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最新報道

“考前十名再買玩具!”延遲滿足對孩子是一件好事嗎?

發佈時間:2023-07-10 11:20:48 | 來源:央視網 | 作者:姚抒廷

國外曾有一項著名的心理學實驗,心理學家讓十多個孩子坐在教室裏,面前擺著糖果,並告訴這些孩子:“如果你們能等到我回來後再吃糖果,會得到額外的獎勵;提前吃掉糖果的人,就沒有額外獎勵。”

實驗的結果是,十多個孩子裏,只有少數幾個能忍住糖果的誘惑,堅持到最後。在心理學家長達十餘年的追蹤調查下,發現當年那些“能夠延遲滿足的孩子”,往往有更長遠的職業規劃,事業上更成功。

因此,有些家長為了培養孩子的能力,對孩子的需求習慣性地“延遲滿足”,先是拒絕孩子想要的玩具或者喜歡的事情,告訴孩子要做到某件事之後,才能實現願望。然而這樣盲目拒絕和延遲滿足,可能給孩子帶來心理陰影,導致成年後産生報復性補償行為。

面對孩子的需求,家長怎麼做更合適?如何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教授韓卓認為,父母應該多和孩子真誠溝通,合理滿足孩子需求。盲目拒絕或延遲滿足並不能鍛鍊孩子的自控力,反而會導致孩子更物質。如果拒絕孩子的請求需要告知其背後的原因,並充分給予情感支援。同時,家長可以儘早幫助孩子樹立金錢觀,讓孩子對物質、金錢有概念,從而能夠有自己的判斷。

《新聞+》記者:家長應該無條件滿足孩子需求嗎?延遲滿足是更好的選擇嗎?

韓卓: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跟從前不同,目前大多數家庭在溫飽問題上都有基本的保證。所以在這種環境下,我們完全可以避免給兒童造成有稀缺感的心理陰影,比如滿足孩子合理的需求。

如果是毫無節制、不考慮家庭經濟狀況地去滿足孩子物質上的需求,這也是不正確的。

還有的家長存在另外一種情況,就是由於工作很忙,陪孩子的時間較少,就想通過買東西表達自己的愛意,彌補陪伴不足的補償心理,這樣反而會使孩子更容易變得依賴物質,而不是依賴父母。

目前還有很多父母會使用所謂“延遲滿足”的教養方式,比如讓孩子做好某件事才能夠得到獎勵。但其實研究表明,長期在這樣環境下成長的小朋友,在長大之後更容易變得比較物質。所以該項目的研究者也建議父母應該真誠地對孩子錶達讚美,及時地進行情感上的回應,如果孩子的需求不合理,可以明確進行糾正。父母的陪伴和情緒價值比任何物質獎勵更有效。

《新聞+》記者:如何幫孩子樹立正確的金錢觀?

韓卓:我覺得父母可以讓孩子參與到家庭的一些財務決策當中,比如讓孩子了解哪些需求超出了家庭可負擔的程度,有沒有其他方式可以替代這個需求。這樣不僅能夠促進良好的親子關係,還能夠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金錢觀。

比如説孩子喜歡一個兩千多塊錢的玩具,父母千萬不要粗暴呵斥或者説“沒錢買”,我們可以和孩子交流,告訴他兩千多元可以在生活中做哪些事情,比如它可以買很多冰淇淋、負擔我們多少天的食物等等,把金錢跟我們生活當中特別必要的事情關聯。能夠讓孩子有一個價值的兌換,在他的腦海裏就會對金錢有更加清晰的概念和認識。

因為大部分孩子在小時候對金錢沒有具體價值的概念,對他來説只是一些數字。所以父母在日常生活當中就可以把實物和數字關聯,比如帶著小朋友去超市看看一個草莓、蘋果或者一個玩具多少錢。孩子在了解數字背後的意義後,就能夠自己判斷一個産品的價值,可能日後他自己都會覺得哪些商品不值得購買,這是一個可以科學培養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