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沈水浩蕩文韻新!解碼古城瀋陽的文化自信樣本

發佈時間:2023-06-14 09:12:28 | 來源:新華社 | 作者:曹智、徐揚、于也童 | 責任編輯:姜一平

新華社瀋陽6月13日電題:沈水浩蕩文韻新——解碼古城瀋陽的文化自信樣本

新華社記者曹智、徐揚、于也童

沈水之陽,文脈悠長。

廣袤黑土地,滔滔遼河水,哺育了瀋陽這座雄渾硬朗的英雄城市,孕育了獨具魅力的文化品格。

翻開瀋陽的城市歷史,三條文化脈絡清晰展現——

7200多年前的史前文化,2300多年建城史,“一朝發祥地,兩代帝王都”……歷史底蘊如此深厚;

中共滿洲省委舊址、抗美援朝烈士陵園、新中國審判日本戰犯特別軍事法庭舊址……鮮紅底色分外閃耀;

燦若群星的勞動模範,揚眉吐氣的大國重器,新中國工業史上多個“第一”……工業文明何其榮光。

這一切,沉澱在瀋陽城市血脈中,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基因和城市品格,滋養了一代又一代瀋陽人。

2023年6月5日拍攝的瀋陽城市夜色。新華社記者 楊青 攝

文脈悠長:孕育城市氣質

瀋陽城北,新樂遺址博物館。

初夏的週末,孩子們來到這座7200多年前的人類遺址,在“考古”中“尋根”。

這座發掘于50年前的人類遺址,將瀋陽有人類活動的歷史推進到7200多年前。

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

從有人類活動史到建城,從沈州、盛京、奉天到瀋陽……滄桑變遷,深深鐫刻在城市的文化記憶中。

瀋陽故宮、清昭陵、清福陵——三處世界文化遺産,見證著瀋陽的厚重歷史。

始建於1625年的瀋陽故宮,是中國保存完好的兩座古代宮殿建築群之一,其文溯閣曾收藏一套完整的《四庫全書》。一直以來,這裡吸引著絡繹不絕的中外遊客。登臨鳳凰樓,舉目遠眺,瀋陽半城盡收眼底,“於今試上高樓望,遼水依然襟帶間”——乾隆當年的登樓感受,真實重現。

“瀋陽故宮的價值早已不限于宮闕亭臺,它更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見證,延續著歷史文脈,承載著城市記憶,彰顯著城市文化實力。”瀋陽市文化遺産保護研究會會長初國卿説。

在千載文脈的涵養下,瀋陽孕育出厚重、自信、大氣、創新的城市氣質。

這些年,瀋陽著力提煉樓體歷史文化元素,保護性修繕歷史風貌建築,催生豐富業態:有著近400年曆史的瀋陽中街改造升級後,古色古香的商家門額牌匾與巨型3D立體大螢幕交相輝映,網紅小吃與老字號風味同場競逐、各美其美,城市活力撲面而來;有著同樣悠久年頭的瀋陽老北市,拋圈雜耍、拉洋片、吹糖人、賣大碗茶等民俗場景被真實還原,歷史遺存綻放新彩……

文化自信源於“古”,成于“今”。

瀋陽歌舞團將遼博鎮館之寶《簪花仕女圖》搬上舞臺,讓畫中仕女躍出千年畫卷;星羅棋佈的城市書房,以獨特品位吸引越來越多年輕人流連其中;瀋陽故宮外,清文化元素主題咖啡館裏,鳳凰樓造型的冰淇淋雪糕備受青睞,千余種具有瀋陽故宮文化元素的文創産品的研發、推廣,有效傳播了歷史和文化……

英雄熱血:凝成城市品格

蒼松翠柏間,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肅穆莊嚴。

這裡長眠著邱少雲、黃繼光等家喻戶曉的志願軍烈士。英雄的骨血與大地融為一體,凝結成這座城市鮮明的城市品格。

烈士陵園裏,四季鮮花不斷。“緬懷英烈,是這座城市70多年不變的傳統。”瀋陽市抗美援朝烈士陵園管理中心主任吳濤説。

天地英雄氣,江河萬古流。

2014年起,在韓志願軍烈士遺骸陸續迎回祖國,安葬于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每一次烈士“回家”,都牽動著瀋陽市民的心。從機場到陵園,數以萬計的瀋陽市民自發肅立大街兩旁,迎候烈士英靈,表達哀思與崇敬。

瀋陽,曾是抗美援朝的後方、支援戰場的前線。

當年,近4萬輛滿載人員和物資的車皮在這裡編組、轉机開赴戰場;7400多名當地熱血青年踴躍參軍,跨江而去;無數工程技術人員冒著敵機的轟炸修復橋梁、保障運輸線……“瀋陽舉全市之力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瀋陽市檔案館原館長荊紹福説。

2020年9月28日,第七批在韓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安葬儀式在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舉行。新華社記者 楊青 攝

疾風知勁草,烈火見真金。

瀋陽市和平區皇寺路福安巷3號,是中共滿洲省委舊址。

“在中國共産黨波瀾壯闊的百年征程中,無數革命先輩在瀋陽留下不朽印記,紅色血脈根植在這座城市。”中共滿洲省委舊址紀念館館長劉秀華説。

在這裡,中國共産黨點燃瀋陽工人運動之火。

就在九一八事變爆發次日,全國第一份抗日宣言——《中共滿洲省委為日本帝國主義武裝佔領滿洲宣言》發出,吹響了武裝抗日救亡圖存的號角;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瀋陽愛國人士冒死蒐集證據,將日本侵略罪行昭告天下;中國共産黨接連派出大批骨幹奔赴東北,在白山黑土間堅持武裝抗日,長達14年……

從每年舉辦“勿忘九一八”鳴警撞鐘活動,到尋訪新中國審判日本戰犯特別軍事法庭親歷者;從重修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舊址,到修複國難記憶坐標“北大營”……近年來,瀋陽充分挖掘紅色資源,加強紅色資源保護,並通過網際網路、數字化技術講好紅色故事,為英雄精神、紅色基因注入新鮮血液、融入時代特質。

涵養英雄氣,薪火傳精神。

瀋陽是雷鋒工作、學習過的城市,他曾在這裡度過300多天,雷鋒精神深深地鐫刻在瀋陽城市精神中。

今年2月28日,遼寧芭蕾舞團創排的以雷鋒為主題的芭蕾舞蹈組詩《榜樣》在遼寧大劇院上演,演繹了令許多學生難忘的“開學第一課”;以“雷鋒”為名的瀋陽計程車隊連續10年義務為高考生提供應急保障服務;城市裏建起了雷鋒書店、雷鋒公園、雷鋒銀行,群眾性學雷鋒活動紅紅火火……

“在紅色文化和革命精神的弘揚傳承中,瀋陽汲取了巨大的奮進力量。”瀋陽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于振明説。

2023年6月6日,一輛高鐵列車在瀋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旁經過。新華社記者 楊青 攝

勞模精神:鑄造振興氣魄

瀋陽鐵西區,中國工業博物館。

約30米高的鑄造車間,巨大的沖天爐懸在半空,令人震撼。陽光越過館內窗框,灑在縱橫交錯的鋼鐵軌道上……

在原瀋陽鑄造廠舊址建起的中國工業博物館,濃縮了瀋陽百年工業歷程,記錄了這座城市厚重的工業文化。

新中國第一枚金屬國徽、第一台普通車床、第一個鑄造用機械手、第一個自主研發的管模……“在貢獻新中國工業史諸多‘第一’的過程中,瀋陽形成了擔當、奉獻、報國的工業文化特質。”中國工業博物館館長王榮巍説。

1948年11月2日,剛剛解放的瀋陽百廢待興。在黨的領導下,鐵西區工人喊出“讓工廠冒起煙來”的激昂口號,不分晝夜開足馬力工作,以“螞蟻啃骨頭”的精神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將生産的大批工業品源源不斷運往全國、運往前線,支援全國解放和新中國建設。

一部《鐵西區志》,一闋英雄壯歌——

1956年,全國先進生産者代表會議在北京舉行,瀋陽鐵西區46人被授予“全國先進生産者”稱號。

1957年,鐵西區生産的普通車床、鑿岩機、滑翔機、橡膠船、25噸塔吊起重機等一系列裝備産品,均佔全國份額100%。

趙國有、馬恒昌、尉鳳英……一大批勞模聞名全國,獨具特色的工匠精神和勞模文化,讓這座城市熠熠生輝。

這種精神和文化,代代相傳、歷久彌新。

2012年11月25日,在看著親手打造的殲-15戰機在“遼寧艦”上成功著艦後,51歲的沈飛集團公司掌舵人羅陽,突發心臟病,猝然離世,把生命寫在了祖國的海天之間。

從航母艦載機批量列裝到“蛟龍”號深潛,再到150萬噸級乙烯壓縮機組和完全自主智慧財産權重型燃機投産……從解決一個個從無到有,到實現一個個從有到強,新時代的瀋陽,仍在不斷地貢獻“第一”、創造神奇。

斗轉星移,時光流轉。那些曾經為新中國工業作出貢獻的廠區廠房、機器部件,瀋陽人視為城市珍貴的“歷史語言”和“文化表情”,倍加珍惜。

市民在紅梅文創園美術館參觀畫展。新華社記者 楊青 攝

瀋陽紅梅味精廠曾是國內味精生産龍頭企業,遺留的工業廠房被修舊如舊,“復活”為文創園,成為眾多年輕人創業之地。

“那時火車拉來的是原料,拉走的是成品味精。如今,舊火車成了網紅餐廳,舊廠區建起了味覺博物館。”瀋陽紅梅文創園總經理孫明君説。

當年的沈重集團二金工車間,今天是1905文化創意園;當年的瀋陽東貿庫,今天是時代文倉城市書房;當年的瀋陽砂布廠,今天是鐵錨文創園……瀋陽將歷史留下的一批工業遺産轉化為新時代的文化地標,賦予了新的生命。

“拍攝一張建築照片、畫出城市一角美景、唱出一段城市歷史……這些年,我們以‘城市相冊、城市畫冊、城市歌曲’作切入點,為更好傳承城市文脈開闢了嶄新視角。”瀋陽市文聯副主席王靜介紹。

瀋陽市文化旅遊廣電局副局長岳陽説,瀋陽正加速拓展“文化+”維度,增強文化賦能效應,放大文化、旅遊融合滲透功能。以新業態、新創意引領文旅融合,以人文經濟新實踐為振興發展凝聚內在動力。

文化大河永流淌,沃土含英蘊華章。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