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出席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時強調: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堅定文化自信、擔當使命、奮發有為,共同努力創造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如何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全國政協委員徐玖平極為關切的方面。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徐玖平委員明確提出了推動中華服飾文化融合創新發展的建議。中華服飾,為何會成為傳承發展中華文化的施力點?對此,人民政協報·人民政協網記者對徐玖平委員進行了採訪。
徐玖平
第十二、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四川省成都市政協副主席,四川大學文科綜合實驗教學國家級示範中心主任
“中國人應該穿得好一些”
記者:“您因為什麼關注服裝服飾?在您看來,服裝服飾在文化傳承發展上的必要性是什麼?”
徐玖平:“服裝服飾有幾個功能,第一是實用功能,第二是美學功能,第三是文化功能。可以説,服裝服飾是文化的一種表現,穿在不同的人身上,就形成了一種活的文化。個體的服裝選擇,呈現了穿著人個體的文化素養和精神面貌。而從服裝的整體變化趨勢,還可以看到一個國家的興旺發達程度。我總覺得,中國人應該穿得好一些。”
《左傳》曰:“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由此可知,我國華夏文明的由來與禮儀和服裝服飾關係密切。
跟隨徐玖平的講述,可以了解到:歷史上,邦國時代的文化引領者是貴族,帝國時代的文化引領者是皇族及官僚,辛亥革命以來進入共和國時代,社會發展越來越快,文化走勢越來越平均,其引領者逐漸從上層精英變為社會大眾。尤其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誌著我國進入人民當家作主的時期。
但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市場上商品供應不足,為保證群眾的基本生活需要,國家實行計劃經濟。因而從20世紀50年代到90年代,是一段吃飯穿衣都要憑票過日子的計劃經濟時代。
出生在20世紀60年代初的徐玖平記得,小時候買衣服並不像今天這麼現成。商店裏擺著的,是一匹匹的白布,家長憑著布票買回白布,拿去染坊染成黑色或是藍色,再打一套上衣下衣還有內衣給孩子們穿。當歡歡喜喜地穿上新衣服,幾天后再脫下來,每個人全身都染上了色。
這就是穿,留給徐玖平的最初印象。
接受採訪的徐玖平,正穿著深色的立領新中式裝,為了配合視頻錄製,他特意換上了同款的褲子和黑色的皮鞋。換上的這一身服裝,也是他參加全國“兩會”時曾經穿過的。他説:“今天我們國家在物質和精神方面的發展很豐富了,我們應當注重穿,這既是對自己的尊重,也是對別人的尊重。”
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的飛速發展,中國今天的社會狀況早已不同。物質的極大豐富和精神追求的日漸提高,讓人們對於服裝服飾的關注,從最初的實用性上升到美學功能,再到注重其中蘊含的文化表達。徐玖平因而總結道:“中華服飾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符號,是文化自信的時代表徵。”
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當中提出:“實施中華節慶禮儀服裝服飾計劃,設計製作展現中華民族獨特文化魅力的系列服裝服飾。”時至今日,傳承中華服飾文化,推動産業融合創新發展,推廣應用民族性與時代性、國際性相協調的中華服飾,已提上日程。
“經典的一定流行過,但流行的不一定會成為經典”
記者:“您身上所穿的,屬於您提出的華服嗎?到底什麼樣的服裝是華服?又如何確保新生事物具有生命力?”
徐玖平:“這還不是已經成型的華服。在我看來,華服是一個不斷豐富的、動態的概念,並不是現在做出件衣服就是華服,華服應當是承載了中華民族服飾文化元素,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産權的中國特色正式服裝。它既有別中山裝,也非學生裝、青年裝,是借年輕人喜愛國潮之風尚,助推傳統文化融合創新,呈現中華服飾文化的當代性、多樣性和包容性。”
華服是對中華服飾的簡稱。徐玖平對於華服的認知,更為廣義。
中國古代社會,服裝在社會階級的劃分方面具有一定的標識作用。古代的服裝文化,更多體現的是上層文化。今天,服裝文化是面向大眾的,因而對於服裝本身的要求反而更高。提倡華服的過程,不僅僅是簡單地提出,需要做更加深入的研究。
在研究過程中,徐玖平注意到服裝發展當中的一個規律:“經典的一定曾經流行過,但流行的不一定會成為經典。我們要是把曾經流行的經典都固化了,那今後怎麼辦?”
因此,徐玖平認為當下的出發點,是以傳統的民族服裝為基礎去探索去發展,而並非離開傳統重新造一個全新的事物。“一定是在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向前走,這個向前走,可能因為大家不接受而成為一種試錯,也可能是曇花一現。畢竟幾千年的中華文明歷史當中,已經不知道出現過多少服裝了。”
“為什麼西服可以生存下來?”在探索過程中,徐玖平留意到這個現象,經過分析思考,他形成了自己的觀點:“西服的包容性夠強,身高不同的人能穿,體型不同的人也能穿。”由此,徐玖平想起自己前不久在浙江義烏看到的一種時髦的文化現象:滿大街行走的身著漢服的年輕小姑娘。其實,從大的範圍來説,漢服也應當屬於華服的一種,而且漢服的包容性也很強,胖的瘦的都能穿進去,臉大的臉小的也能配合髮型頭飾修飾出來。
因而對於什麼是好、什麼是不好的分類,徐玖平認為:“能傳承下去的才是好的東西,我們只要努力地探索,不斷地追求,積極以傳承和創新中華民族服飾文化為使命擔當,助力服裝行業在多元文化融合中持續創新。同時,借助傳統文化、經典影視作品、熱門IP,打造服飾文化博物館與主題樂園,增強中華服飾文化的世界影響力。至於結果,那是留給歷史作出判斷的。”
華服發展需要有人為之
記者:“在華服的發展方面,目前是否已經有相應的産業?發展如何?”
徐玖平:“華服的生産不同於過去傳統服裝批量生産的概念,它更多是數字化、智慧化的生産定制方式,通過對每個人身形、氣質及特點的精準畫像,通過技術突破的方式,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提供最適合的華服,展現個人最好的精氣神。”
“在供需平衡的情況下,大多數産品一經生産,基本都能賣得出去。而現在産能普遍過剩,服裝的産能也同樣過剩。”在此背景下,華服的推廣,更多是基於對服裝設計的高要求。服裝設計的高要求,在徐玖平看來,不再是過去對衣服進行大中小三碼的簡單分類,個性化定制、數字化生産,應當是華服發展的未來方向。
誠然,人人皆是不同,穿在人身上的服裝,呈現的效果也是各有不同,好的服裝應當與穿著人的身形、氣質以及所處的場景和諧統一。因而研究不僅局限于布料、裁剪等方面,對於不同的人群也需要加以研究。
“找一類戴眼鏡的穿,沒戴眼鏡的怎麼穿?找胖的人穿,瘦的人怎麼辦?找頭髮少的人穿,頭髮多的人怎麼辦?”徐玖平認為,服裝要在繼承的基礎上進行創新,要不斷地向前發展,不僅服裝本身有創新的需求,生産製造方面也有創新的必要。
華服的生産,早已不同於傳統服裝産業的批量化生産的概念,更多是數字化、智慧化的生産定制方式,目的是滿足消費者的個性消費,通過工業網際網路、數字智慧科技的運用,為每個人做最好的衣服,這是徐玖平眼中華服的目標。
為了達到這一目標,當前不僅需要進一步明確華服的概念,還要為中華服飾文化做好智慧財産權保護。對此,徐玖平呼籲有關部門共同編制指導意見,推動中華服飾文化産業融合創新發展,推動重點地區制定相關扶持政策。
據了解,成都是“中國漢服大會永久舉辦地”,並建立了“中國(成都)漢服産業研究院”。這讓一直生活在成都的徐玖平深感自豪:“成都這座包容的城市,不僅能為華服的研究提供專門的孵化基地,也能為更多企業及企業家投身華服為代表的中華文化的推廣和普及,提供良好的創新氛圍。”
談及華服的發展路徑,他建議:“選址建設中華服飾創意設計製造行銷産業園區,推動當地及周邊特色種植、加工製造、定制文旅等相關産業的全面推進,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華服的推廣隊伍中來。”
徐玖平相信:“一定有人比我們更聰明,讓他們聚合在一起,從中華文化中吸收精華,做出符合中國人身形、氣質、精氣神的民族服裝,不斷豐富華服的內涵,高品質地推動中華文化的傳承發展,也一定能夠創造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
來源:《人民政協報》(2023年06月12日第12版)
記者:韓雪
攝像:許義甫
後期:信鑫
版面編輯:楊雪
新媒體編輯:黃喆
審核:周佳佳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