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文脈韆鞦鑄京華!解碼首都北京的文化自信樣本

發佈時間:2023-06-14 09:12:28 | 來源:新華社 | 作者: | 責任編輯:姜一平

開欄的話: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要堅定文化自信、擔當使命、奮發有為,共同努力創造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文化建設提升到一個新的歷史高度,引領文化強國建設取得新的歷史性成就,把我們黨對文化作用和文化發展規律的認識提升到一個新的境界。

為引導全黨全社會更加深刻認識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第二個結合”歷史意義、現實意義和時代意義,6月12日起,新華社開設“解碼文化自信的城市樣本”欄目,充分展現祖國大江南北歷史名城新時代巨變蘊含的文化自信力量。

世界名城北京,有3000多年建城史、870年建都史,文脈悠悠、綿延不絕,它不僅見證了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更彰顯出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

黨的十八大以來,北京按照全國文化中心建設“一核一城三帶兩區”的總體框架,涵養源遠流長的古都文化、豐富厚重的紅色文化、特色鮮明的京味文化、蓬勃興起的創新文化,把歷史文化保護傳承與高品質發展相結合,在新時代延續傳承、開放包容、守正創新,展現出大國首都的文化自信與人文氣象。

市民在京杭大運河和北京中軸線交匯點的萬寧橋上眺望什剎海。新華社記者 陳鐘昊 攝

文脈綿延弦歌不輟

金溝河上始通流,海子橋邊係客舟。卻到江南春水漲,拍天波浪泛輕鷗。

詩人楊載筆下元大都的海子橋就是今天坐落于地安門外大街的萬寧橋。那時節,京杭大運河漕運碼頭擠滿了南來漕船,船工號子十里聞聲,橋畔人聲鼎沸、行人往來如織。在來自歐洲的旅行家馬可波羅眼中,這裡無疑就是世界上最繁華的大都市,“全城地面規劃如棋盤,其美善至極,未可宣言。”

一座城市的歷史文化是風範的展示、風韻的表達、風貌的象徵。

正是元大都“前宮後市”的規劃格局為今日北京的城市面貌奠定了基礎——佈局宏偉莊嚴、空間合理有序。

從高空俯瞰,北京中軸線穿越故宮,形成一個“中”字;而它與北京城市的另一軸長安街,形成了一個“十”字。

這條中軸線隨城市發展不斷向外延展。北延線上,中國國家版本館大氣恢弘,彰顯中華文化神韻;南延線上,大興機場形似鳳凰展翅,歡迎八方賓客;

聯通東西的長安街沿線則與新中國歷史進程同步:新首鋼見證無與倫比的冬奧盛會、城市副中心發展蹄疾步穩……

城市軸線,中正和合。城市發展,蓬勃興旺。

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故宮學研究所所長王軍認為,作為東方城市的傑出代表和偉大結晶,北京城直溯中華文明淵源,展現了驚人的文化連續性。

位於北京中軸線上的永定門城樓。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 攝

這裡的每一方街市、每一處山水、每一道天際輪廓線,都在延續著城市的歷史記憶,浸潤著生長于斯的人民。

中軸沿線,正陽門南,在此居住30多年的丁淑鳳走出家門就能感受到“水穿街巷、庭院人家”的古都意蘊,就能聽到京腔京韻在有400年曆史顏料會館裏繞梁不絕。通過中軸線申遺推動老城整體保護與復興,依託大運河、長城、西山永定河三條文化帶構建歷史文脈和生態環境交融的整體空間結構,堅守人民立場鑄就新時代文藝高峰……黨的十八大以來,北京著力做好首都文化這篇大文章。

來自哈薩克的留學生帖木兒驚奇地發現,在北京,地鐵不僅是通往城市各處的高效交通工具,地鐵站內如《浩氣宣南》、“京城老字號系列”等一大批精美的壁畫、雕塑更成為乘客們通往城市歷史的時光快車。

殷實的文化家底還促進了優質藝術作品産出:近幾年觀眾熟悉的《長津湖》《流浪地球2》等電影都是“北京出品”;458.1萬位實名註冊志願者通過熱情奉獻,在各公共服務領域傳遞著中國溫度。

“北京的歷史文化飽滿深厚,不斷為這裡的人民提供豐富的文化滋養。”北京市古代建築設計研究所原所長馬炳堅説。

開放包容美美與共

6月3日,夜幕降臨,雄壯的《紅旗頌》交響樂響徹八達嶺長城上空。這是俄羅斯指揮家捷傑耶夫率馬林斯基交響樂團為熱情的聽眾們傾情演繹。

古長城、交響樂、紅旗頌……各具特色的文化符號共同呈現出文化交融的獨特魅力,彰顯出北京開放包容的文化形象。

置身北京城,這類因文化交融碰撞而迸發的“光彩”隨處可見。

2023年3月18日,遊船行駛在亮馬河上。新華社記者 陳鐘昊 攝

在亮馬河“國際風情水岸”,美麗的濱河夜景廊道已是夜遊北京的“打卡地”;曾是老北京市井煙火代表性區域的隆福寺地區煥新重生,中外文化交融的創意藝術體驗空間成為新增的一抹亮色;位於宣西大街原順承門內的繁星戲劇村院裏,湯顯祖和莎士比亞兩位戲劇大師的銅像相向而立,似乎在交流著各自對文化與藝術的理解……

“北京有一大批老百姓耳熟能詳的文物古跡已經成為新興城市文化地標。”來自非洲加彭的寶拉已在北京工作了14年,她覺得“北京的文化能讓各種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覺得回味無窮。”

融匯古今、聯通中外。

北京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得更明白、用得更精彩,讓“中國節”變成“世界節”,讓中國元素在世界舞臺煥發光彩。

北京冬奧會開閉幕式上,從極具詩意的二十四節氣倒計時,到傾瀉而下的“黃河之水”,從“迎客松”焰火的升騰綻放,到折柳寄情的依依惜別,每一個創意無不蘊含中華文化精髓;可愛的“冰墩墩”完美融合“國寶”大熊貓、冰雪運動與中國文化美感元素,成為全球追捧的文化“頂流”,向世界展現出獨特的中國魅力,讓世界感受到新時代中國從容自信、開放包容的大國風範。

守正創新譜寫華章

擦亮歷史文化“金名片”,讓歷史文化“會説話”,北京立足新舞臺、抓住新契機,古都文化、紅色文化、京味文化、創新文化建設齊頭並進。

隨著清華園車站舊址、頤和園益壽堂面向公眾開放,加上此前開放的香山革命紀念地,“進京趕考之路(北京段)”的全貌已完整呈現。近年來,北京通過全面系統挖掘、保護利用“紅色文化寶藏”,加大革命舊址修繕保護力度,大力推進“紅色+”創新發展,依託建黨、抗戰、新中國成立三大紅色文化主題片區,打造紅色精品展覽、創作紅色文化作品,推動首都紅色文化資源活起來。

修繕後的清華園車站舊址。新華社記者 陳鐘昊 攝

“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在東城區的會館老戲臺上,京劇、相聲、民樂、話劇等藝術形式開啟了老會館活化利用的煥新之旅,持續充盈著群眾精神文化高品質供給。

5月19日,經騰退修繕後的慶雲寺整裝升級為金石博物館,開門迎客。近年來,僅西城區就啟動52處直管公房類文物騰退項目。“金石博物館將文物活化利用與博物館建設相結合,為民間收藏家提供了展覽空間,搭建起連接文物與民眾的橋梁,為北京再造一處文物活化的樣板空間。”北京市西城區文旅局局長靳真説。

文化創新賦能城市發展同樣離不開制度創新探索。北京作為全國文化中心,近年來大力推動文化和金融融合、文化和科技融合、文化和旅遊融合等“文化+”戰略,有力釋放北京科技資源、人力資源、創新創造活力,不斷為文化發展賦能。

在位於朝陽區的國家文創實驗區,全國首個文化企業信用促進會、全市首個文化金融服務中心等為文創企業探索優化發展環境之道;通過“文物建築信用融資”,北京銀行前門文創支行為泰安裏文物活化利用項目提供低息信用貸款,成為探索破解文物活化利用難題的新嘗試……

演員在北京顏料會館表演中國傳統舞蹈節目。新華社記者 陳鐘昊 攝

北京坊、798藝術區、首創·郎園Station、77文創園……各具特色的文化産業園區正在成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傳播地、城市更新的承載地、文化科技融合的創新地、優質文化企業的集聚地、市民文化消費的打卡地。統計顯示,2022年北京規模以上文化産業實現收入合計17997.1億元。其中核心領域實現收入合計16339.4億元,佔文化産業總收入90.8%,連續七年在全國省市文化産業發展綜合指數排名中保持第一。

燃燈古塔熏書香,五河交匯通碧州。北京新“兩翼”之一的北京城市副中心,正由藍圖變為實景,形成“以副輔主、主副共興”之勢。6月3日,一場以探訪城市空間、探索歷史文化為主題的“文化探訪路”系列活動中,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副中心分院副院長于潤東指著不遠處即將竣工的“三大文化設施”——博物館、劇院、圖書館,與同行者約定:幾年後故地重遊,感受通州大運河文化帶的全新變化……

從歷史中走來,在繼承中創新。北京,這座既有傳統文化底蘊又彰顯現代文化魅力的大國首都,正在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征程上綻放華彩。


記者:王明浩、涂銘、魯暢、楊淑君、龐元元

編輯:王曙暉、傑文津、廖翊、暢舒婷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