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6日晚,國際科幻文學界的“諾貝爾獎”——雨果獎入圍名單揭曉。一批來自中國的科幻小説作家、編輯和作品入圍了本屆雨果獎的5種獎項,其中“最佳短篇”入圍名單中就有4位中國作家。全球科幻迷為之激動難眠,目光紛紛投向中國西南城市四川成都。今年10月,成都將舉辦第八十一屆世界科幻大會,屆時將公佈最終獲獎名單。這不僅是雨果獎首次在中國評選和頒獎,雨果獎與成都的十月之約,也標誌著中國當代科幻作家們的創作才華和傑出成就已經跨越語言、文化與地理空間的界限,得到海外讀者和業內權威的認可與讚賞。
星雲璀璨
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是中國當代科幻小説揚帆出海的崛起年代。被冠以“新浪潮”之名的新一代中國科幻作家此時的創作已具有成熟的個人風格與鮮明的時代精神,既能與世界科幻文學傳統形成呼應,又具備迥異於西方科幻作品的嶄新氣象。在此基礎上,中國與國際科幻界的譯介與交流是“新浪潮”得以跨出國門、涌向世界的關鍵因素。華裔科幻作家劉宇昆于2011年將中國科幻作家陳楸帆的短篇小説《麗江的魚兒們》翻譯成英語在網上發表,于2014年將劉慈欣的長篇小説《三體》第一部翻譯成英語出版,就此引發全球範圍的中國科幻小説翻譯、閱讀熱潮。作為亞文化群體的全球科幻迷是這股熱潮的首批推動者和參與者,各語種的科幻網站、論壇和專業書店成為重要傳播渠道,極大促進了中國科幻小説在全球範圍內的閱讀與傳播。
中國科幻小説的國際傳播熱潮以國際局勢變遷為大背景。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後,成功舉辦夏季奧運會並率先走出金融危機的中國,舉世矚目。世界各國民眾對中國的關注與好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出版社的決策。於是,出版社的商業佈局、譯者的勤奮投入、讀者的熱情追捧與作品本身的卓越品質環環相扣,相得益彰,共同造就了中國科幻小説的全球傳播浪潮。
這一壯麗景象在兩個層次上呈現出由點及面、逐次擴張的漣漪效應。首先,《三體》第一部的英譯本于2015年獲得雨果獎,無疑是中國科幻小説走向世界的高光時刻。英語世界對中國科幻小説的熱烈反響很快向其他語言區域傳遞,來自更為多元文化背景的讀者也將中國科幻小説納入閱讀視野。與此同時,世界各國讀者對中國科幻小説的譯介和關注,也從劉慈欣擴展到其他同代作家和更年輕的新生代作家。中國科幻小説不再是依靠單一作家的傑出著作“千里走單騎”式闖蕩天涯,而是以星雲璀璨的群體面貌,在新世紀世界文學版圖上開拓出意蘊深遠的多彩疆域。
交流合作
在當代中國科幻小説海外傳播較為成功的國家和地區中,德國具有代表性。創辦于1934年的德國老牌綜合文藝出版社海納出版社是德語區最重要的中國科幻小説傳播媒體。2016年底,該出版社推出《三體》第一部的德譯本並大獲成功後,就開始挖掘和推出其他中國科幻作家的作品,先後出版了陳楸帆的《荒潮》、寶樹的《三體X·觀想之宙》等各具特色的長篇小説德譯本。
2020年,海納出版社又將劉宇昆在2019年編輯出版的英譯中國科幻短篇小説選集《碎星星》引入德國。這部小説集收錄了14位中國科幻作家的作品,其中既有劉慈欣、韓松這樣的科幻文壇宿將,也有陳楸帆、夏笳、王侃瑜這樣的80後、90後新秀。這本書向德語讀者展示了一幅跨越代際的中國科幻小説全景縮微圖。雖然選集目錄出自劉宇昆所編英譯本,但海納出版社邀請了眾多優秀譯者,將中文原作直接譯為德語,減少了英德語言轉譯可能産生的誤譯風險。同年,海納出版社又請華人作家王競與《人民文學》總編輯施戰軍聯合主編出版了以人工智慧為主題的中國科幻短篇小説集《量子之夢》,其中收錄的15部作品也來自不同代際的中國科幻作家。中外合作編選、出版中國科幻小説譯文集還是第一次,這代表了一種新的國際傳播模式:既突破了由外方主導譯介的單一路徑,又提升了中方在中國文學外譯過程中的參與度與主體性,在編輯工作方面實現了中外文學交流互動與平等合作。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當代科幻小説在德國的譯介並沒有被商業出版社壟斷。創刊于2017年的《膠囊》雜誌就代表了另一類中國科幻小説的國際傳播載體。這份雜誌體現出更為密切的中外合作模式,主編團隊由德國的盧卡斯·杜布羅、麥子豐(本名為菲裏克斯·邁爾·祖·豐納)和中國學者沈衝組成。他們共同確定選題、共同翻譯,創辦並出版這一中德雙語科幻雜誌,完全獨立於商業化的譯作行銷機制,著力展現中國科幻小説創作的多元生態與蓬勃生機,先後向德語世界推出遲卉、夏笳、江波、寶樹和劉洋的短篇作品,同時以論壇方式促成中德青年科幻作家之間的多次對話。這類傳播機構雖然在譯作銷量上無法與財力雄厚的大出版社相匹敵,卻因小巧靈活而更具活力,打破了因商業考量造成的某些不利因素,拓寬了中國科幻小説在德國的接受視域,令更多中國新生代科幻作家的聲音跨越山海,在另一個文化語境中引發共鳴與迴響。
共情共鳴
時至今日,不同類型傳播機構的長期耕耘、中外攜手合作模式的持續推進,讓中國科幻小説以豐富多樣、鮮活靈動的姿態出現在全球讀者面前。進入更多語言和文化環境的中國科幻小説,為世界科幻文化注入不拘一格的新意與活躍充沛的能量。如果説劉慈欣以氣勢恢宏的《三體》系列提供了新版本的宇宙史詩,持續震撼著全球科幻迷,那麼,他的同代人韓松則通過《潛艇》《佛性》這樣的短篇作品,展示了海外讀者前所未見的荒誕離奇又頗有哲理的幻想世界,而新一代科幻作家陳楸帆則在《荒潮》中糅合了賽博朋克的後人類奇景和中國南方島嶼的社會形貌,令讀者耳目一新。來自中國的科幻佳作在跨文化傳播的場域中彰顯出別樣魅力,一次次刷新原本由西方主導的科幻文學世界的既有樣貌。而風格各異、氣象萬千的中國科幻小説創作整體景觀,亦通過日趨全面的譯介與推廣,不斷刷新全球讀者對中國當代文學乃至當代中國的認知。
這些充盈著想象力與創造力的作品,讓海外讀者感受一個充滿活力與多樣性、對宇宙懷有強烈好奇並對未來懷有書寫慾望的中國。例如夏笳的《百鬼夜行街》交織了中國的鬼怪傳説與機器入侵的科幻主題,文筆綺麗,妙趣橫生,引人深思。遲卉的《蟲巢》設計了一個看似原始簡陋,實則充滿集體生命智慧的外星文明,對驕傲自大、試圖征服宇宙的人類報以嘲諷,格調高遠,盪氣迴腸。江波的《絕對診斷》則通過完美機器人醫生的一次有意誤診,預演了工具理性和技術文明的極度發展引發的倫理問題,為當前熱議的人工智慧話題提供了足以警世的未來圖景。
這些新生代科幻作者一方面有著廣闊的全球視野和深切的人文關懷,承接了世界科幻傳統中關注人類共同命運的恒久情懷,能夠充分調動海外讀者的理解與共情;另一方面,他們又有著超越歐洲中心主義的批判立場和本土視角,不論是對全球資本與殖民體系的映射,還是對中國傳統元素的挪用,都讓他們的作品透出特殊的光澤與質感,為世界科幻文學增添引人注目的亮色。
更為重要的是,年輕一代科幻作家的成長與中國在21世紀的發展同步。他們對技術文明及其困境的感知,對世界與本土之間複雜關係的體驗,折射出中國作為新興技術大國和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所面對的機遇和挑戰。當他們將人工智慧、生態危機、氣候變遷和後人類想像這樣的世界議題置於寫作中心時,也就自覺或不自覺地書寫了自己當下的中國經驗和中國體驗,其世界經驗與本土經驗之間也就具有了這個時代特有的連續性與貫通性。而中國當前在技術突破、産業升級、社會轉型、全球變局中的發展態勢也持續啟迪著新的科幻想像,提供著新的創作靈感,呼喚著新的中國智慧。這是已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並勇於擔當的今日中國所體現的世界性,也是中國新一代科幻文學創作的背景與底色,更成為中國新一代科幻作品繼續贏得世界聲譽的決定性因素。
中國當代科幻小説走過的國際傳播路徑,是以科幻文學為媒介,讓中國和世界在對未來的想像中一次次連通並互動的動人歷程。我們相信,這條路將向著無窮遠處延展,將迎來更多星光閃耀的燦爛時刻。
(作者為復旦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學院教授)
《人民日報 》( 2023年08月04日 17版)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