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以文興業 推動工業文化産業高品質發展

發佈時間:2023-06-27 16:31:32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姜海倫 | 責任編輯:姜一平

編者按:工業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工業文化駛入發展快車道,在有效盤活資源、賦能實體經濟、傳承弘揚工業精神等方面不斷取得新進展、新突破。

近年來,工業和資訊化部以國家工業遺産認定為抓手,紮實推進工業遺産保護利用。工業文化建設情況如何?在新的起點上如何推動工業文化繁榮發展?本文圍繞工業文化事業和産業繁榮發展進行闡述。

工業是強國之本,文化是民族之魂。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當代中國文化的根基,是維繫全世界華人的精神紐帶,也是中華文化創新的寶藏。工業文化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近年來各地各部門協作更加有力,社會活力不斷迸發,推動工業文化建設取得新進展、實現新突破。

有效盤活資源,工業文化發展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涌現。工業和資訊化部以國家工業遺産認定為抓手,紮實推進工業遺産保護利用。2017年以來,工業和資訊化部先後認定五批共194項國家工業遺産,搶救性地保護了一批重要工業遺産,打造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庚續紅色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載體和平臺。目前,已有170余項國家工業遺産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活化利用,通過建設工業博物館、工業文化産業園區、特色街區、礦山公園或遺址公園等方式,將工業遺産打造成為愛國主義、思政教育、研學實踐、創新創業基地、影視基地、城市綜合體、開放空間、文化和旅遊消費場所等,較好地助推企業轉型升級和城市更新發展,為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注入了新動能。

在管理運營方面,超九成國家工業遺産為政府引導、企業自主管理,項目單位主動將工業遺産與服務型製造、生産性服務業、文化創意産業融合,打造文化傳承載體,探索出一條傳承工業風貌、留下城市記憶、推動城市存量空間更新改造的新模式,讓曾經的工業“老面孔”變身城市“新地標”,工業遺産重新煥發生機活力。

賦能實體經濟,文化軟實力構築高品質發展硬支撐。近年來,各地結合資源特色和歷史傳承,創新活化利用模式,打造文化地標,以文化振興帶動城市振興、區域經濟新發展。如青島利用啤酒産業特色、重慶利用重鋼遺址打造工業博物館,提升城市品牌;上海以工業旅遊串起上海工業文明之珠、上海楊浦濱江地區從“工業銹帶”變成了“生活秀帶”;北京利用冬奧會賦能首鋼工業遺存,打造城市復興新地標,成為城區新活力增長點。

不少地方積極引導企業將工業文化融入管理創新的各環節,充分挖掘文化要素對品牌建設、品質提升、提質增效的潛力,實施文化+産品系列行動,産品附加值和企業競爭力顯著提升。如浙江緊盯高端裝備製造業前段的工業設計,兼顧智慧製造設計、商業設計等各類設計産業,打造余杭工業設計小鎮,推動製造業由“製造”向“創造”升級。又如福建保護傳承鐵觀音茶文化,豐富産品的文化基因,打造形成以“安溪鐵觀音”公共品牌為核心,八馬、日春等企業品牌為支撐的品牌族群,推産業向價值鏈的高端不斷躍升。

傳承弘揚精神,充分發揮載體平臺功能作用。工業遺産、工業博物館、工業研學基地是工業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也是建黨精神及精神譜係的重要載體。近年來,各地日益重視工業遺存遺跡等文化資源稟賦和獨特優勢,加強遺産研究闡釋、創新文化價值傳播,深入梳理黨領導下新中國工業化不同時期孕育形成的工業精神。如廣東、廣西開展工業精神和制度文化成果蒐集整理工作,重點梳理工業價值觀、工業精神、企業文化和經營哲學等,挖掘其所蘊含的價值內涵,宣傳推廣體現新發展理念、彰顯新時代特色的典型案例,建立起地區資源庫。

各地加快成果轉化,充分發揮各類載體平臺功能作用,將新時代中國工業精神轉化為大眾易接受的文化情感表達,並推動其成為社會各界的共識和追崇。如四川發揮“兩彈城”、攀枝花中國三線建設博物館等各類展館作用,傳承弘揚四川工業承載的崢嶸歲月與時代精神、工匠精神和創新精神。又如陜西依託紅光溝航太六院舊址建設成的國家級航太精神文化區,開展愛國主義教育,促進工業文化素養提升。

在新的起點上推動工業文化繁榮發展,我們必須不斷深化對文化建設的規律性認識,立足實際,統籌推進工業文化發展、工業遺産管理、工業博物館體系建設,更好發揮工業文化在高品質發展中的賦能作用,為製造強國和網路強國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以文化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愛國主義教育為引領,為推動製造業高品質發展提供精神動力。挖掘一批見證工業歷史、傳承民族精神、賡續紅色基因的工業遺産,充分展示新中國工業發展成就,更好服務全民愛國主義教育、文化旅遊等需求。發揮行業協會、智庫、第三方機構作用,系統總結航空航太、5G、高鐵、新能源汽車等領域的成功實踐,繼承和發揚“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太精神、勞模精神、工匠精神等工業精神,構建中國工業精神譜係,進一步振奮工業戰線幹事創業的精氣神。

以文惠民,開拓文化消費新空間,提供更多高品質工業文化産品和服務。支援各類工業文化資源社會化利用,廣泛凝聚社會共識和力量,推動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工業文化精品。鼓勵創作工業題材的文化作品,展示中華民族獨特精神標識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宣傳工業故事、典型人物,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糧,滿足並引領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推動。

以文興業,促進工業文化賦能産業創新發展。實施新時代企業形象提升行動,推出一批代表新時代中國工業形象的標桿企業。支援各行業企業開展工業文化賦能産業發展專項行動,實施區域(城市)産業名片打造計劃,打造5G、“中國重裝”、中國高鐵等“國家名片”,培育創造新的增長點,提升産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準,增強産業競爭力,為製造業高品質發展提供內生動能。

(作者:工業和資訊化部工業文化發展中心 姜海倫)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