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葉拉太:“愛國老人”喜饒嘉措何以享譽海內外?

發佈時間:2023-06-13 10:21:01 | 來源:中國新聞社 | 作者:張添福 | 責任編輯:姜一平

中新社西寧6月12日電題:“愛國老人”喜饒嘉措何以享譽海內外?

——專訪青海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教授葉拉太

中新社記者 張添福

佛學大師喜饒嘉措被新中國第一代領導人譽為“愛國老人”,擔任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出訪多國時亦受到禮遇。

這名藏傳佛教僧侶為何被譽為“愛國老人”?他在藏傳佛教領域有何造詣和貢獻,又如何促進中國佛教界與別國佛教界的交流?當今研究、緬懷喜饒嘉措有何現實意義?

中新社“東西問”日前獨家專訪青海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教授葉拉太,對此進行解讀。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喜饒嘉措大師為何獲譽“愛國老人”?

葉拉太:喜饒嘉措大師1884年(一説1883年)出生於今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道幃藏族鄉,是中國佛教界的泰斗,也是藏傳佛教界愛國愛教的典範。

藏傳佛教本身具有愛國愛教傳統,喜饒嘉措始終堅定把安僧興教、弘法利生的宗教信仰和愛國愛民統一起來,以一位藏傳佛教集大成者的姿態,積極融入維護祖國安定統一、促進民族團結友愛和人民安康幸福的事業中,奉獻所有、無私無畏。

因喜饒嘉措的學識和個人威望,1936年左右,喜饒嘉措正式受聘為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五所大學的西藏文化講座講師。之後於1942年,他在家鄉創辦了比較特殊的“青海喇嘛教義國文講習所”,講授藏傳佛教和國文等知識,讓學習者成為為國、為民族有用的人才。後來,這所講習所的舊址上,建起了現代學校。

民國時期,面對紛亂動蕩的時局,喜饒嘉措主動加入抗戰宣講團,通過詩歌、書信和演講,在西藏以及甘肅、青海的蒙藏地區,以僧俗大眾易於接受、喜聞樂見的形式宣講抗日救國的必要性。最為大家所熟知的,是他號召僧人、部落頭人等捐獻飛機,為抗戰救國作出了重要貢獻。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喜饒嘉措再一次挺身而出,擔任青海省政府副主席。作為佛家弟子,喜饒嘉措一貫利樂眾生,通過寫信等方式為藏地諸多頭人、藏傳佛教高僧大德講解黨的民族宗教政策,還親赴青海黃南尖扎昂拉地區,化解當地矛盾衝突。

十世班禪大師評價道,喜饒嘉措大師一生為溝通交流漢藏文化著書立説,功垂漢藏,愛國愛教,為廣大僧眾樹立了良好的榜樣。新中國成立以來,為祖國的統一、為人民的團結和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中新社記者:作為藏傳佛教格西學位獲得者,喜饒嘉措在藏傳佛教領域有何造詣和突出貢獻?

葉拉太:喜饒嘉措在年幼時就已表現出超出常人的記誦能力,7歲時在道幃鄉的古雷寺出家,之後赴甘肅拉卜楞寺求學,在21歲時遠赴西藏哲蚌寺深造。

1916年左右,經過11年的學習,才思敏捷、辯才出眾的喜饒嘉措在拉薩舉行的辯經會上表現突出,獲得拉然巴格西學位(又譯作拉仁巴格西或拉讓巴格西,相當於現代教育體系的博士學位)。此時的喜饒嘉措年僅32歲,在獲得格西學位的僧侶中是“一等裏面第一等的拉然巴”。

此後,喜饒嘉措受到藏傳佛教高層的青睞,主持一些大型文化工程,如主持編訂出版藏文《布敦全集》和《甘珠爾》校勘工作,前後歷時十餘年之久。藏地印經院比較多,歷史上《大藏經》的校勘本也不少,從而出現不同版本的《甘珠爾》,喜饒嘉措的校勘突出不同的準則和特色,利於藏傳佛教經典的傳播,學界對其認可度很高。

1956年,中國佛學院定址北京法源寺,喜饒嘉措是創辦者之一,也是首任院長。在不斷的辦學、講學等文化實踐中,喜饒嘉措一直具有改革佛學教育的願望,主動改革寺院教育,致力於培養佛教界新型人才。

中國佛教協會會長、中國佛教學院院長喜饒嘉措大師在開學典禮上講話。張平攝

喜饒嘉措既為大師,又為導師,培養了一代藏族學者和漢族藏學界人才。藏傳佛教講究“講、辯、著”,其中以“著”最為重要,喜饒嘉措一生著作十余種,現已出版的三卷本《喜饒嘉措文集》,僅是其中一小部分,大部分已毀失。喜饒嘉措以格律式寫作的《宗喀巴大師禮讚十七頌》(又稱《宗喀巴大師傳略十七頌》),是學習藏文時必背經典之一。這些經典之作,是其關於文學、歷史和佛教哲學觀點的深度闡述。喜饒嘉措一些批駁性文章如《駁論問答-末劫之火》,也引起了藏學史上的一次大辯論,從而直接推動了藏學的繁榮和發展。

中新社記者:擔任中國佛教協會會長期間,喜饒嘉措如何促進中國佛教界與他國佛教界的交流?

葉拉太:新中國成立後,百廢待興。喜饒嘉措與佛教界著名人士發起成立中國佛教協會,並擔任第二任會長,足見其在政界、佛教界的影響力。

喜饒嘉措多次主持外事活動、接待外賓,1955年,應緬甸總理吳努的邀請,已過古稀之年的喜饒嘉措任團長,與趙樸初等率領中國佛教代表團對緬甸進行友好訪問,開創了新中國歷史上佛教團體與外國佛教團體開展大型交流的先河。

此後,喜饒嘉措率領中國佛教代表團赴尼泊爾參加第四屆世界佛教徒聯誼大會;赴印度參加釋迦牟尼圓寂2500週年紀念大會;率團赴斯里蘭卡與當地佛教界交流。他還曾到柬埔寨、瑞典、蘇聯參加宗教交流活動。

喜饒嘉措在很多國家都有一定威望。佛教傳自印度,宋代之後,漢傳佛教與印度佛教之間大規模的宗教聯繫一度中斷,15世紀後,藏傳佛教與印度佛教的聯繫也已式微。面對複雜的國際局勢,喜饒嘉措參加這些大型佛學活動時,不僅播撒菩提道行的種子,也為中國與其他國家佛教界之間的友好往來鋪路搭橋,還介紹中國的民族平等和宗教自由政策,加深了彼此的交流交融。

中新社記者:在大師誕辰近140年的今天,研究、緬懷喜饒嘉措有何現實意義?

葉拉太:今天急速變化發展的是時代,我們有必要重新梳理喜饒嘉措的生平,讓更多的人了解這位文化歷史名人。

正所謂漢藏佛教融洽一爐,漢藏民情和洽一堂。喜饒嘉措在國家命運轉折時期,以通俗化的語言“翻譯”了當時重要時政思想、重要文件及政治術語,極大增進了各族群眾對國家的認同。這一時期,漢藏佛教交流有著深刻的政治與國家安全背景,他的作為在維護國家領土完整、反對分裂、促進民族團結等方面産生了深遠的歷史影響,為今天的民族、宗教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歷史經驗。(完)

受訪者簡介:

葉拉太,藏族,青海尖扎人,青海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教授,歷史學博士後出站人員,研究方向為藏學、中國少數民族史。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