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熱點觀察

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讓“健心”成為一種習慣

發佈時間:2023-08-07 10:53:57 | 來源:中國青年報 | 作者:劉芳

作為深圳市一所小學的校長,鄧少勇和同事們的一個觀察是,近些年一些剛入學的一二年級小朋友沒有以前的學生那樣活潑了。

擔任深圳某幼兒園園長的王翔也觀察到,最近幾年每年招生,3歲入園孩子出現行為偏差、有攻擊性、自控力差等問題的也比過去多了一些。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2023年2月發佈的2022版“心理健康藍皮書”《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21-2022)》顯示,青少年群體有14.8%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鬱風險,高於成年群體,需要進行有效干預和及時調整。

深圳是一個年輕的移民城市,工作競爭激烈,生活節奏快,壓力大,一些心理行為問題變得突出。為此,今年6月,深圳市政協專題舉辦“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深聊會,邀請多位政協委員,和心理、教育、法律、婦兒、社工、慈善等領域的委員、專家展開“深聊”,為建設更加有利於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的教育、救助、支援機制和平臺建言獻策。

0-6歲是人格形成的關鍵期

在深圳12355青少年服務台做了31年志願服務的汪克非看來,疫情後接聽電話的工作量明顯多了。“有一天從早上9點接到了晚上9點,接了18個電話,每個電話都用時30分鐘以上。”

今年60多歲的汪克非也是深圳市誌願者聯合會直屬熱線服務組大組長、直屬社會調研組大組長。她告訴記者,團深圳市委早在1989年就組建了深圳心理關懷義工傾聽熱線,近年來12355平臺年均接聽量有1萬多通。而在今年1月到6月,接聽量已經超過了11483通,線下面對面心理諮詢個案103個,促成了51個危機挽救。

為了加大服務力度,今年4月,12355平臺又將接聽電話座席從原來的4席擴大到9席,未來還要將服務時長從“朝九晚九”延伸至“7×24”,讓更多有專業資質的人員為市民提供服務。

深圳康寧醫院兒少精神科心理治療師洪夢璕表示,近年來,在全球範圍內,5-14歲的兒童、青少年群體的精神心理疾病發病率有明顯的上升趨勢,其中抑鬱障礙、孤獨症譜係障礙、焦慮症等較為常見。

根據研究,青少年抑鬱症跟成年抑鬱症有一些不同之處,青少年患者的抑鬱主訴較成年患者更少,在抑鬱發作期間可能出現較多的負面情緒,包括低落、難過、無聊等。且常出現煩躁易激惹、易受挫、易發脾氣等情緒行為問題,但程度較輕的患者通過合適的支援和認可、與人傾訴以及運動等方式都能得到緩解。通常,年齡越小的患者會更多地反應在軀體症狀上。一些患兒還有可能出現注意力、認知能力的下降,從而影響學習成績。若此時孩子沒有得到及時的幫助和支援,反而被指責和批評,就可能引發更多的負面情緒。

而在王翔看來,心理問題有潛伏期,有爆發點,追溯青少年心理問題,很多應該在幼兒階段就出現問題了,“0-6歲是人格形成的關鍵期,對一生影響很大”。

青少年心理問題成因複雜

深圳大學心理學院副院長郭田友也是一名業內資深的臨床心理醫生。“青少年心理問題的成因很複雜,家庭、學校、社會都可能在其中發揮了一定的作用。”在他接診的門診個案中,單一的重大生活事件可以直接改變個體的心理狀況,日積月累的小事也可以起到同樣的效果。“我們每個人都可能經歷心理失衡的狀態,但不一定會發展成達到臨床診斷標準的疾病。”他希望社會不要隨意給人“貼標簽”,很多問題可以通過充分的心理支援就得到解決。

在危機干預一線志願服務多年的汪克非也有相同的看法。在12355平臺接到的青少年心理問題諮詢中,大部分是跟學業有關的。“電話打進來就説自己不想學了,學不進去了。”汪克非和同事們先後幫助了24個青少年重返校園。“也有學霸,‘一模’成績很高,但是‘二模’降了很多,甚至成績還不如學習差的學生,一下子就情緒崩潰了,出現心理問題。”這時候就需要心理諮詢師根據每個案例實施不同的支援方案。

目前,深圳全市已經按照1:1000的師生比例配備了專職的心理教師,截至今年3月,深圳市中小學專職心理老師已增至2043人,約為2020年6月的2.4倍。但是,鄧少勇在多年的教育生涯中發現,學校在心理篩查和教學過程中發現心理健康障礙學生後,有時候得不到家長和學生的足夠重視。

有一次,學校在舉辦心理諮詢師校園活動時已經明確一名學生需要接受心理干預,對家長進行告知後,家長卻認為沒什麼大不了的,即便學校心理諮詢服務是免費公益的,也不願意進行進一步干預。

《2022年國民抑鬱症藍皮書》顯示,兒童青少年的心理狀況比較難以發現,是否發現更多取決於父母受教育程度、對疾病的認知程度,能否意識到疾病的重要性、帶他們及時干預。對青少年抑鬱症患者而言,人際關係問題和家庭環境是使其陷入抑鬱的首要因素,63%的學生患者在家庭中感受到父母嚴苛、缺乏關愛,有些家庭也常出現激烈的家庭衝突。

郭田友在臨床一線也發現,有的孩子已經出現嚴重自傷,但父母卻依然認為孩子可以跟同學笑著聊天、打遊戲,就沒有心理問題、不影響考試,還有一些家長則是推諉、指責,而不是站在同一個立場去面對問題、解決問題。“中考高考可能是沒有辦法回避的,但是家長總是有意無意偏向考試,把頭埋在沙子裏假裝看不到問題,導致一些傷口越來越深,這些都是非常錯誤的認知。”

專業力量缺乏,心理健康服務缺口大

經過多年的心理諮詢,汪克非認為,“心理疾病和生理疾病有很大區別,每個案例,因事、因人、因地不同,會有很大不同”,她認為心理諮詢師不是老師,不能告訴對方應該或者不應該,而是要通過心理調適和引導,讓對方醒悟和發現。這必須依靠專業的人才能做到。

郭田友談到目前心理健康服務缺口很大,能提供專業服務的人員非常欠缺。有些社會上的機構收費昂貴,但仍然供不應求。

深圳市婦女兒童心理健康服務中心理事長孫亞華提到,目前深圳進行心理諮詢業務的商事主體有300多家,但是服務資質和人員管理良莠不齊、收費不菲,心理諮詢市場魚龍混雜,真正專業的機構和人才缺乏,而心理諮詢必須經過長期專業的干預才有效果。

擁有心理諮詢專業背景的汪克非,經常説自己幹的這件事,應該叫“心理環保師”——別人心裏有垃圾了,要把它清除掉,同時也要清除自己的心理垃圾。但是不像現實中的保潔人員,搞完衛生,洗洗手就可以了。清除心理垃圾,需要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

讓“健心”成為一種習慣

深圳市教育發展“十四五”規劃提出,要實施心理健康教育行動。建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心理服務各有側重、無縫銜接的一體化教育與服務創新體系。建立多部門協同、市區校三級學生心理健康輔導、諮詢、診療體系。配齊配強心理健康教師,開齊開足開好心理健康課。高標準建設中小學心理輔導室。建設集診治康復與生活學習于一體的醫教融合的未成年人心理服務基地等。

2022年,深圳還印發了《深圳市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服務體系建設方案(2022-2025)》。與此同時,鄧少勇和另外幾位政協委員,還提交了一份關於關愛市民心理健康、制定深圳市社會心理服務管理條例的提案,目標是通過立法明確部門職責,督促其各施其責、各盡其力,加大宣傳,引導人民群眾既健身又“健心”。當市民像健身一樣去“健心”的時候,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就真正建立起來了。

在深圳,雖然目前24小時心理熱線、心理危機干預等起到了防火牆的作用,心理服務領域的社會組織也發揮了疏導作用,但是市民知曉率、參與率依然不足。

在鄧少勇看來,社會心理服務不等同於心理健康服務,也不等同於心理諮詢或心理治療,而是人人可享有的免費、便捷、基本的公共服務,就像公園的健身設施一樣。通過制定深圳市社會心理服務管理條例,實現各部門協作、整合、完善全市公益心理服務體系、公益心理服務平臺共用、推進社會心理服務跨界融合等目標。

他認為,應該通過立法明確部門職責,督促其各施其責、各盡其力,加大宣傳,引導人民群眾既健身又“健心”,由被動應對心理健康問題向主動培養健康心態轉變。

(記者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