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心理百科

當我們説需要伴侶時,到底需要的是什麼?

發佈時間:2023-09-06 09:18:37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叢非從

無論在別人眼中多麼完美和強大,每個人都是帶著某種匱乏走進親密關係的,這就意味著我們渴望關係的庇護與滋養,需要伴侶。

當我們説需要伴侶時,我們需要的是什麼呢?你可能會説:我需要他幫我換燈泡,我需要她做飯、收拾房間,我需要他多給我些生活費,我需要他及時回我消息……其實,這些都只是需要的具體表現。

比如,需要伴侶回家陪你,我相信你需要的不是他直愣愣地站在那兒什麼也不幹,也不是坐在你旁邊做著自己的事情。你需要的是他能夠陪你聊你喜歡的話題,陪你做你想做的事情。你需要的是帶有參與感的陪伴。在這種陪伴裏,你能感覺到自己是被關注的、是存在的、是不孤獨的。這才是你真正想要的陪伴。

正是基於這種情感層面的需要,我們才會渴望對方能夠滿足自己。然而,人生最大的痛苦之一就是求而不得。在很多時候,你帶著全能自戀,滿心期待著自己能夠被滿足,時時有回應,事事有著落,但現實並不如想像中那麼理想。人都是具有局限的。你是平凡的,另一半也是平凡的。這就註定了,即便你很幸運地遇見一個能滿足你需要的人,他也不能做到無時無刻都滿足你,無法做到滿足你的全部。這是我們必然要接受的“部分喪失”。

心理學家克萊因將這個過程稱為從“偏執—分裂位”到“抑鬱位”的轉化。當你固執地想要一種滿足,你就處在了偏執位上,對這個世界還保留著一種“要不到,我要繼續要”的想像。但是,當你發現有些東西實在要不到之後,你就走向了抑鬱位。

不執著于無法得到的部分,只盡力得到能得到的,是一個人成熟的開端,也是一個人享受關係的開始。

求滿足的3種方式

盲目地亂打亂撞只會讓你在關係裏大失所望,唯有學會經營親密關係,才能讓你從中被滋養。我們要如何在關係裏求滿足呢?

一致性表達

求滿足的第一種方法是一致性表達自己的需要。在不被滿足時,你之所以會採用一些攻擊性的方式對待對方,其實是在防禦那個脆弱的自己。

脆弱的你在説:我很需要你誇誇我,但表達出來卻成了:你為什麼要這麼擠對我?脆弱的你在説:我很需要你多陪陪我,但表達出來卻成了:你為什麼又回家這麼晚?

讓伴侶滿足你的第一種方式是將你慣用的防禦性表達轉變成正向的一致性表達;把第二人稱轉變成第一人稱,把“你不應該怎麼做”轉變成“我希望你能為我怎麼做”。比如,你晚上10點後才回家,我會感覺自己是不重要的。我希望你可以8點前回家,我就會感覺被重視。你可不可以做一些事情讓我感覺到我是重要的呢?

一致性表達的本質,就是將最為虛弱、真實的自己赤裸裸地呈現在伴侶面前。切忌在自己明明很需要對方幫助的時候,還擺出防禦的高姿態來。

交換

對很多人來説,一致性表達是有困難的。怎麼辦呢?你可以試試交換的方式。

第一種交換方式是:你需要什麼,就先給他什麼。倘若你需要安全感,可以問問自己,你是否給過對方安全感呢?在親密關係裏使勁兒要的一方,是把對方看作一個強大的“萬能神”。但,對方也會遇到極致黑暗的時候。在他窩在沙發裏埋頭沮喪的時刻,你是否告訴過他“有我在,我會支援你、陪伴你”呢?

第二種交換方式,難度更大一點兒,需要你非常精準地投喂:他需要什麼,你就去滿足他什麼。很多人雖然也付出了很多,但發現伴侶就是一點兒回應也沒有。這可能説明,你的付出是一種無效付出。比如,另一半需要陪伴,你卻認為他需要的是錢。你拼命賺錢,家也顧不得回。那麼,你們註定矛盾重重。有效付出是,你需要我的陪伴,我就給你陪伴;你不需要陪伴,我就給你自由。如此一來,當伴侶的能量恢復之後,自然而然地會換過來想要去滿足你。

還有一種交換方式是“明碼標價”:我能提供給你什麼,我想要的又是什麼,我們先坦誠地説出來。這種交換方式既省事又省力,每個人都可以被滋養。

注意表達需求時,一定要在合適的情境中進行。如果伴侶自己都已經焦頭爛額了,他大概率是無法及時滿足你的。即便滿足了,你也只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這就意味著,你需要發展出一種延遲滿足的能力。

對於一個嬰兒來説,他有了某個需求,就要得到即刻的滿足。餓了就要喝奶,睏了就要立刻被哄睡。但作為成年人的你,需要學會耐心等待,等到伴侶狀態好、能量足的時候再去表達需要。那時,他滿足你的可能性會大很多。

多薅幾隻羊

親密關係裏有一種極端化的狀態:進入一段婚姻後就完全與外界隔絕,不社交,也不跟別人保持聯繫,只對另一半要認可、要理解、要支援。

在一段好的婚姻裏,如果雙方都可以滿足彼此大部分的需求或最核心的需求,婚姻的意義也就實現了。而當伴侶無法再滿足你,你還抓著他使勁兒薅時,就像河水涌入了一條堵塞的河道,再也無法流動,直至變成一潭死水。

所以,當伴侶無法滿足你的時候,你就要開闢出一條新的支流,找其他人獲取滿足。要知道,我們不只擁有親密關係。比如,伴侶沒有當面誇獎任何人的能力,而你又很需要,可以到一個擅長誇你的群體裏大放異彩。那個時候,你被伴侶認可的需求就會大大降低,會更加有利於關係的可持續經營。這就像很多人在外人面前釋放完攻擊性後,就會把溫柔留給伴侶。在外人那裏薅到羊毛之後,你就不會過多地薅愛人的了。當然,向第三方要滿足的前提是要注意關係的界限。

叢非從 知名心理諮詢師,著有《養育你內心的小孩》《理解憤怒》等。 《婚姻與家庭》雜誌特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