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文物之光照亮中華文明浩瀚星空

發佈時間:2023-06-14 10:57:42 | 來源: | 作者: | 責任編輯:姜一平

黃河沿線博物館負責人聊“鎮館之寶”——

文物之光照亮中華文明浩瀚星空

編者按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明博大精深。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強調,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有力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始終心繫黃河流域生態和文物保護工作。在運城博物館考察時,他強調,博物館有很多寶貴文物甚至“國寶”,它們實證了我國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要深入實施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把中國文明歷史研究引向深入。

本期,我們邀請黃河沿線幾位博物館負責人分享“鎮館之寶”,通過這些珍寶的熠熠光華,認識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感知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線講述】

千年甲骨訴説恒久歷史

講述人:殷墟博物館常務副館長趙清榮

一片甲骨驚天下。甲骨文的發現與殷墟的科學發掘實證了商王朝的存在,把中國信史向前推進了約1000年。目前,甲骨文發現總計16萬多片,單字數量超過4500個,成為研究殷商文化、追尋中華文明的重要依據。

編號2172的牛骨是殷墟出土甲骨中非常精美的一片,它品相端莊大方,文字清晰優美。國家郵政局發行的紀念郵品中有它的身影,圖書或宣傳冊的封面上也常請它“亮相”,還被收錄在中學歷史課本裏,是名副其實的甲骨“明星”。這片牛骨上發現了93個單字,文字清晰,大小均勻,契刻有力。該版卜辭內容是關於田獵的。全版十一條卜辭內容相似,都是卜問商王外出打獵,是否沒有災禍。從戊子日至乙醜日,歷時三十八天。

還有一件亞長牛尊,也是我們館的“明星”。它是商代“長”姓家族的禮器,2001年1月出土於安陽殷墟花園莊東地M54號商代墓葬亞長墓,是迄今為止安陽殷墟發現的唯一一件牛形青銅尊。它體態健壯肥碩,牛頭前伸、雙目大睜、口部微張、形神兼備。亞長牛尊的表面遍佈虎、龍、魚、鳥等神性動物紋飾,異常精美,展現了高超的青銅鑄造技術。正在建設的殷墟遺址博物館,將為亞長牛尊提供更加“尊貴”的展示場所。

從殷墟博物館出口向東看,便是殷墟遺址博物館,它如同一座大鼎,赫然矗立於洹河對岸。我們將大力推進殷墟遺址博物館建設,打造殷商文化研究闡釋高地,更好地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文化交流拓下寶貴印記

講述人:青海省博物館副館長黃培培

青海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樞紐,多樣的自然環境、不同的經濟形態、多元的文化因素在河湟大地交融匯聚,留下了厚重的文化積澱與豐富的歷史遺存。

1995年,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縣宗日遺址出土了距今5600多年前馬家窯類型的舞蹈紋彩陶盆,是一件當之無愧的國寶。這件陶盆並不大,通高12.5釐米,口徑24.2釐米,底徑9.9釐米,盆內滿滿噹噹地繪製了24個人物,並以11人、13人分為兩組。這些人物腿部分為錐立狀和分腿狀兩種造型,雙臂向斜下方張開並依次相連,像是手拉著手一起舞蹈、連臂踏歌,這和很多少數民族跳圓圈舞的場景極為相似。儘管陶盆上的人物繪製不夠細緻,但視覺效果活潑飽滿,具有很高的考古價值和審美意趣。

無獨有偶,這種連臂舞蹈類紋飾在距今11000至8000年前的亞洲西南部、地中海東部沿岸和東南歐地區廣泛出現,在北方草原地帶遊牧人群製作的岩畫中也有發現,説明此類紋飾有著向東傳播的可能。考古學家對這種紋飾有著很多猜想。其實,無論它代表的真實場景是什麼,都是生生不息的河湟先民在這片土地上團結協作、為了繁衍生息而共同努力的具體體現。

如果説舞蹈紋彩陶盆是青海先民在新石器時代的浪漫,那麼,這件圓銎寬葉倒鉤銅矛則讓人聯想起青海先民踏入青銅器時代的莊嚴步伐。

這件器體寬大、鑄造精美的圓銎寬葉倒鉤銅矛于1992年在青海西寧沈那遺址出土。它身長61.5釐米,寬19釐米,是我國目前出土最大的一件青銅矛。它的圓銎一側鑄有倒鉤,正是塞伊瑪—圖爾賓諾文化自西向東傳播而來的體現,也是東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實物例證。黃河上游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之一,正是東西方文化的頻繁互動與交流,為兩千年後絲綢之路的開通奠定了基礎。這件“銅矛之最”,印證了青海在這條東西文化交流通道上的重要地位。

甘肅彩陶講述先民故事

講述人:甘肅省博物館館長賈建威

甘肅彩陶作為黃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産。我們館藏的兩件珍貴彩陶“人頭形器口彩陶瓶”“旋紋尖底彩陶瓶”就是其中典型代表。

“人頭形器口彩陶瓶”屬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泥質紅陶,施黑彩,器口為圓雕頭像,髮式表現極為生動,前額齊眉、向後披發齊頸,梳理得十分整齊。這種髮式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相當廣的古羌人地區很有普遍性。陶塑人頭雙目圓睜,挺鼻小嘴,五官端正,面龐秀麗,眼和嘴都雕成孔洞,兩耳各有一小穿孔,使頭像更富有表現力。瓶身圖案韻律鮮明,以黑彩畫出了三層橫排大致相同的弧線三角紋,以及斜線組成的二方連續圖案。瓶身精雕的彩陶紋飾恰似滾滾黃河水,蘊藏著勃勃生機;微微隆起的腹部,也讓人聯想到孕育華夏文明的黃河母親。

“旋紋尖底彩陶瓶”是以旋渦紋為主要裝飾紋樣的馬家窯類型彩陶瓶。旋渦紋是馬家窯先民對奔騰的黃河水極富想像力、極具概括性的描繪,流暢的漩渦紋帶動點與線,形成熱烈而奔放的流動感,繪出湍急涌動的黃河之水。

甘肅彩陶是先民辛勤勞動和無窮智慧的結晶,它承載著先民克服艱難、奮鬥不息的樂觀精神與豪邁情懷,是黃河流域乃至中華大地上各民族交流融合的歷史見證。

為了讓更多人了解先民創造的燦爛文化,我們圍繞館藏精品彩陶做好保護與研究,申請建立彩陶文物甘肅省重點科研基地,集中優勢資源推進彩陶的基礎性研究,逐步提高甘肅彩陶研究在國內外的知名度。同時,通過展覽講好文物背後的故事,研發各類文創産品,多元展現黃河文化的深厚內涵,讓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為人們的美好生活增添色彩。

多元文化自古交相輝映

講述人:內蒙古準格爾旗博物館館長劉衛軍

準格爾旗地處黃河中上游“幾字彎”中,奔騰不息的黃河猶如一位母親把準格爾攬入懷中,滋養著臂彎裏的各族兒女。千百年來,黃河文化與草原文化在這裡交織,蒙漢文化交相輝映。從史前文明的萌發到現代文明社會的形成,準格爾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與自然環境,在歷史長河中呈現出“古城遺址不斷代、文化遺存無缺失”的鮮明特點。

走進準格爾旗博物館,一件件珍貴的石器、陶瓷器、青銅器、金銀器等讓人目不暇接。瞧,這件“大元國內”銘白釉褐花罐,其形方唇、直口、鼓腹、平底,罐內施褐釉,外施白釉,器表繪牡丹花卉圖案。它的特殊之處在於,罐體上有從右至左三行十五個漢字“至元二十二年,大元國內,二月二十日”。“至元二十二年”為西元1285年,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年號,在元代瓷器紀年款落款還未形成定制的時候,制瓷者能留下如此準確的製作時間資訊,在同時期瓷器遺存中實屬罕見。誰能想到,這麼重要的文物,竟是首任文物館館長李三老師在布爾陶亥蘇木腮五素村搞文物調查時,用一個搪瓷臉盆、一個保溫暖壺和村民換來的。

博物館目前收藏可移動文物1008件(套)。近年來,我們認真挖掘藏品背後的故事,研究、闡釋藏品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組織開展“博物館知識進校園”“校園博物館直通車”等活動,通過可形可感的考古實物、文化遺存,加強民族團結教育,構築和諧美麗家園。

文創“開路”文物走進生活

講述人:山東博物館副館長高震

前不久,山東博物館“海岱日新——山東歷史文化陳列”全新展出,亞醜鉞、銀雀山漢簡等十件“鎮館之寶”全都在列,生動講述了三千年齊魯文化史。

亞醜鉞是目前全國出土製作最精美的商代青銅鉞,它通長32.7釐米,刃寬34.5釐米,鉞正反兩面鑄有銘文“亞醜”二字。鉞在發明之初是一種武器或者工具,後來逐漸演變為權力的象徵物。亞醜鉞器身作透雕人面紋,圓睜的雙目、齜牙咧嘴的神態傳遞出一種不怒自威的資訊,既符合商代青銅器的裝飾風格,又與鉞象徵王權的暗示相符。

我們通過賦予其卡通化造型,打造富有文化內涵又不失可愛的IP形象,讓其面目不再“可憎”。在我們博物館推出的“魯博冷知識”短視頻裏,亞醜鉞“張口説話”,讓博物館與觀眾的距離更為貼近,也讓晦澀難懂的考古知識更容易被人接受。

針對不同人群的消費需求,我們圍繞亞醜鉞開發了多種網紅文創産品,以及書籤、帆布包、尺子等一系列生活用品,深受觀眾喜愛。我們還創新性地通過手遊,在保留文物基本形象特徵的基礎上,為亞醜鉞賦予動態形象,使其以AR的形式出現在遊戲中與玩家互動,將歷史文化資訊拓展到更廣泛的觀眾群體。

另一件“鎮館之寶”銀雀山漢墓簡牘,包括多部古籍及古佚書,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竹簡是十分脆弱的有機質文物,對溫濕度、光照等的要求很高。為了更好地保存展出此類展品,近年來,我們搭建了數字展覽體系,截至目前,已經正式對外發佈數字展覽20多個。當人們看到這些竹簡,在驚嘆古人智慧的同時,也會生發出對文化傳承發展的思考。這,正是我們工作的價值所在。

項目團隊:

光明日報記者張勝、王勝昔、王雯靜、萬瑪加、宋喜群、王冰雅、高平、王瀟、趙秋麗、馮帆、王斯敏 光明日報見習記者 李春劍

光明日報通訊員張俊軍、郭曉東、張鈞

《光明日報》( 2023年06月14日 07版)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