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最新報道

“劇本殺”緣何成青少年緩解壓力的“救命稻草”

發佈時間:2023-06-20 08:51:15 | 來源:中國青年報 | 作者:樊未晨

最近,北京的高中學生賈航(化名)跟媽媽發生了一次激烈的衝突。起因是,不久前的一個週末,賈航連續兩天玩了4場“劇本殺”,不僅沒完成作業還把媽媽讓他週末剪髮的事忘得一乾二淨。

看似簡單的事情引出了賈航與媽媽之間的“新仇舊恨”,甚至最後還上演了“全武行”……

“以前,我跟兒子之間的矛盾多是因為手機,週末總是在‘兒子要手機’‘我沒收手機’之間拉扯。”賈航的媽媽説,孩子眼看要升高三了,最近玩遊戲的時間明顯減少了,沒想到又迷上了“劇本殺”。

“我們更願意稱呼這個新興業態為‘劇本娛樂’,因為‘劇本殺’這個詞是早期比較口語化的稱呼,容易對大眾有誤導而引發誤解。”中國文化娛樂行業協會秘書長孔明説。

近年,“劇本殺”已成為青少年群體中又一新興娛樂項目。據中國文化娛樂行業協會與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共同發佈的《青少年沉浸式娛樂及權益保護研究報告(2021)》顯示,超六成青少年表示“喜歡”“很喜歡”玩密室、劇本殺類沉浸式娛樂,且年齡越低喜歡的比例越高。

當低齡化成為趨勢時,理應引起重視。“劇本殺”類的娛樂方式為何會吸引青少年?對青少年會造成怎樣的影響?要如何應對?帶著這些問題,近日,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採訪了多位學生、老師和專家,在探討中尋找如何降低這些新興娛樂對青少年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

“代入感”讓青少年欲罷不能

不久前,首都師範大學附屬中學記者團的3名學生在同年級同學、同校同學、同學的同學中也開展一個小型的調查,參與調查的100多名學生幾乎都表示“喜愛”“劇本殺”,其中71%的人表示從初中開始就接觸了。

學生們的小調查科學性不一定強,也不具有代表性,但是,調查結果卻展現了一個由相熟的同學或朋友組成的青少年小圈子真實的娛樂生活狀態:“劇本殺”不一定是他們聚會時的首選項目,但一定是喜愛度很高的一個選擇。

是什麼吸引了青少年?

首都師範大學附屬中學記者團的同學在調查中問了大家喜歡的“劇本殺”類型,“硬核推理”型的位列第一,“歡樂”型的位列第二,“沉浸演繹”型的位列第三,另外,“本格本”“恐怖本”“還原本”也有不少同學喜愛。參與調查的學生喜歡這些類型“劇本殺”的原因主要集中在“角色扮演的沉浸式體驗”“與朋友們在一起的快樂”“享受思維與邏輯的力量”。

與調查結果不謀而合,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在採訪中發現,不少青少年提到了“劇本殺”最讓人欲罷不能的就是由沉浸式的體驗而産生的強烈“代入感”。

“活動開始後,所有人都會失去自己本來的名字,取而代之的是劇本中的名字。每個玩家會獲得一份屬於自己所選人物的劇本,玩家將自己完全代入到故事中,沉浸在自己的角色裏。”重慶外國語學校2024屆2班李盈穎説。

有些“劇本殺”還會配有符號感極強的服裝和道具,所有這些搭配在一起,讓青少年一下子就進入了劇本描述的故事情節中。

其實,代入感從進入場地那一刻就開始了。

“場子裏燈光很暗,隱隱約約營造出一種昏沉的氛圍,棕紅的實木桌子在燈光照映下呈暗紅色,有著冰涼、平滑、堅硬的觸感,墻上挂著色彩瘋狂而充滿張力的畫,我和朋友們一進屋就踏進了劇本裏。”北京八中的吳昕怡同學在給《中國青年報》的來稿中這樣説道。

有些專家認為“劇本殺”在青少年中風靡是一種文化現象,而且不少專家指出在青少年小團體中的亞文化往往對青少年有著更強的影響力。

有些專家則認為“劇本殺”的風靡體現了青少年新的消費觀。

“劇本娛樂滿足了青少年新型消費需求。這是這一代青少年特別需要的情感支援,表現在消費上就是很多大人看著都是沒用的消費,而在年輕人看來就是非常重要的。”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員孫宏艷説,現在的青少年在消費上不再只是現實的實用型消費,而更多追求情感慰藉,他們希望為自己的興趣愛好和體驗、情感享受埋單,更注重的是精神上的滿足。

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那麼多未成年人喜歡買盲盒、手辦、玩偶等,也有的年輕人喜歡玩COSPLAY。“這種消費是悅己型消費,是為了自我表達,為了取悅自我,為了安撫與治愈自我。”孫宏艷説。

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説,再強烈的代入感也是娛樂活動的一部分,不會帶到現實生活中,正如吳昕怡所説的,“故事邏輯嚴密但與生活差之千里,縱然有嚇人的地方,出了房間也不會感到害怕。”

但仍有一些青少年不能很好地分清劇本與現實。

首都師範大學附屬中學記者團在對同學進行訪談時,一名女生説,自己玩過一個輕微恐怖的“情感”型“劇本殺”,“因為我真的太容易代入了,結果好幾天晚上被嚇得睡不著覺。但是,幾天過去後,又開始想念這種感覺,想找一個更恐怖的本子玩一次。”

在這種越怕越想玩的迴圈中,這個膽子很小的女生每過一段時間就約著同學好友一起去玩上幾個小時,滿足自己的渴望,但是她沒有意識到的是,在這個過程中,焦慮正在悄無聲息地佔領她。

“未成年人的情感發展、思維發展等尚未完全成熟。他們既需要在體驗中強化代入感時去理解、學習、思考,也需要注意代入感要有度。代入感仿佛是雙刃劍,既要通過代入感走進去,又要避免代入感太強走不出來。”孫宏艷説,所以,在內容、娛樂環境等各種要素上也要考慮適合未成年人的接納程度,避免過度代入。在事中、事後也要給未成年人一些引導。

“我發現只要她玩了‘劇本殺’,之後幾天裏就會明顯地出現不自覺地啃手、無意識地眨眼睛、抖動手腳等現象。”這位膽子很小女生的媽媽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之前的採訪中,心理專家多次表示,一旦出現這些行為通常可以判斷這個孩子心理壓力正在加大。

“半熟人社交”背後是青少年強烈的交往需求

孔明在聊到青少年為什麼會喜歡“劇本殺”時提到,以95後為代表的“Z世代”以及年齡更小些的青少年在文娛體驗方面有更高水準、更個性化的需求,而這些需求的多個核心要素中有一個是“半熟人社交”。

所謂半熟人社交從字面上很好理解,就是介於陌生人與熟人之間的一種社交。

“劇本殺”正好提供了這樣一種社交機會。

“劇本故事的展開需要玩家相互交流自己所擁有的資訊來達成,可以説貫穿娛樂活動始終的就是交流、社交。在這場活動中,大家可以通過整場的高強度交流來拉近彼此的距離。而且還可以‘拼場’,一個需要8人的劇本,可以由兩隊陌生的4人行玩家一起‘拼場’,這時參與娛樂的玩家打破了熟人界限。”李盈穎説。

有人説,半熟人社交似乎表明現在青少年太多淺層交往,沒有知心朋友。有專家表示,這恰恰表明青少年有著強烈的社交需求。

“當代青少年生活在少子化時代,也有不少人是獨生子女,他們經常感到孤獨,有很強烈的社交需求。”孫宏艷説,尤其是在比較大的城市裏,青少年的生活節奏比較快,人際交往範圍比較小,孩子們很少有除了同學之外的夥伴。

這是在現實社會中。

在網路上,作為伴隨著網際網路而生的“網生代”們很遊刃有餘。他們在網路社交媒體上、網路遊戲裏、各種網路社區中都會擁有不同類型的朋友。這些朋友既有可能是現實生活中的同學朋友,也有可能是陌生人,他們只在某個時間段內、某個特定領域中或者某個軟體中成為自己的夥伴。

北京高一女生高越(化名)給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展示了自己與一名男生的聊天界面,兩個人的聊天頻率極為頻繁,也很瑣碎,小到一款網紅食品的口味,大到對一個歷史事件的看法。

“別看我跟他在網上聊得這麼好,在學校裏我們幾乎不説話,我看著眼前的真人完全張不開嘴,我甚至不覺得這個微信中的好友與現實中的同學是同一個人。”高越説。

現實生活中的“社恐”和網路中的“社牛”統一在一個人身上,這種矛盾似乎正反映出了青少年渴望社交又不知如何社交的狀況。

還是要鼓勵青少年進入真實的生活中。“青少年親近自然、接觸社會而獲得的感受跟他們從網際網路或者其他途徑獲得的間接感受和體驗是完全不同的。”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説,青少年越是沉溺于網路世界或者劇本娛樂等非真實生活中,將越會影響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建立,對孩子認知能力的發展、視野的拓展也是不利的。

專家:劇本娛樂需要適度監管

“‘劇本殺’熱實際上是青少年的一種發泄,”儲朝暉説,孩子的健康成長特別需要有自主時間和空間,孩子要有機會自主安排休閒活動,但是,在現有教育管理和評價體系下,孩子們不得不用大量的時間刷題以提高成績,“他們被過度擠壓了,只要露出一道縫,他們就發泄,現在‘劇本殺’就是那條縫。”

“劇本殺”成了青少年緩解壓力的“救命稻草”,但是,稍加觀察就能發現這棵“稻草”並非無毒。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在“某某點評”網站稍一搜索,5萬多家“劇本殺”迅速跳到眼前。“連環殺人”“血染”“青樓”等顯然不適合青少年的宣傳關鍵詞接連不斷地映入眼簾,記者僅在頁面不起眼的地方看到一行提醒:未成年人在監護人指導下瀏覽、購買或體驗。這行字後面還跟著一個小紅叉,如果需要,僅需一秒鐘就可以讓這行字消失。

顯然,作為新興業態劇本娛樂是需要監管的。

“劇本娛樂行業和其他文娛業態一樣,需要在內容安全、安全生産、未成年人保護、版權保護、消費者權益保護這幾個方面重點做好風控管理。我認為,在建立這個機制的過程中,可以讓行業在管理部門的指導下,先做好自律工作,通過這種方式把防火牆建立在産業一線。”孔明説。

不過,“監管非常必要,但也要把握合適的度。”孫宏艷説,不監管不利於未成年人健康成長,過度監管也是忽視未成年人權利的表現。因此,要有合理的監管,首先要尊重未成年人的娛樂需求,其次要尊重未成年人的認知特點與心理髮展特點,選擇適合他們的娛樂類型與內容。

“紅線”已劃定。4月13日,文化和旅遊部起草了《劇本娛樂管理暫行規定(徵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該徵求意見稿明確:劇本娛樂活動應當設置適齡提示,其使用的劇本應當標明適齡範圍;除國家法定節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外,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劇本娛樂活動;不適宜未成年人的劇本娛樂活動,不得允許未成年人參與;不滿十四週歲未成年人參與劇本娛樂活動的,應當由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陪同。對難以判明是否未成年人的,應當要求其出示身份證件。

現在就看落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