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心理百科

社會心理學到底有什麼用? 有一個用途就是讓人幸福

發佈時間:2023-06-20 08:51:14 | 來源:心理中國 | 作者:辛聞

我生活在一個怎樣的世界?我怎樣與他人建立關係?我為什麼會被某種類型的人吸引,或者吸引某種類型的人?我的朋友是我能信任的人嗎?我應該為了融入集體而妥協,還是堅持自我?在阿倫森的《社會心理學》中,解讀了當下生活中的各種社會現象和精神困惑。

“在某種意義上,我們都是社會心理學家。我們都生活在社會環境裏,而且對於我們如何受影響、如何影響別人、為何與某個人墜入愛河、為何討厭一些人,以及為何對別人漠不關心等問題都非常好奇。”這是阿倫森寫在《社會心理學》(第10版)書中的一句話。

4月9日下午,“擁抱心理學,讓人生更出彩”暨阿倫森《社會心理學》(第10版)新書發佈會在北京郵電出版大廈舉行。在活動現場的圓桌對話環節,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彭凱平,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副教授侯玉波,作家、青創品牌創始人張萌等圍繞“社會心理學在生活中的應用”這一話題展開了對談。

作為當代社會心理學領軍人物、“20世紀100位最著名的心理學家”埃略特·阿倫森(Elliot Aronson)是美國心理學會130餘年歷史上唯一一位包攬三大獎項的傑出人物,此次全新推出的《社會心理學》,便是他以近90歲高齡對該書進行的第10次修訂。該書全面、系統地分析了諸如社會認知、社會知覺、社會影響、自尊、人際吸引、親密關係、侵犯性、偏見等話題,同時強調了結合生活實踐學習社會心理學知識的重要性。

《社會心理學》(第10版),[美]埃略特·阿倫森 [美]蒂莫西·D.威爾遜 [美]塞繆爾·R.薩默斯著,侯玉波曹毅等譯,人民郵電出版社 2023年3月版。

彭凱平:社會心理學到底有什麼用?

“人者,心之器也”,一個人沒有心理活動,便如野獸一般,正是因為美好的、複雜的、豐富多彩的心靈智慧與活動,人故稱之為人。

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清華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彭凱平在主題分享中回答了大眾普遍關心的問題:社會心理學到底有什麼用?

彭凱平教授認為社會心理學“有一個重要用途就是讓人幸福”,他以一位數學家苦於尋找理想伴侶的故事為引,提出三個社會心理學的公理。

第一是人的社會性,我們離不開他人,人有一種非凡的能力,就是能夠和社會上的任何人建立起聯繫。

第二是我們生活在社會關係之中,這個社會關係叫作社會網路,著名社會學家馬克·格蘭諾維特(Mark Granovetter)發現人的財富、創意、各種新的知識的積累,其實不來自強聯繫,而來自弱聯繫,比如萍水相逢的陌生人。

第三是社會影響,而這種影響是無時無刻的、是隨時隨地都存在的,包括文化的影響。比如中國文化鼓勵社會關係、社會支援、社會影響、社會行動等。

彭凱平教授總結,在某種意義上講,中國人應該天生欣賞社會心理學,應該天生喜歡社會心理學,應該天生應用社會心理學。

侯玉波:以問題導向促進中國心理學發展

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副教授、中國心理學會人格心理學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社會心理學會常務理事侯玉波,作為領銜翻譯本書的譯者,在現場進行了“以問題導向促進中國心理學發展”的主題分享,他認為心理學要順應時代的要求,為解決問題提供理論支援。

他提出《社會心理學》(第10版)中的研究都是針對具體問題,如今社會中出現的很多問題,在這本書中常常能夠找到解讀的路徑與方法。

在多個問題導向的經典研究啟發下,侯玉波教授主持了一系列圍繞著中國問題的研究課題。

中國人身上的傳統特性對我們適應變化的社會有什麼影響?

領導者自我和思維方式有哪些特點?

網際網路對青少年心理與行為的影響有哪些?

中國人缺乏批判性思維嗎?

侯玉波教授倡導從解決問題的角度出發去研究社會心理學的問題,他運用阿倫森《社會心理學》中的方法,選擇圍繞著中國的問題進行探討,“真正地去把這些問題搞清楚”。

在此過程中,我們看到作為一個社會心理學家的社會責任。

圓桌對話:社會心理學在生活中的應用

在此念文化創始人、《生命.成長》《生命.覺者》系列紀錄片出品人毛詩篇的主持下,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彭凱平,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副教授侯玉波,作家、青創品牌創始人張萌展開圓桌對話。

社會心理學研究社會環境對人的影響,對此毛詩篇提出問題:

“作為一個人,我們到底有多大的自由度?有多少是我們自己可以主動掌控的?”

彭凱平教授表示,社會心理學有一個重要的發現——人是情境的動物,人生活在社會情境之中,但同時彭凱平提出不要因情境的局限性而受到影響,因為人的自由意志在於選擇去做某件事,這本身就是有意義、有價值的。

“我們是情感的動物,為了家庭,為了幸福,為了國家,為了社會,即使只有萬分之一的可能性,也得去努力。”

侯玉波提出,社會心理學本身分成兩派,一派叫作心理學的社會心理學,另一派是社會學的社會心理學。社會學的社會心理學派主要強調宏觀社會環境如何影響人,但是心理學的社會心理學派強調個人,強調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

侯玉波教授説:“我一直覺得個人能否堅守一些東西是最重要的,不能把什麼事情都歸結到社會環境當中。為什麼有的人做得好,我想主要還是個人能堅守,有自己的自由意志。”

張萌結合個人經歷,提出人的行為體現為個人意志和環境之間的雙重作用,人的個人意志通過外顯的環境是可以被調動的,如果我們想變成一個不一樣的人,可以試一試長期通過外部監督以及自驅力雙重力量來完成自我的調動。

在談及近期火遍全網的ChatGPT的影響時,與會嘉賓達成共識:一個人的關鍵性思維是無法被機器取代的,包括質疑、包容和求真的精神。我們應該持續培養自身的創造力,擁有關鍵性思維,當遇到新的情境的時候,才能夠有更好的應對方法。

侯玉波教授提出警示:“ChatGPT是一種西方人的思維,如果我們直接拿過來用,慢慢地這種思維可能會改變了中國人傳統的思考問題的思維,這可能會對我們有很大的影響。”

創造人的是自然界,啟迪和教育人的卻是社會,社會心理學是我們認識和參與這個世界的必修課。《社會心理學》(第10版)的出版不僅能夠反映當今社會心理學的新理論、新方法和新的成果,更能為中國讀者解讀當下生活中的各種社會現象和精神困惑。(綜合江西網路廣播電視臺 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