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心理問答

告訴自己“每天都要正能量” 為什麼還是快樂不起來?

發佈時間:2023-08-07 10:55:24 | 來源:央視網 | 作者:闞純裕

你最近一次感受到純粹的快樂是什麼時候?

孩提時代,父母總把“長大就好了”挂在嘴邊。

學生時期,老師把“上大學就好了”重復了一遍又一遍。

大學時光裏,你想的總是“畢業就大功告成了”。

但真的走出象牙塔了,我們又開始懷念從前。現實的生活總是讓人覺得有點疲憊,我們追逐快樂,卻總是和快樂保持距離,一些負面情緒倒成為了我們的老朋友。

中國科學院心理所副研究員、二級心理諮詢師王葵關注到人們負性情緒上升的趨勢,也和央視網《新聞+》記者聊了聊應該怎樣面對負性情緒。

《新聞+》記者:什麼是負性情緒?

王葵:負性情緒是那些讓你感覺難過的所有情緒的總稱,比如沮喪、憤怒、焦慮、嫉妒、傷心、害怕、自責等。

《新聞+》記者:人們的負性情緒在變多嗎?為什麼?

王葵:和過去相比,負性情緒在今天的年輕人中似乎變得越來越常見。一個原因是生活方式的變化。幾十年以前,我國主要還是農業社會。農業社會中,耕種的節奏隨著四時節律而變化。農忙和農閒的時段,基本上是確定的。而今天,人們每天的作息受太陽在天空中位置的影響已經比較小了,忙碌已經成為一個常態。

此外,過去人們很少離開自己的家鄉,遇到什麼樣的問題該去求助於誰,基本上是較為確定的。今天的年輕人,不少是離開了自己家鄉的,會遇到形形色色不知如何求解,也不知該向誰求助的問題。

《新聞+》記者:緩解負性情緒有哪些錯誤做法?

王葵:負性情緒的來襲,常常帶來苦澀的體驗,大概沒有人會喜歡這種感受。人們第一個衝動可能是逃避和否認,拼命想讓它停下來。有些人想做情緒的主人,希望能夠讓情緒聽話。對於大多數人而言,更可能是情緒成為我們的主人,而不是相反。也許我們可以將情緒視為夥伴,去識別它背後的信號。

逃避情緒其實很難實現。人們往往認為逃避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包括逃避負性情緒。逃避的方法有很多,比如長時間使用電子産品。然而這種逃避往往只有短期效果,長期而言有害無益。一些潛在的逃避可能很隱蔽,會以社會可以接受的情況出現。比如為了逃避親密關係中的衝突帶來的痛苦,就一頭扎進工作中,希望從工作中獲得解脫。這種情況下,工作可能會佔住你的大腦,暫時緩解你的痛苦,還可能帶來成就感。然而,這些“努力”的人可能最終面臨一個窘境——為什麼我那麼努力,那麼成功,還是不幸福?因此,學會在生活中安頓自己,其實是一場必需的修行。

拒絕負性情緒,告訴自己“每天都要正能量滿滿”,也可能事與願違。首先,要否認負性情緒需要很多能量,這些能量的消耗會讓自己容易疲憊;其次,這種對抗負性情緒的心態也會導致你和自己的內在缺乏聯結。最終的結果可能是,你對負性情緒不敏感,你覺得自己心裏不舒服,但是很難識別這種情緒是什麼。更可怕的是,你可能對自己的正性情緒也不敏感——個體的情緒體驗整個就成為一個混沌的狀態。

只有直面情緒,體會情緒,我們才能從負性的情緒中得到有意義的信號。

《新聞+》記者:當負性情緒來襲,我們可以怎麼辦?

王葵:首先,需要幾分鐘的深呼吸。當負性情緒到來的時候,我們的呼吸通常會變得很淺,這時候,可以試著深呼吸。通常五分鐘以上深呼吸,並保持對呼吸的覺知,就能夠把我們的“心”定住——讓我們關注當下,而不是被情緒裹挾。深呼吸對於場地和周圍的環境並沒有太高的要求,並非一定需要一個安靜的空間,在地鐵上、辦公桌前,或者在開車時,都可以進行深呼吸。深呼吸能夠喚醒我們的副交感神經系統,這個系統能夠讓我們感受到內在的寧靜。

其次,讓自己走出去,動起來。無論是出去觀花,還是大汗淋漓地跑步,通常都能夠緩解我們的情緒。如果不喜歡跑步,就不要強迫自己去跑步,散步也是可以的。記住,做自己喜歡的事,不要強迫自己。

第三,積極尋找社會支援。如果有信得過的朋友和家人,可以和他們談談自己的感受。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不少人離開了自己的家鄉在另一個城市生活,孤獨正成為一種越來越常見的現象。不少人身邊可能沒有這樣合適的人(記住並不只是你一個),這時候也可以考慮尋求諮詢師的幫助。

第四,寫日記。當我們把心事寫進日記本的時候,往往也是對情緒的整理過程。但是在寫日記的時候,要注意保持相對的“客觀”,不能只往日記本裏寫不開心的事情。雖然我們過去經歷的事情似乎都儲存在我們的記憶庫中,然而當我們打開記憶這扇門,隨手能夠找到什麼樣的東西,卻部分取決於我們的心情。開心的時候更容易想到開心的事,心情不好時我們也更容易想起一些不開心的事,如果這時候再打開筆電,看到的也是不開心的經歷,那麼很容易出現“負負更負”的情境。記住,心情好的時候,也需要往日記本裏放一些內容。

最後,接納自己的情緒。當負性情緒來襲,年輕的人可能希望自己能夠“心靜如水”,能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然而,生活在世間,時時刻刻,我們都在體驗著這個外部世界。如果説這種體驗是有滋味的,那麼我們的情緒必然有波動。因此,渴望自己“心靜如水”這種感覺,對於大多數人來説,不是一個恰當的目標。如果你恰好把“心靜如水”當作自己的目標,那麼請把這個目標刪除。 

健康的適應需要對世界的感知,而感知往往會帶來痛苦的感受。體驗負性情緒也因而是我們生活中一個難以拒絕的部分。(記者/闞純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