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7月11日正式入伏!澄清三伏天的5個養生謠言

發佈時間:2023-07-11 08:33:06 | 來源:生命時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姜一平

三伏天是一年中氣溫最高、最悶熱潮濕的日子,也是冬病夏治的黃金時機。

然而,很多關於三伏天的養生説法過於片面,甚至是謠言。

受訪專家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針灸科副主任醫師 張帆

連續九年“三伏”長達40天

古人將夏季分為夏和長夏,長夏多指農曆6月,大致在陽曆7月初到8月初,也就是三伏天,是一年中疾病最愛扎堆的日子。

按傳統觀點來看,“暑”是中醫六邪“風、寒、暑、濕、燥、火”之一,此時身體出現各種症狀的幾率增大。

俗話説,“冬養三九,夏養三伏”,伏天做好養生工作,可為一年的健康打下基礎。

今年7月11日正式入伏,這也是從2015年以來連續第九年三伏長達40天,而2014年為30天。具體時間如下:

2023年三伏時間表

初伏:7月11日~7月20日(10天)

中伏:7月21日~8月9日(20天)

末伏:8月10日~8月19日(10天)

澄清三伏天的5大謠言

每年入伏,都有一些人盲目養生,以下針對常見的幾大謠言進行澄清:

謠言1

伏天汗出透了才排毒

當天氣熱時,比如三伏天,人出汗是為了更好地散熱,皮膚通過出汗來釋放熱量、調節體溫,這是正常的生理現象。

但是,汗出得太多,水分流失過多,容易出現脫水甚至中暑。中醫理論中有“汗血同源”一説,是指汗是津液轉化而來的,津液與血液都來源於脾胃運化出來的五穀精微(營養物質),當汗出太過時,其血必虛。

因此,微微出汗即可,適時避暑才是正解。

謠言2

伏天不能碰冰鎮飲料

很多人可能聽説過三伏天不能碰冷飲,事實上,這需要看體質。

如果是熱性體質,可以適量地喝冰水或涼性飲料;若是虛寒體質,熱天應儘量喝溫水或涼白開。

需要提醒的是,不論什麼體質,過分喝冷飲都會影響脾胃健康。即使天氣特別熱,喝冷飲也需要小口慢喝。

謠言3

伏天養生應以熱制熱

三伏天的“以熱制熱”其實指的是夏季養陽,在陽氣最盛的節氣裏乘勝追擊補養陽氣,效果最佳。

但“以熱制熱”並不是一味熱著,可以把冰鎮飲品換成溫或常溫涼茶,用溫水洗澡而不衝涼水澡。

謠言4

隨身攜帶藿香正氣防中暑

藿香正氣水的主要功效是解表化濕、理氣和中,可治療因熱天夾雜濕氣而引起的發熱、胸悶、腹脹、吐瀉,以及濕濁過盛引起的噁心嘔吐(暑濕感冒)。

藿香正氣水並不用於防中暑,而用於治療暑濕感冒。想要預防中暑,遠離高溫環境、主動降溫、補充水分和電解質等才是有效措施。

謠言5

“夏練三伏”適合所有人

夏練三伏是一種傳統的養生方法,指在夏季最熱之時,通過適當運動增強身體的耐熱性,預防中暑等疾病,主要目的是通過鍛鍊提高身體對環境的適應能力。

但三伏天有氣溫高、空氣濕度大的特點,“夏練三伏”需要有技巧:

時間:三伏天白天長,作息方面可晚睡早起,選擇清晨或傍晚溫度相對涼爽時最好;

運動:更推薦游泳、瑜伽、太極拳等運動,既能強身健體,也不會因過度鍛鍊而傷害身體。

冬病夏治,還可以這樣做

三伏天的“冬病夏治”,無論是去醫院,還是在家中調養,推薦以下方法:

+穴位貼敷

入伏後,穴位貼敷“三伏貼”成為很多人的首選方法。“三伏貼”更適合哮喘、慢阻肺、肺纖維化、過敏性鼻炎、慢性肺炎、慢性鼻咽炎等呼吸系統相關疾病的防治。

每年頭伏、中伏、末伏時段,可在肺俞、膻中、定喘、脾俞、大椎等穴位進行穴位貼敷4~6小時,皮膚不過敏者可貼至6~8小時。

如果連續3年以上都能夠堅持“三伏貼”,對冬季呼吸系統相關疾病能有明顯改善效果。三伏貼可在正規中醫院或專業藥店購買。

+艾灸

三伏天是天地陽氣最盛之時,與艾火的純陽結合,雙重陽氣作用於病灶,有助祛除人體寒濕之氣,溫通經絡。

艾灸適合虛、寒、痛相關疾病的防治,如出虛汗、怕風、怕冷、四肢發涼、胃痛、腹瀉、痛經、遺精、排尿障礙、腰痛、風濕性關節炎等疾病。

一般選取神闕穴(肚臍眼)、足三里、中脘、腎俞、命門等穴位中的一個或兩個,艾灸懸空于穴位上方5~8釐米處,每次灸20~30分鐘,每週灸2~3次。

+中藥泡洗

很多人認為中藥泡洗在秋冬季節比較合適,其實不然,夏天泡洗不僅可以更好地養護陽氣、溫經通絡,還可祛暑濕。

尤其是平時脾胃消化功能弱、容易腹瀉的人群,或者平時有濕疹,到了暑濕季節,濕疹泛發、奇癢難忍者。

每天睡前使用40℃左右的溫水,泡洗20分鐘左右;如果四肢怕冷,泡浴的水中可加少量艾草;如果有濕疹,可加少量金銀花或藿香正氣水。

+刮痧

三伏天雖是暑氣最盛之時,但也最易受涼。刮痧可以散外感、活血化瘀清裏熱,促進血液迴圈和增強身體新陳代謝。

刮痧前,先將皮膚清洗乾淨,然後塗抹植物精油,刮痧時手法要輕柔,以免刮破皮膚。

+針灸/推拿

針灸穴位中有一個特殊穴位,叫阿是穴(以痛為穴,哪最疼哪就是阿是穴)。

在家中,可自行和互相按揉身體平時不適的部位。如果到醫院進行針灸,取穴準確時會有酸、麻、脹、痛等感覺。

三伏天,人們穿著較少,經絡穴位浮于淺表部位,更容易觸及阿是穴。阿是穴往往是經脈或筋肉不通暢的表現,經常按揉能起到一定的防病治病作用,可作為普適保健法。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