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厭世卻讓家長“放下” 兒童心理健康諮詢服務市場調查
發佈時間:2023-08-10 10:18:20 | 來源:法治日報 | 作者:趙麗 劉姣姣漫畫/高岳
“不到3歲的孩子熱衷看電視,不願出門玩怎麼辦?那就把孩子鎖在屋裏,把電視轉換到沒有節目的頻道上,滿屏雪花並開大音量發出噪聲。小孩一害怕,以後就再也不想看電視了。”
這是北京一名媽媽馬潔前不久聽到的一個兒童心理講座的片段,主講人自稱某知名高校“心理學特聘顧問”、二級心理諮詢師、某電視臺青少年頻道顧問等。“這樣的兒童心理諮詢師,如何能做好兒童心理健康工作?”
近年來,越來越多家長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不少家長遇到問題會主動為孩子尋找心理健康諮詢。然而,《法治日報》記者近日調查採訪發現,兒童心理健康諮詢服務市場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一方面,一些家長本身缺乏對心理健康諮詢的正確認識;另一方面,心理健康諮詢行業準入門檻低,不少所謂的兒童心理諮詢師並不專業,提供的心理諮詢服務不僅沒有效果,反而可能加劇孩子的心理問題。而不菲的費用也讓不少家長直呼“承受不起”。
受訪專家和業內人士説,兒童青少年時期是比較特殊的成長階段,心理髮展很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成年期的很多精神及心理問題都源於兒童青少年時期,若早發現、早診斷、早干預,有利於給孩子樹立健全人格,培養良好習慣,形成較好的社會適應能力。應重視未成年人心理諮詢服務的規範發展,在政策和法律方面提供必要的支援,建立和完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社會化服務體系。
孩子存在自殘行為
父母認為“太矯情”
馬潔第一次接觸兒童心理是因為兩歲半的女兒“不太合群”。
比如,老師和小朋友在唱歌跳舞做遊戲,女兒卻總是遠遠地旁觀,拒絕同齡人的拉手等接觸肢體的行為……這讓馬潔焦慮不已,她擔心女兒存在社交障礙或自閉症傾向。
馬潔首先想到的是求助周圍的媽媽、手機裏的“媽媽群”,得到的答覆大多是:孩子長大點可能就好了。後來在朋友的推薦下,她接觸了專門進行親子育兒以及兒童心理輔導的心理諮詢師陳靜。
根據陳靜專業的分析和指導,馬潔了解到,自己的女兒天性謹慎,喜歡觀察,並非自己所擔心的自閉等問題。現在,女兒已經6歲了,馬潔仍保持著每半年都帶女兒進行一次心理諮詢的習慣。“在每個年齡段或者説心理髮展階段,我遇到不解的問題都會諮詢心理諮詢師,現在女兒的情緒調節能力以及邏輯思維能力都發展得不錯,我感覺和女兒的親子關係越來越和諧穩定。”
切實感受到兒童心理諮詢的效果後,馬潔遇到有相同困惑的家長時會推薦他們去做專業的兒童心理諮詢,但得到的大多是否定、異樣的眼神,甚至有人直接回復“我家孩子沒病”。
多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部分家長的忽視、對“心理問題”的抗拒、諱疾忌醫,導致一些孩子的心理問題得不到及時干預。
在江蘇省某精神衛生中心工作的吳華(化名)曾遇到過這樣一起案例:“孩子已經有自殘行為,當覺得在家裏非常壓抑、與父母無法溝通時,就會拿刀片劃自己,但父母認為孩子太矯情,哪怕孩子主動提出要看心理醫生時,父母仍不同意。後來孩子偷偷來看醫生,我們建議藥物治療,但家長知道後對用藥很排斥,他們覺得用藥就認定了孩子是精神病。”
在北京一家三甲醫院從事兒童心理治療工作的李醫生聽到最多的一句話,便是家長們的“你能不能開導一下孩子”。在他看來,這句話恰恰反映出不少家長不認為孩子的心理問題是疾病,沒有意識到需要治療。
“需要説明的是,兒童心理健康問題和精神疾病絕不是一回事。心理健康問題是可以通過調整治療的,並不是説器質性的病變。而精神疾病,比如説孤獨症或自閉症是精神類的疾病,不能混淆。”陳靜説。
“如果家長缺乏對心理疾病的基本認識,可能會對孩子産生誤解。比如,存在學習障礙的孩子,他們有的是閱讀障礙、有的是書寫障礙、有的是數學方面的障礙、有的還伴隨有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和品行障礙等。如果家長不知道學習障礙,就可能會認為孩子不專心、粗心,學習不用功,從而訓斥孩子甚至懲罰孩子。”中國心理學會註冊心理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劉俊娉説,這樣不僅錯失了診斷和治療的重要時機,而且還會讓孩子承受額外的壓力,破壞親子關係,不利於孩子的心理健康。
她曾遇到過這樣的案例:孩子在8歲時被診斷為感覺統合失調和注意力缺陷,醫生建議吃藥和教育行為訓練,但家長不認同以及擔心藥物副作用而選擇放棄,自行用跑步、游泳等體育鍛鍊來替代,從而錯過了治療良機。孩子長大到十幾歲,身體動作不協調,注意力缺陷依然存在,這直接影響了孩子的發展,家長追悔莫及。
首都師範大學教育政策與法律研究院副院長蔡海龍告訴記者,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發佈的《青少年心理健康促進和預防干預指南》,多達一半的精神衛生問題始於14歲之前。在青春期有多種促進健康和預防疾病的機會,這可能在短期和長期內有益於青少年的生活。考慮到青春期明顯的神經可塑性和在大多數精神衛生問題和危險行為開始時介入的機會,這一階段被認為是干預的最佳時間框架之一。
“對於現代社會日益高發且複雜的青少年心理問題而言,如果能夠做到及早發現、精準干預,勢必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由此引發的危機。然而,即使在一線城市,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仍然存在‘被輕視’的現象。”蔡海龍説,一些學校和家庭存在唯分數、唯升學論的傾向,過重的學業負擔和心理壓力甚至被認為是取得高分所必須付出的成本和犧牲,這是導致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問題長期未得到重視的一個重要原因。
心理醫師良莠不齊
不專業致雪上加霜
也有不少像馬潔這樣的家長,非常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但一些帶孩子尋求過心理諮詢服務的家長向記者“吐槽”,在心理諮詢過程中遇到不少問題,如公立醫院人滿為患沒問上幾句便被“打發”了,而私立機構專業性存疑且費用極高。
“越來越多的家庭開始正視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但現有的兒童心理諮詢服務還跟不上這一趨勢。”馬潔説,多年來帶孩子進行心理諮詢的經歷,讓她感覺到,目前能夠幫助孩子完成社會化和預防早期心理問題的專門機構不多,家長對孩子出現的問題往往束手無策,不少人只得求助於網路和各種“媽媽群”。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市面上有很多獨立的心理諮詢師和心理諮詢工作室,查詢其受訓背景和專業能力發現,不少從業人員沒有專業的心理學學位,只是經過相關項目培訓學習,考取機構認證的心理諮詢師證書後,即開展心理諮詢服務。
蔡海龍介紹,2017年9月,人社部正式取消了心理諮詢師職業資格認證考試,使得心理諮詢成了一種非準入類職業。由於缺乏統一的行業標準和服務規範,大量並不具備專業知識的人員涌入這一行業。“目前,我國未成年人心理諮詢行業準入門檻較低,從業人員水準參差不齊、勝任能力不足,諮詢服務不專業,甚至存在違背專業倫理等亂象,亟待規範。”
對於目前青少年心理諮詢師的資質問題,陳靜告訴記者,取消心理諮詢師職業資格證書後,心理諮詢師考證模式比較社會化,取證難度並不大,跟著某個專門的機構,學完課時、通過考試,拿到心理諮詢師證書,就可以從業了,“這樣的情況下,行業還是比較混亂的”。
“目前不少兒童心理諮詢師只有一個證書,其中很多人自己還沒有孩子,甚至沒有深入接觸過孩子,並不知道未成年人的生長髮育狀態。”陳靜説,一些心理諮詢師只是在傾聽孩子的問題,並不能給孩子和家庭科學合理的導向性建議,孩子和家庭在做諮詢時可能釋放了情緒,返回正常生活後又回到了原來的狀態。
有業內人士指出,一些不專業的心理諮詢機構喜歡給孩子“標簽化”。“比如有的機構會直接以‘叛逆孩子特訓營’等為自己的心理諮詢服務命名,這是非常不可取的,並不能解決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陳靜説。
“兒童心理問題的標簽化,大多是為了滿足行銷和商業運作的需要。從根本上來説,未成年人偏差行為的干預是一個涵蓋問題評估、目標設定、形成治療計劃、實施干預、進行監測評估、維持和預防復發等多方面的一個複雜過程。”蔡海龍説,對於不同的個體而言,這種干預的過程可能會因具體的干預方法、個人需求和目標性質而有所不同。
蔡海龍説,簡單粗暴地給孩子貼標簽的行為,實際上是將複雜的心理問題做一種簡單化和形式化的處理,容易引發兒童自我認知的負面刻板印象,不僅不能解決青少年的心理問題,在某些情況下甚至有可能産生負面效應。
“未成年人心理問題,不專業的心理諮詢師只會讓本就‘千瘡百孔’的家庭更加搖搖欲墜。”陳靜説,曾有一個小學三年級孩子産生厭世心理,家長找過五六個心理諮詢師,給出的建議多是讓家長“放下”,家長聽後在半年多時間內取消了孩子所有的課外學習,但是孩子的情況並沒有好轉,家長和孩子都愈發焦慮。
來到陳靜的工作室時,孩子的狀態已經到了無法跟家長進行正常溝通的程度。陳靜給出的建議是針對性地開發孩子的特長,重塑自信,後來找到了適合她的學習和社交方法,孩子才慢慢恢復。
同時,心理諮詢服務不菲的費用讓一些家庭望而卻步。通過市場調查,記者發現,目前心理諮詢方式包括三種,網上諮詢、電話諮詢和面對面諮詢。收費標準根據業務熟練程度、諮詢小時數、地區等跨度較大,低則每小時收費200余元,比較資深的“專家級”心理諮詢師,每小時收費甚至達2000元以上。
“即使是最低檔的兒童心理諮詢服務,如果要經常帶孩子去,仍是一筆不小的費用,而效果如何又很難在短期內體會到,這讓不少想要為孩子進行心理諮詢的家長猶豫不決。”一名帶孩子進行過幾次心理諮詢的家長告訴記者,自己不知道該不該繼續嘗試。
提供政策法律支援
構建系統服務體系
近年來,有關部門對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關注度與日俱增,接連出臺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健康中國行動——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動方案(2019—2022年)》《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21—2030年)》等相關政策,其中均提及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行動目標、策略以及措施等。
北京大學兒童青少年衛生研究所所長宋逸曾向媒體介紹,2021年我國婦幼保健機構共3032家,其中超過三分之一的機構可提供兒童心理保健服務;全國318個地市可提供精神衛生服務,2756個區縣可提供精神衛生專科服務。同時,社會對兒童心理醫生的需求不斷增長,國家一直在加強兒童心理醫生的人才培養。
在她看來,改善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應從個體層面和群體層面著手。家長的支援和本人的需求是個體發展的重要因素,而改善群體心理健康問題需家庭、學校、社區、醫療機構、媒體、政府等多方聯動,凝聚共識,構建系統服務體系,從而共同探索解決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路徑。
蔡海龍説,中小學校的心理健康教師,誠然可以通過開展積極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有效的心理健康諮詢,起到對青少年心理問題的預防作用。然而,考慮到當代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複雜因素和深刻根源,僅僅依靠心理健康教師的作用是不夠的,唯有通過家校社等方面的通力協作,全社會共同營造一個有利於青少年成長和發展的支援性環境,才能從根本上化解當代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問題。
“當前,面向未成年人的社會心理服務機構主要通過熟人推薦、學校轉介、購買服務等渠道和途徑介入到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指導。”蔡海龍認為,為促進面向未成年人的心理服務機構的健康發展,國家和地方各級政府應當在政策和法律方面提供必要的支援,鼓勵社會力量設立舉辦心理服務機構,推動公益組織、科研院所、高等學校、醫院及其他企事業單位等按照註冊登記條件成立面向未成年人的心理服務機構,通過項目資助、補貼獎勵、提供場所、減免費用等多種方式,支援其啟動成立和初期運作。同時,加快推進政府購買心理健康服務的步伐,鼓勵有條件的地方設立專項資金支援社會心理服務機構的發展。
“從長遠的角度來説,應當立足國情,從資格準入、倫理規範、效果評估、規範管理等方面制定心理健康服務行業標準,保障心理健康服務品質水準,確保未成年人能夠得到良好的幫助和指導。”蔡海龍説。
“通過制定政策和立法做好頂層設計,統籌協調學校、家庭、社會各方面力量,建立多部門、多主體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協調聯動機制,建立和完善部門聯動、多方參與、社會協同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社會化服務體系。”蔡海龍建議,還應加大媒體對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形成重視心理健康的社會氛圍,構建寬鬆的社會環境以利於更多社會心理服務組織的發展。
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報告:本科生狀況較差 應提高危機應對能力2023-08-11
藍皮書報告 | 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報告2023-08-11
心理研究 | 正念提升幸福感的科學證據尚不足2023-08-10
心理中國論壇 | 親子心理共成長視角下的家庭教育服務的思索與實踐2023-08-10
孩子厭世卻讓家長“放下” 兒童心理健康諮詢服務市場調查2023-08-10
悅納自己,掃去情緒陰霾,和煩惱説再見!2023-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