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造就新的文化生命體

發佈時間:2023-06-28 10:13:04 | 來源:光明日報 | 作者:楊耕 | 責任編輯:姜一平

造就新的文化生命體

作者:楊耕(國家社科基金學科規劃評審組專家、北京師範大學教授)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上開闢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必由之路”“‘結合’的結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個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的重要論述,是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是對中華文明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這一重大論斷不僅具有重大的政治意義,而且具有深刻的學理內涵。

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關係的深刻認識

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不是建立在抽象的“必須”上,而是確實存在這種結合的可能性,即不僅必須結合,而且能夠結合。從總體上看,中國傳統文化關注道德原則和倫理秩序,重在調整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人倫關係是人類社會中的普遍關係,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某些規則具有普遍性的一面,並在某種程度上契合著某些現代問題。由此,可以把中國傳統文化轉化為研究對象,對它進行科學研究、文化批判,達到客觀理解。

觀念系統具有可解析性、可重構性,觀念因素之間具有可分離性、可相容性。一種文化形態所包含的觀念因素,有些是不能脫離原系統而存在的,有些則可以經過改造容納到別的觀念系統中。中國傳統文化不具有宗教文化的排他性特徵,而是一種崇尚理性和智慧、重在調整人際關係的文化形態,蘊含著解決現實問題的深邃思想。精神生産不同於肉體的物質生産,以基因為遺傳物質的物種延續是同種相生,而精神生産、文化創造則可以通過對不同文化形態成果的吸收、消化和再創造,造就新的文化形態。一種富有生命力的文化形態一定是突破單一的文化系統、博採眾長而創新的文化形態。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之間具有共同之點、契合之處。這種共同之點、契合之處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前提。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來源不同,但二者之間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相互契合才能相互結合。共同之點、相互契合,這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理論前提、理論依據,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結合的內在規定性。

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不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簡單相加,而是“深刻的化學反應”;不是範疇或術語的簡單轉換,如把“矛盾”變為“陰陽”、“規律”變為“道”等,而是內在的融合;更不是用中國傳統文化去“化”馬克思主義,建構所謂的“儒學馬克思主義”,這種“化”的結果只能使馬克思主義“空心化”。

歷史已經證明,不是傳統文化挽救了中國,而是中國革命的勝利使中國傳統文化避免了同近代中國社會一起走向沒落;不是傳統文化把一個貧窮落後的中國推向世界,而是改革開放和中國式現代化的巨大成就把中國傳統文化推向世界,使孔夫子真正“週游列國”、名揚四海,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復興有了可能。“偉大的勝利的中國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大革命,已經復興了並正在復興著偉大的中國人民的文化。”沒有中國革命的偉大勝利,就沒有中國建設、改革的巨大成就,就更不會有中華民族的文化復興。

但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畢竟是兩種不同時代、具有不同社會功能的文化,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需要運用馬克思主義這一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對傳統文化進行分析,尋找兩者間的共同之點、契合之處,並對那些與馬克思主義具有共同之點、契合之處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二者融為一體,造就一個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一種現代文化形態。馬克思主義本身就是現代文明的産物,因此,以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為基礎,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過程就是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現代化的過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現代化是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這一過程就是造就新的文化生命體、形成中國式現代化文化形態的過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結合’的結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個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讓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現代的,讓經由‘結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

一種文化的生命力不是拋棄傳統,而是在何種程度上以及如何繼承傳統、再造傳統。問題在於,對傳統文化繼承什麼、批判什麼、揚棄什麼,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如何轉化和發展,並不取決於傳統文化本身,而是取決於當代中國的實踐。當代中國實踐最重要的特徵就在於,它把現代化、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改革這三重重大的社會變革濃縮在同一個時空中進行,因而必然引發一系列的現實問題,必然引起人們一系列的理論思考,包括對傳統文化的思考:生態文明建設使古老的“天人合一”理念發出“迷人的微笑”,市場經濟實踐使古老的“義利兼顧”思想悄然登場,精神文明建設使明德弘道的學説重放光彩……文化不是凝固的雕塑,而是流動的活水,水往哪個方向流,是和現實的實踐需要以及社會的經濟制度、政治制度密切相關的。創造現代文化必須從已有的思想資源中尋找建構現代文化的一些觀念要素,沒有傳統文化就沒有思想資源。中國傳統文化不是一潭死水,而恰恰是源頭活水。同時,傳統文化是以傳統的經濟、政治條件為根據的,現代文化是以現代的經濟、政治條件為根據的。因此,我們應以當代中國的實踐,即中國式現代化實踐為思維坐標,以馬克思主義的方法分析中國傳統文化,進而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從而建構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和中華文明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

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共産黨人的指導思想和“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和文化之根。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發展,社會主義中國是具有五千年曆史的古老中國的當代存在。因此,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既是馬克思主義的內在要求,又是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發展的歷史必然;既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在觀念上的反映和昇華,又會反過來深化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並將拓展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文化根基。

恩格斯在《美國工人運動》中指出:“美國工人階級的最終綱領,應該而且一定會基本上同整個戰鬥的歐洲工人階級現在所採用的綱領一樣,同德美社會主義工人黨的綱領一樣。在這方面,這個黨必須在運動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要做到這一點,它必須完全脫下它的外國服裝,必須成為徹底美國化的黨。它不能期待美國人向自己靠攏。它是少數,又是移自外域,因此,應當向絕大多數本地的美國人靠攏。要做到這一點,首先必須學習英語。”“脫下外國服裝”“向絕大多數本地的美國人靠攏”“學習英語”“美國化”表明,恩格斯實際上初步提出了馬克思主義民族化的問題,蘊含著把馬克思主義同不同國家的實際和文化相結合的思想。

毛澤東在《中國共産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中不僅明確提出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而且提出學習、總結、承繼中國優秀的歷史遺産,使馬克思主義具有中國的“民族形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是中國共産黨人分析中國具體實際的一個重要方面。他指出:“學習我們的歷史遺産,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給以批判的總結,是我們學習的另一任務。我們這個民族有數千年的歷史,有它的特點,有它的許多珍貴品。對於這些,我們還是小學生。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一個發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産。這對於指導當前的偉大的運動,是有重要的幫助的。”因此,必須把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的具體特點相結合併使之具有“民族形式”,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帶著必須有的“中國的特性”,具有“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在毛澤東看來,這是一個“全黨亟待了解並亟須解決的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理解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必然,是具有時代性的課題,並在深刻把握中華文明發展規律的基礎上,提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開闢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開闢了更廣闊的歷史空間和文化空間,使我們能夠在更廣闊的文化空間中,進一步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馬克思主義來自西方,“移自外域”,相對於中國傳統文化來説,馬克思主義屬於外來文化,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則屬於中國文化;馬克思主義不僅改變了中國,而且改變了中國文化,更重要的是,馬克思主義自身已經進入、融入中國文化中,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已經成為當代中國文化的核心內容。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進一步深化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內涵”,進一步完善了馬克思主義的中華民族的“民族形式”,從而使馬克思主義具有中國形態,同時,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現代形態。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既不是用中國傳統文化取代馬克思主義,也不是用馬克思主義取代中國傳統文化,而是以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為基礎,以馬克思主義的思維方式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再思考,從而在社會主義的條件下傳承、更新、發展中國傳統文化。因此,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必將造就一個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即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

可以説,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是對中華文明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是對“全黨亟待了解並亟須解決的問題”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科學解答,是對時代性課題的科學解答,“表明我們黨對中國道路、理論、制度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表明我們黨的歷史自信、文化自信達到了新高度,表明我們黨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推進文化創新的自覺性達到了新高度”。

《光明日報》(2023年06月28日 11版)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