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以下情況,孩子需要看“學習困難門診”
發佈時間:2023-07-28 14:43:47 | 來源:中國青年報 | 作者:劉昶榮數學68分,語文43分……這是9歲的劉天雅上學期的期末考試成績。近日,爸爸帶著劉天雅來到了首都兒科研究所的學習困難專病門診就診,希望可以通過醫生的幫助來提升孩子的學習成績。
正值暑期,首都兒科研究所的多個門診迎來就診高峰,其中就包括學習困難專病門診。記者在該門診跟診了半天后發現,來就診的患兒集中在10歲左右。出門診的醫生張麗麗對此解釋説,小學三年級是一個轉捩點,因為三四年級之後,學習任務變重,一些孩子跟不上,學習成績下滑比較明顯。劉天雅正是一位三年級的學生。
三分之二的患兒屬於多動症
經過首都兒科研究所的專業測評,劉天雅的智力為110分。張麗麗對孩子爸爸説,這屬於中等偏上水準,孩子的理解力沒問題。測評結果顯示孩子的生活能力、情緒行為也沒有問題。
但是,另外一些結果顯示,劉天雅的專注力有點弱,而且自信心不足,有畏難情緒,這些是他學習困難的部分原因。劉天雅的爸爸説,孩子在學校寫作業比較費勁,寫幾個字就喊累,一些隨堂測試甚至會交白卷。老師和家長一度特別著急,擔心期末考試劉天雅直接交白卷。沒想到,劉天雅在期末考試時,“作文寫了100多個字”,這讓爸爸和老師都感到欣慰。他爸爸説:“他對考試還是有敬畏之心的。”
張麗麗説,從目前劉天雅的檢查結果來看,孩子有輕度的多動症,如果一個字都寫不了的話,可能就是比較嚴重的多動症了。她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來就診的學習困難患兒大約2/3是多動症患兒,剩下1/3基本屬於發育落後、情緒問題、學習技能發育障礙、教育環境等因素引起。
針對多動症患兒,張麗麗説,如果是輕微且不影響在校學習的話,行為訓練配闔家校教育的干預方式就可以,中重度的多動症,或者輕微的多動症但是已影響在校學習,則需要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輔助行為、家校聯合干預的方式,吃藥時間至少得持續一兩年。
對劉天雅的干預方式,張麗麗給爸爸的建議是,孩子每次學習時間不要超過半個小時,不要同時給孩子安排兩項以上任務,避免他分心或壓力大。
劉天雅的爸爸是一位比較“傳統”的嚴父。劉天雅小的時候,爸爸會動手打他。後來,爸爸不打孩子了,但是嚴父的本色未改,經常會用扔玩具等“威脅”的方式督促劉天雅寫作業,而且真的會把玩具扔掉。
爸爸告訴醫生,現在説扔玩具,劉天雅已經無動於衷,“他忍受痛苦的能力特別強”,只有“把貓送人”這個級別的“威脅”才能讓他有所觸動。
張麗麗聽了後,告誡這位爸爸,千萬不可以“威脅”或懲罰孩子,對孩子的教育要以鼓勵為主。因為靠“威脅”才能推著走的孩子,是在被動學習。家長需要激發孩子的主動性及責任心,讓孩子意識到學習是自己的責任。
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可以從一些小事開始。比如在家裏建立一個“責任區”,這個區域的衛生、整理工作歸孩子管;去超市買東西,某樣東西由孩子來拿。“慢慢讓孩子分擔家裏的一些事情。”張麗麗説。
對於有些輕微多動症的孩子,張麗麗還建議,如果孩子的作業沒有如期完成,對孩子仍應該進行正面鼓勵性教育,但是可以延遲給予滿足提前設定的獎勵,不建議剝奪獎勵。
想要暑假“彎道超車”的家長需尊重孩子意願
關於多動症的成因,張麗麗解釋説,一方面是神經發育,另一方面則是家庭氛圍等社會因素。
當下正值暑期,有不少家長抱著要在暑假“彎道超車”的想法,給孩子佈置了很多作業。在門診,遇到小學生、中學生等這些年齡大一些的孩子,張麗麗一般會對孩子和家長分開問診。其中有孩子對張麗麗説,覺得父母假期佈置的作業太多了,但是家長們卻不這麼認為。
張麗麗解釋説,很多家長想要孩子在寒暑假實現“彎道超車”,她建議,家長佈置這些作業需要和孩子協商,尤其是對三四年級以上的孩子,作業要佈置在孩子可接受的範圍內。如果孩子不願意,家長要把作業量適當減少,避免積壓孩子對學習的抵觸情緒。
在學習困難專病門診,張麗麗遇到了不少健康孩子,只是因為成績沒有滿足家長期待就被帶到了門診。對於這些焦慮的家長,張麗麗建議,要理性看待孩子的成績,如果孩子的成績沒有不及格,只是處於班級的中下游水準,這樣的孩子不需要到門診就診。
但是,如果老師多次反映孩子集中注意力困難,孩子已經十分努力但成績仍然較差,孩子成績總是不及格等,家長可以帶孩子到學習困難專病門診進行篩查。
記者在門診跟診時發現,幾乎對每位家長,張麗麗都建議要讓孩子多進行適度的戶外體育運動,以達到輕微出汗、呼吸增快為宜,因為中等強度的運動可刺激多巴胺的分泌,有助於專注力的提升。此外,暑期也需要保持孩子的規律作息,儘量早睡早起,睡前兩小時不宜太過興奮。
(為保護患兒隱私,劉天雅為化名)
記者劉昶榮
藍皮書總報告 |2022年國民心理健康調查報告2023-08-09
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工作倦怠加劇抑鬱風險2023-08-09
人工智慧賦能心理診斷 這家企業用科技服務人類精神健康2023-08-08
高考失利復讀生崩潰 心理師助她度過最艱難時光2023-08-08
習慣性“抬杠”,是什麼原因造成的?2023-08-08
情緒問題導致身體“病了” 老年人心理健康更需關注2023-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