不住哭訴起來。她是一名培訓主管,早早明確了先立業後生娃的人生目標。為此,她説服了老公晚要孩子,自己也成了拼命三娘。可就在距離晉陞一步之遙時,她突然發現自己懷孕了。

這讓她有些措手不及。生活作息被打亂:孕吐反應嚴重,一吃就吐,瘦了好幾公斤。工作節奏難控制:以前培訓幾小時都不用休息,現在才講一會兒就覺得精力不濟。“夏醫生,我只能待在家裏,每天就等著吃,吃完等著吐。我真的是什麼都做不了,做什麼也都沒用。”説到這兒,素素已經淚流滿面。此時的她已經出現抑鬱情緒。

我能深切體會她的無力感,身體的不適、工作的不順讓她感受到了強烈的失控感。産科醫生的優勢就在於有醫學知識,我先把這個症狀跟她解釋了一下,告訴她孕吐是有時限性的。當然,我們不是光等著。我注意到素素特別自律,讓她列了下在減輕症狀上可以做哪些計劃,哪些是她可以掌控的。我又聯繫營養門診為她做了詳細的飲食指導,可以吃什麼,吃完怎樣運動,吐後隔多長時間再進食等。她自己則制訂了新的作息計劃,不吐時可以看書、做瑜伽、畫畫等。一個月後,素素孕吐反應減輕,人也精神了不少。她告訴我,自己又重新找到了對生活的掌控感,還説人生進入新階段不是壞事,因為她漸漸體會到了孕育生命的成就感,一點兒也不比工作差。

有不少女性像素素一樣,對懷孕完全沒準備,導致適應困難;還有些人則是誤以為自己準備好了,結果發現現實和想的完全不一樣,整個人就崩潰了。

我見過有人因為孕吐而抑鬱的,她們不能接受自己怎麼可以吐成這樣,感覺生活沒有盼頭。有個準媽媽對我説:“我問過長輩,她們懷孕啥事都沒有,還能在農田裏幹活兒,為什麼我不行啊?”

我還見過新手媽媽因為乳管堵住發炎出現了喂奶困難,焦慮得不行。她們覺得:媽媽天然就該順利喂奶啊,為什麼我不行?有的媽媽哭著跟我説:“連奶都喂不好,我真是太失敗了。”

還有不少媽媽因為産後恢復困難變得很不自信。有人拿著網紅帖給我看:“夏大夫,她們生完孩子跟沒生一樣,怎麼就我有這麼嚴重的妊娠紋啊?”還有人拿著明星的産前産後對比照問我:“人家生完恢復這麼好,我的身材為什麼再也回不去了?”

這些現象揭示了很多現實問題。不少獨生子女沒經歷過什麼挫折,一遇到問題就覺得:哎呀,怎麼這麼嚴重?但其實,大部分孕産婦都會經歷這些事情,比如孕吐、堵奶。網路資訊紛繁複雜,真偽難辨,孕産婦出現了嚴重的資訊偏差。事實上,只有大約0.3%~1%的孕婦會發展成妊娠劇吐,需要住院治療,大部分都在正常範圍內。産後恢復也因人而異,並不是人人都能馬上瘦回去。

遇到這些情況,我會先科普醫學知識,讓她們知道這種情況是正常的。漸漸地,她們就會放下一些執念。在此基礎上,我鼓勵她們看到自己做得好的地方。比方説:“雖然喂奶不順利,但能夠母乳餵養就比沒有母乳餵養好很多。”“雖然寶寶哭,但寶寶開心的時候很願意跟媽媽在一起。”

我也會針對性地給出實際的解決方案。知識儲備不足的,可以參加孕婦學校,對孕産期可能出現的情況做到了然于胸;情緒起伏大的,注意保持一定的運動量,做自己喜歡的事,規律生活有助於情緒穩定;情緒緊張的,我會帶她們做一些放鬆運動,比如深呼吸放鬆法、漸進性肌肉放鬆法、正念冥想等,效果都不錯。

家庭要支援,孕育並非一人之事

除了孕産婦的自我成長外,家庭的支援也必不可少,因為這是孕産婦最直接也是聯繫最緊密的支援系統。

在和家屬的接觸中,我發現有兩個問題比較突出。一個是關心過度。我遇到過不少家屬,他們比孕婦還緊張,其中有一位丈夫令我印象深刻。做超聲篩查前,他關心:“老婆,要做大排畸了,希望寶寶沒事。”過幾天又關心:“老婆,你今年37歲,他們説35歲以上,大排畸容易出問題,我們家寶寶應該不至於吧?”問診時繼續關心:“雙頂徑大小比標準小了2mm,是不是有問題?”“後顱窩池是啥,是不是不正常?”其實,這是以關心之名轉嫁焦慮情緒。

針對這種情況,我會建議家屬放鬆心態,營造輕鬆愉悅的家庭氛圍。只要孕婦沒有特別不適,家屬以平常心對待就好。比如不要盯著專業數據不放,交給醫生就好,有問題一定會告知。比如孕産婦心情不好,不要逼問她怎麼了或暗示她是不是抑鬱了。如果她想説,就認真聽著;她想靜靜,就安靜陪著。當然,一旦發現異常,比如總是哭、對什麼都提不起興趣,一定要及時就醫。

另一個問題是關心不夠。不少準媽媽向我傾訴,情緒不佳找家人訴説,被嫌棄太矯情;有些事力不從心,被指責做媽媽不合格……有一位新手媽媽的抑鬱評分很高,我問她是不是很辛苦,她瞬間崩潰大哭。生完孩子後,她一個人在苦撐,丈夫跟沒事兒人一樣。“以前看文章説,我離死亡那麼近,他卻睡得那麼香。我還不信,覺得夫妻一場,他又是孩子的父親,怎麼可能?現在,我信了。”

懷孕和生産可以説是女性最脆弱的時期,家人的漠視和不理解隨時會成為壓垮她們的最後一根稻草。所以第一次看診,我會把孕産婦的家屬一起叫來,如果沒來,第二次也會讓家屬過來一趟,尤其是丈夫。

當我和那位抑鬱媽媽的丈夫溝通時,他對此一無所知,甚至還對我説:“夏大夫,生孩子不就是女人的事嗎?我小時候都是我媽帶的,我爸啥也不管。”對此,我重點調整了丈夫的認知,讓他意識到父親角色的重要性,擺脫代際傳遞。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後,他開始減少工作,更多地參與育兒,和妻子一起制訂短期、長期的育兒目標。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這位媽媽的情緒逐漸好轉。

丈夫的支援不只是學習如何做父親,還要學習如何做丈夫。夫妻關係和諧,妻子才能更順利地度過孕産期。有位準媽媽是個女強人,就診時也是一個人來的。我跟她説:“下次讓你老公一起過來吧。”她説:“不用,我自己能行。”她的焦慮評分非常高,很顯然一個人應付不來。在我的堅持下,她把老公帶來了。

我把情況説了一下,她老公很疑惑:“我沒看出來她有什麼不對勁兒啊。”他覺得妻子很能幹,從沒想過她會有搞不定的事。在溝通中,我發現這位妻子很要強,她説:“求助的話,我真説不出口,那樣會顯得我很無能。”雖然嘴很硬,但她心裏還是希望丈夫能關心自己:“我都這樣了,他看不出來嗎?”

據此,我把治療目標聚焦在調整妻子的認知以及重建夫妻關係上。她抱怨説老公不關心自己、回來很晚……全是不好的地方。我説:“那你就每天寫一件他做得好的地方。”她苦笑:“沒有。”“早上起來對你笑了一下也算。”記錄其實是觀察的過程,觀察之後,丈夫的好越找越多。“他今天準時回家了。”“他問我今天過得怎麼樣,表達了對我的關心……”

與此同時,我指導這位妻子學習如何示弱,如何真實地表達自己。她很快意識到了問題所在,丈夫也非常配合。夫妻關係得到改善後,她最終順利度過了孕産期。

情況有變化,科學應對才是關鍵

對於症狀較輕的患者,通過自我成長、家人支援,經過一段時間的定期就診,基本都能逐漸走出來。但是,當下也有一些特殊群體需要給予特別關注。

比如有精神疾病的孕産婦,包括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等。這些年,這類孕産婦的數量有明顯上升趨勢。2021年,我們全年接診了9例;今年僅上半年就接診了20例。對此,我們會開展多學科專家聯合會診(MDT),集體制訂診療和隨訪計劃,目前效果很不錯。

最怕的是一些孕産婦因為病恥感隱瞞病情,錯過最佳治療時機。有位準媽媽患有焦慮症,一直沒有告訴家屬,做心理篩查時故意往好了寫,結果出現了自傷傾向。還好面診時被醫生及時發現。在此,我也呼籲大家一定要對自己和孩子負責,不要隱瞞病情,家屬也要多留意。越早干預,越不容易出問題。

再比如高齡高危的孕産婦。這類群體在一線城市比較多,風險指數相對很高。我遇見過好幾個做試管嬰兒的媽媽,她們會拿著一個小本子,上面密密麻麻寫了很多問題。“您看,我怎麼差了那個標準的一兩個毫米,是不是寶寶沒長好?”“網上説羊水穿刺有些基因是不做的,如果沒做的有問題,我該怎麼辦……”

這時候,有些醫生就會打斷説:“別看了,你就是看得太多了。”“都挺好,這些就不要問了。”事實上,能在産科建檔,她們已經經歷了很多煎熬,更加擔心意外出現。當這麼多問題得不到回復時,她們更容易感到焦慮、抑鬱。所以,我會給足她們時間提問,讓她們盡情釋放壓力,感到被支援,然後引導她們發現積極的因素。比方説懷孕早期流産過,我會引導孕媽:“上次兩個月流産了,現在已經兩個半月了,過了上次那個風險期,可以繼續往前走了。至於前方有什麼危險,我跟你一起面對。”

我還會讓她們做記錄。她們對未來有很多擔心,但這些擔心有助於解決問題嗎?她們會想到,受精卵種進去那一刻,種子就已經定型了。我繼續引導:“所以,我們要做的是給種子施肥。你的擔心不是施肥,而是增加壓力。”有的孕媽擔心寶寶會沒有胎心,對寶寶繼續發育有幫助嗎?讓她寫上去,有還是沒有,答案肯定是“沒有幫助”。堅持一個月之後,她就會發覺,這個擔心確實沒用。

既然擔心無用,那什麼有用呢?“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保持好心情。”今天吃了好吃的東西,很開心。對寶寶有幫助嗎?有,就寫下來。有的孕媽還會寫:“今天做了放鬆訓練,我覺得沒那麼壓抑了。這對寶寶有好處,繼續堅持。”慢慢地,她們的認知就會趨於合理化,變得不那麼擔心。

與此同時,我會告訴她們接下來將有哪些困難以及如何應對。心中越有數,就會越安心,遇到問題時也更從容。事實上,經過5年嘗試,我們越發感覺到,準備越充分,孕産婦的狀態越好。我們目前所做的孕産婦心理保健有5個節點,分別是早孕、中孕、晚孕、産後3天和産後42天。在全程跟進的病例中,這個變化尤為明顯。當然,我的理想是把孕前也納入進來。因為孕産婦心理保健的核心不是得了病去治療,所謂三級保健,講究的是先預防,然後治輕的,最後治重的。這涉及多學科聯合和醫護力量等問題,任重而道遠。但至少我們可以先從科學、積極的宣傳做起。

現在媒體經常有這樣的報道,哪個産婦跳樓了,哪個媽媽帶著寶寶自殺了,好像這種事情特別多。但其實,這些事兒雖然時有發生,但畢竟都是個例。我們要做的不是只呈現問題,而是要科普如何做好孕産婦心理保健,避免惡性事件發生。

在預防的基礎上,做好篩查也很重要。目前,大部分孕産婦不是自己主動來求助,而是篩出問題後轉診的,篩查的重要性可見一斑。2020年9月,國家衛健委首次要求將孕産期抑鬱症篩查納入常規孕檢和産後訪視。有這樣的政策支援,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孕産婦受益。

希望全社會共同努力,一起營造友好生育環境,幫助更多女性快樂孕育,幸福當媽。(口述 | 夏賢 文 | 賈方方 《婚姻與家庭》雜誌特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