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王旭東一起守望人類的故宮丨似是故人來
中國網 2023-07-04 09:12

600余歲的故宮,中華五千年文明的承載者,與世界的聯繫從未中斷。兼收並蓄、從容吐納的精神特質,正是中華文明綿延不絕的秘密所在。

幾百年前,一批批外國使節來到紫禁城,西方的科技、藝術由此東入,而東方的文學、書畫等也隨之西傳。

伴隨著外國使節、傳教士、藝術家的信件、書籍,中華文明的魅力也從故宮深處走向世界各地,一些西方人開始傾倒于東方的儒學、陶瓷、建築。1700年,法國凡爾賽宮甚至以中國主題舞會迎接新世紀到來……

故宮倦勤齋,竹絲鑲嵌、雙面繡、玉雕、木雕等東方技藝精巧繁複、美輪美奐,而頂棚上的170平方米的西方通景畫,以歐洲透視法繪出傳統中式意境,竹架藤蘿、姚黃魏紫,同樣令人嘆為觀止。

警備森嚴的皇宮大院,成為中外文化交流“領頭雁”。

談起故宮與世界,有一個重要節點不得不提。1925年,故宮博物院成立,昔日皇宮禁地終於向海內外民眾敞開懷抱。今天,若走進故宮博物院寶蘊樓,有兩張近百年前的故宮博物院中英文參觀券,靜靜陳列在文物櫥中,相映成趣。

或許,它們並不僅僅沉浸于追憶往事,更是欣慰當下的故宮在文化交流交往方面更深遠的實踐和佈局:無論考古發現、文物保護,抑或數字展覽、學術交流,故宮均以更積極的姿態擁抱世界。在“一帶一路”倡議下,故宮博物院先後赴印度、阿聯酋、肯亞等國開展海上絲綢之路考古,也邀請印度、英國等考古同仁參與故宮考古項目;2020年成立的中國—希臘文物保護技術“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已在科學研究、人才培養、資源共用等方面建立起持續合作機制;2022年6月,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開館,不僅加強了香港市民對中華民族和國家的認同,也面向海外促進中華文明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鑒;2022年8月,“太和學者”計劃啟動,通過“引進來”和“走出去”的雙向互動,成功搭建對話交流、相互啟迪的跨國學術平臺……

海納百川、吐故納新,無論向內引進還是向外傳播,古老又年輕的故宮,已然成為中華五千年文明的集大成者。

7月4日晚21:20,《似是故人來》第三季首期如約而至,中國網總編輯王曉輝對話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尋訪中外文化交流的印記,打開國寶背後隱藏的文明互鑒的密碼,講述中華文化“會客廳”如何承載古今中外好故事。

節目將在中國網、江蘇衛視同步首發,新浪微網志、B站、百度百家、騰訊視頻等聯合播出。

(撰文:李芳審稿:張寧銳)

查看原地址

中國網客戶端

國家重點新聞網站,9語種權威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