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當現實愈趨“科幻”,科幻電影路在何方?

發佈時間:2023-06-13 10:21:01 | 來源:中國新聞社 | 作者:李秋瑩 | 責任編輯:姜一平

人工智慧現在這麼火,當你使用人工智慧的時候,都是什麼心情?

“主打一個‘廣結善緣’”,導演張吃魚表示,“我最近也在拼命用ChatGPT,但我用不是為了利用它,我可能是為了和它搞好關係,我特別不害怕它替代我,我害怕它未來奴役我。我但凡和ChatGPT的聊天都特別有禮貌,你好,打擾了,你説得特別棒……”

導演郭帆笑稱,自己下回也要對它好一點,“面對這個情況,我得深刻反思我自己,我面對ChatGPT的時候,經常是你這個不對,你要再重新查一遍,過於嚴格了。”

“不僅是ChatGPT,外星人如果來了之後,人類中的兩種人已經呈現出來了。”中國電影協會副會長王紅衛調侃二人。

第 25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上,郭帆、王紅衛、陸川、張吃魚等人齊聚“科幻電影周”,組成了中國科幻電影年度最強陣容,當這些人聚在一起,會有哪些火花?新技術的飛速發展又帶給科幻電影哪些可能?當現實比科幻還科幻的時候,科幻電影路在何方?

“工業化的3.0人工智慧時代已經到來,它在很多方面都在革新我們對未來影視的創作、製作的深入理解”。面對人工智慧等新技術的發展,郭帆也感到了“焦慮”,“顛覆式的技術已經出現,通過一段文字描繪出整個場景,甚至在手機上難以分辨它是不存在演員、不存在拍攝的視頻”。

不久前的一個論壇上,他給演員張頌文看了一段完全由人工智慧生成的視頻,“他説我很得意地給他看,其實我不是很得意,我也很焦慮。他説他焦慮得一晚上沒睡著覺,我其實焦慮了好長時間,我覺得那是一個技術革新。”

王紅衛笑道:“網上一直叫郭帆‘賽博妲己’,我覺得現在對於他而言有一個‘妲己’,就是人工智慧,他已經被它深深地魅惑了。這幾個月以來,他每天只睡三四個小時,工作時間之外都在看這些書。”

郭帆直言,作為電影創作者,面對技術革新也要做好更多的準備,“我們的團隊目前在分類24個人工智慧應用,如何真正把它在未來可以使用在創作之中”。

有郭導在的地方,《流浪地球3》的催更“雖遲但到”——“夜已經深了,我想到郭帆此刻正在睡覺,沒有開始拍攝《流浪地球3》,我就想過去把他叫醒”。

面對主持人的“拋梗”,郭帆大方回應,“我們希望拿出更多的時間去考察、認知那些新技術,比如如何看待和應用人工智慧。做完這些考察、評估之後,我們才會開始著手後續的創作。”

“其實我們的現實生活還是挺科幻的,越多越多的新技術已經走入到了我們生活中,不論是ChatGPT,還是Midjourney很多人工智慧的應用,都可能會影響到創作到製作的過程,無論是前端的劇本還是後期的特效呈現。”郭帆介紹,《流浪地球 2》對新技術已經有應用了,從人物面部的增齡、減齡再到聲音的處理都通過了人工智慧,“之前我們做這些事情的時候,它的應用沒有那麼便利,但是這段時間它會變得突飛猛進,你能看到比較理想的成果”。

與此同時,未來可能還有新載體的考量,郭帆表示“或者再往遠想一點,也許在發行端又會增加新載體,這些都是我們需要關注和評估的”。

郭帆提及到的新載體, VR眼鏡算的上其中一種,導演陸川在此前試戴了蘋果公司的第一款MR(混合現實)産品——Vision Pro,“我在那兒試的時候還是很受震動,當時我的感覺是未來已至,所有在科幻片中看到的梗,比如《鋼鐵俠》的實驗室裏,基本上所有的科幻電影都會有用手去刷屏,把屏扔到廢紙簍裏,它已經實現了,而且是裸手,沒有操縱感。”

但是在電影人看來,科技的發展始終是手段,最終還是要為故事服務。郭帆認為,一部電影所有的技術和想像,都要與情感緊緊地綁在一起。“最近我接觸到一些比我更年輕的創作者,包括一些新導演,他們提到了很多科幻項目,我發現有一個共同的問題——他們關注的是科技屬性中的‘高概念’,讓他們興奮的是技術。但我們不要忘掉科幻電影的本質是電影,而電影的核心是情感。如果我們的‘高概念’、高技術和情感沒有關係的話,它就變成了科普,所以如何把這些東西結合在一起非常重要。”

《星際穿越》中,高維世界、蟲洞、黑洞等科幻設定,都與庫珀父女之間的情感有著深度連接,讓年輕的父親看到了老去的女兒,令不少觀眾深受觸動;今年春節檔熱映的《流浪地球2》中,劉德華飾演的圖恒宇最終進入了數字世界,與意外去世的女兒圖丫丫再次相見,也讓一些影迷潛然淚下。

流浪地球走進聯合國。圖片來源流浪地球官微

“科幻永遠是代表未來的,它在孩子的心中埋下熱愛科學、勇於想像的種子,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

作者 李秋瑩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