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從中華文明包容性看中華文化開放胸懷

發佈時間:2023-06-16 10:04:05 | 來源:人民日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姜一平

從中華文明包容性看中華文化開放胸懷

——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系列述評之五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指出,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取向,決定了中國各宗教信仰多元並存的和諧格局,決定了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兼收並蓄的開放胸懷。

包容四海、兼納百川,以開放包容的胸懷,中華文脈綿延繁盛、中華文明歷久彌新,在新時代愈發煥發蓬勃生機與活力。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祖國西北,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參觀者絡繹不絕。

2022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裡,參觀《新疆歷史文物展》,觀看民族史詩《瑪納斯》説唱展示,並同《瑪納斯》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親切交談。

習近平總書記深有感觸地説:“中華文明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由各民族優秀文化百川匯流而成。”

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明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集體記憶。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發展、鞏固統一的偉大祖國的歷史。

我國各民族在不斷交往交流交融中,逐步形成了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

在我國5000多年文明發展史上,曾經有許多民族登上過歷史舞臺。這些民族經過誕育、分化、交融,最終形成了今天的56個民族;

各民族共同開發了祖國的錦繡河山、廣袤疆域,共同創造了悠久的中國歷史、燦爛的中華文化。秦漢雄風、盛唐氣象、康乾盛世,是各民族共同鑄就的輝煌;

在為實現民族獨立、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偉大鬥爭中,各族兒女的血流到了一起、心聚在了一起;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各民族在社會生活中緊密聯繫的廣度和深度前所未有,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尊重差異、包容多樣,讓各民族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親、守望相助;

…………

2019年9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鮮明提出“四個共同”的中華民族歷史觀——我們遼闊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開拓的,我們悠久的歷史是各民族共同書寫的,我們燦爛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我們偉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

在中華文化的長期浸潤中,56個民族共同凝聚在中華民族旗幟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空前增強。

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展現新活力、釋放新動能——

在多元中鑄就整體、在整體中百花齊放。

我國文化寶庫中的詩經、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説,既有大量反映少數民族生産生活的作品,又有大量少數民族作者的創造。中華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各民族都對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貢獻。

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澆灌更加艷麗的中華文化之花。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各民族之所以團結融合,多元之所以聚為一體,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並蓄、經濟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親近,源自中華民族追求團結統一的內生動力。正因為如此,中華文明才具有無與倫比的包容性和吸納力,才可久可大、根深葉茂。”

以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凝聚新合力,不斷構築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北京西單商圈,落成不久的中華民族共同體體驗館吸引不少遊客前來參觀。漫步其中,人們感受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發展脈絡,體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大意義。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魂魄,文化認同是民族團結的根脈。文化認同問題解決了,對偉大祖國、對中華民族、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就會鞏固。

在2021年召開的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綱”,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

從多元走向一體、從尊重差異性到增進共同性……新征程上,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推動和促進我國各民族進行更加廣泛而持久的交往交流交融,加快推動中華民族成為認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強的命運共同體,這不僅與中華文化開放包容的特質緊密契合,更有利於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在對世界文明兼收並蓄中涵養中華民族開放包容的精神品格

敦煌莫高窟,一尊尊栩栩如生的彩塑,一面面精美絕倫的壁畫,歷經千年歲月滄桑,見證著多元文化的交匯融合和東西方文明的交流互鑒。

中華文化認同超越了地域、鄉土、血緣世襲、宗教信仰,中華文明從來不用單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用多元文化匯聚成共同文化。

古往今來,中華文明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鑒中煥發新生機——

2023年5月18日至19日,中國—中亞峰會在西安舉行。百花齊放,禮樂和鳴,中亞各國元首在唐風古韻中,感受中華文化海納百川、包容四海的雍容氣度。

中華文明自古就以開放包容聞名於世。從歷史上的佛教東傳、“伊儒會通”,到近代以來的“西學東漸”、新文化運動、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傳入中國,再到改革開放以來全方位對外開放,中華文明同世界其他文明互通有無、交流借鑒,始終在兼收並蓄中歷久彌新。

誠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今天,我們要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就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懷,更加廣泛地開展同各國的文化交流,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借鑒世界一切優秀文明成果。”

與不同文明間的交流互鑒,塑造了中華民族獨有的品格特質——

西藏根培烏孜山南麓的哲蚌寺,氣勢恢宏。2021年7月,在西藏進行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裡。

“宗教的發展規律在於‘和’。任何宗教的生存發展,都必須同所在社會相適應,這是世界宗教發展傳播的普遍規律。藏傳佛教的發展,要有利於人民生活改善,有利於社會穩定。宗教要和順、社會要和諧、民族要和睦。”習近平總書記強調。

一個“和”字,道出了中華文明不斷衍生發展的內在邏輯:産生於古代印度的佛教,傳入中國後,經過長期演化,同中國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發展,最終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文化,給中國人的宗教信仰、哲學觀念、文學藝術、禮儀習俗等留下了深刻影響。中華文明突出的包容性,決定了中國各宗教信仰多元並存的和諧格局。

2000多年來,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等先後傳入中國,中國音樂、繪畫、文學等也不斷吸納外來文明的優長。中國傳統畫法同西方油畫融合創新,形成了獨具魅力的中國寫意油畫,徐悲鴻等大師的作品受到廣泛讚賞。

經歷了5000多年曆史變遷的中華文明,在學習、消化、融合、創新中一脈相承,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

新時代新征程,中華文明將以更加開放寬廣的胸懷擁抱世界文明——

中國式現代化,深深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現科學社會主義的先進本質,借鑒吸收一切人類優秀文明成果,代表人類文明進步的發展方向,展現了不同於西方現代化模式的新圖景,是一種全新的人類文明形態。

站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全新視角,以開放包容的姿態兼收並蓄、博採眾長,是大國的胸襟與氣魄,也是順應時代、勇立潮頭的歷史擔當。

“在各國前途命運緊密相連的今天,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鑒,在推動人類社會現代化進程、繁榮世界文明百花園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023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産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鄭重提出全球文明倡議,為推動文明交流互鑒、促進人類文明進步貢獻新的強大智慧和力量。

以多彩、平等、包容的文明觀推動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走進中國國家版本館中央總館,洞庫拱頂的飛天壁畫,吸引不少參觀者駐足欣賞。這一作品選取敦煌壁畫中的傳統飛天形象,融入現代美學元素創作繪製而成,呈現別具一格的東方美學韻味。

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大放光彩,成為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充分釋放、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的生動見證。

中華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鑒而豐富。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讓文明交流互鑒成為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

在新時代,秉持多彩、平等、包容的文明觀,中華文明正為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這是中華文明生動多彩的畫卷——

北京冬奧盛會驚艷世界;大唐芙蓉園夢回千年;北京中軸線、京杭大運河等一大批文化遺産活起來、火起來,綻放時代新韻……千古文脈一華章,今天中華文化更加蔚為大觀,中華文明更加光彩奪目。

“物之不齊,物之情也”,這是中國人在2000多年前就認識到的道理。如果只有一種生活方式,只有一種語言,只有一種音樂,只有一種服飾,那是不可想像的。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習近平總書記這樣生動描述人類文明多樣性的寶貴价值: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種花朵,就算這種花朵再美,那也是單調的。

2014年9月24日,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應該維護各國各民族文明多樣性,加強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相互借鑒,而不應該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這樣世界文明之園才能萬紫千紅、生機盎然。”

這是中華文明平等真誠的相待——

古絲綢之路不僅是一條通商易貨之道,更是一條知識交流之路。沿著古絲綢之路,中國將絲綢、瓷器、漆器、鐵器傳到西方,也傳來了胡椒、亞麻、葡萄、石榴等域外物産;佛教、伊斯蘭教及阿拉伯的天文、曆法、醫藥傳入中國,中國的科技發明、養蠶技術也經此傳向世界。

中華文化是世界的,更是民族的。

在“天下第一雄關”甘肅嘉峪關關城,叮囑“保護好中華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脈”;在山西雲岡石窟,指出“歷史文化遺産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要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在福建福州三坊七巷,強調“對待古建築、老宅子、老街區要有珍愛之心、尊崇之心”……

習近平總書記對不同民族、不同時期的優秀文化都倍加珍視。如今,華夏大地上歷史文脈融入現代生活,山水人文交匯成現代宜居之地,文化自信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闡釋對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理解:“每一種文明都紮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價值。”“如果居高臨下對待一種文明,不僅不能參透這種文明的奧妙,而且會與之格格不入。”

這是包容差異、尊重不同的廣闊胸懷——

中華民族歷來講求“天下一家”,主張民胞物與、協和萬邦、天下大同,憧憬“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美好世界。

當今世界,人類生活在不同文化、種族、膚色、宗教和不同社會制度所組成的世界裏,各國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

“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也是聯合國的崇高目標。目標遠未完成,我們仍須努力。”

2015年9月,聯合國成立70週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在聯合國講壇,首次面向世界提出“全人類共同價值”。

和而不同,天下大同。新時代中國共産黨人所倡導的全人類共同價值,從不謀求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彰顯著“不同”與“大同”的辯證智慧。

倡導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新時代的中國始終致力於為不同文明對話溝通提出方案、搭建平臺。

6月15日,杭州良渚古城遺址公園大莫角山,杭州第十九屆亞運會火種在這裡成功採集。

這一刻,象徵團結的體育之火、文明之火、和平之火,同實證中華5000多年文明史的聖地交相輝映。

新時代中國,不斷從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中汲取智慧力量,同世界各國攜手並進,必將繪就人類文明更加壯麗的畫卷。

(新華社北京6月15日電新華社記者鄭明達范思翔成欣)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