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一方硯臺 三代匠心(非遺煥彩新時代)

發佈時間:2023-05-09 10:56:46 |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 作者:付明麗 | 責任編輯:秦金月

走進位於山西省新絳縣王莊村的絳州澄泥硯文化園,精品館中陳列的500多方澄泥硯雕刻精美、造型多樣,令人大飽眼福。前來參觀的遊客連連讚嘆:小小硯臺竟能做得這麼精緻!

澄泥硯是中國四大名硯中唯一的陶硯,用經過澄洗過濾的細泥燒制而成,質地細膩,瑩潤素雅,發墨快,不傷毫。澄泥硯製作起源於西漢時期,唐宋時興盛,以山西絳州澄泥硯為主要代表。

澄泥硯製作工藝于明末清初失傳。為了搶救這一珍貴的文化遺産,新絳縣藺永茂、藺濤父子多方蒐集資料,多年反覆試驗,終於恢復了澄泥硯的生産。古老的傳統工藝在當代重煥光彩。

多年鑽研 恢復技藝

新絳縣古稱絳州,歷史文化底蘊深厚。

1984年,藺永茂從新絳縣文化館調到縣博物館工作,借此機會,他閱讀了大量歷史文物類書籍。《硯林脞錄》記載“絳人善制澄泥硯”,清乾隆帝曾為宋代澄泥硯題銘,讚其“撫如石,呵生津”。

“隨著了解的深入,我對澄泥硯的興趣越來越濃,萌生了恢復澄泥硯製作技藝的想法。我從事美術工作30多年,做設計和雕刻都沒問題。新絳又有豐富的汾河衝擊泥沙……”藺永茂心頭火熱,馬上行動起來。

古籍中關於澄泥硯製作方法的記述比較粗略,要想恢復這一失傳已久的工藝,各個環節都得自己摸索,困難重重。

“尋找泥料就用了兩年。”藺永茂説,由於汾河河床、水量和水質變化,文獻中記載的“縫絹袋于汾水中,逾年而後取”的方法已不適用。藺永茂和兒子藺濤沿著汾河下游兩岸的溝溝壑壑仔細尋找,凡是歷史上汾河流經的區域、地層沙土中含有蚌殼化石的地方都進行採樣試驗,終於找到合適的泥料。

這只是開始。原料怎麼配比?建什麼樣的窯?用什麼燃料?如何控制溫度?一個個難題擺在父子倆面前。

一窯一窯地試,數不清失敗了多少次,火燒眉毛、土窯爆炸的危險也不知道經歷了多少次,終於在1991年燒成兩塊澄泥硯。經過3年技術錘鍊,1994年,藺永茂、藺濤父子燒制的絳州澄泥硯在中國名硯博覽會上獲得金獎。

“專家的肯定和社會的認可,讓我們興奮之餘,更感到任重道遠。”藺永茂説。父子倆繼續鑽研,完善技術,形成了一套從進窯到出窯、升溫降溫、調控氣氛與色彩的成熟燒造工藝,不僅燒成了鱔魚黃、蟹殼青等顏色,還燒出了五色澄泥硯。

2008年,硯臺製作技藝(澄泥硯製作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藺永茂被評為該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潛心創作 培養人才

絳州澄泥硯的製作需經過濾、制坯、雕刻、煅燒等十幾道工序,生産週期長達一年,僅澄清過濾就需四五遍,過濾後的泥要包覆塑膠膜靜置6個月,定型陰幹還需3個月,成品率僅三成。

然而,由於失傳幾百年,製作如此考究的絳州澄泥硯問世後,一開始市場知名度並不高。

“文化事業要慢慢來,急不得。”藺濤潛心創作,自主開發了數十個系列産品。他從當地歷史故事中尋找靈感,創作了嫘祖養蠶硯、舜吟南風硯等古中國系列硯;為慶祝清華大學百年校慶,設計了100方造型各異的荷塘月色硯;挖掘山西各地文化特色,推出“一縣一硯”;弘揚革命文化和時代精神,製作紅色革命聖地主題、廉政主題等紅色系列硯。

藺濤帶著作品參加國內外各種比賽和展會,擴大澄泥硯的影響力。雲海騰蛟硯、和平硯等7件作品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的“世界傑出手工藝品徽章”。

漸漸地,絳州澄泥硯的品牌立了起來、推了出去。為了更好地傳承發展,藺濤用心培養學徒、組建團隊。張迎利就是其中一員。

走進位於新絳縣光村的絳州澄泥硯研製所,只見張迎利正在檯燈下細細雕刻一方硯臺。她16歲拿起雕刻刀,從事硯雕已有23年。

“我在這裡感受到澄泥硯的魅力,也實現了自我價值。”在今年舉辦的第二屆“全國文房四寶用品製作硯雕技能競賽”決賽中,張迎利獲得“全國澄泥硯雕刻技術能手”榮譽稱號。“我要繼續精進雕刻技藝,為傳承澄泥硯文化盡一份力。”

47歲的范友良也是絳州澄泥硯研製所的骨幹。2002年,范友良開始學習製作澄泥硯,從枯燥的泥沙過濾學起,“每天頭一件事,就是把缸裏濾出的水排出去,再灌滿。重復一個月,才能得到合格的泥”。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范友良學到了手藝,也磨煉了心性。

現在,范友良主要負責泥料制取和燒造,還帶了不少徒弟。今年2月,運城市授予不同行業的10名精英“河東工匠”榮譽稱號,范友良獲此殊榮。“對我來説,製作澄泥硯不只是一門手藝,更是一種責任。”他感慨道。

“非遺傳承關鍵要靠人才。”為了提升團隊成員的專業技能、拓寬藝術視野,藺濤定期選派業務骨幹赴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景德鎮陶瓷藝術學院等院校深造。

目前,絳州澄泥硯研製所40多人的團隊中有1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2名省級非遺傳承人、1名中國工藝美術大師、3名中國文房四寶制硯藝術大師、3名山西省工藝美術大師。

搭建平臺 發展産業

會議室裏,絳州澄泥硯第三代傳承人、藺濤之子藺霄麟和他的團隊正在復盤一週的直播工作和網上銷售情況。

2019年,藺霄麟從南韓留學歸來。那時候,絳州澄泥硯的製作技藝已經很成熟,生産也從作坊式走向企業化。

“我能做些什麼?”在苦練基本功的過程中,藺霄麟找到了答案,“傳統澄泥硯産量少、價格高,多用來收藏。要讓它走進大眾生活,必須創新品類,更符合當代人的審美和需求。”

藺霄麟組建起自己的小團隊,設計開發澄泥硯文創産品,還開設了網店,通過網路直播介紹澄泥硯的歷史文化和製作技藝。

藺霄麟在設計中注入更多時尚元素,開發出“玲瓏”系列硯、“雲水”系列硯、“一硯三用”系列等文創産品,兼具實用性和觀賞性,受到年輕人青睞。他還通過調整窯內溫度和氛圍、硯坯擺放位置等,讓燒制出的澄泥硯顏色更加豐富。

“我們團隊不斷創新,推出有顏值、有賣點的産品,希望讓更多年輕人了解澄泥硯、喜愛澄泥硯。”藺霄麟説。

近年來,藺濤著力打造絳州澄泥硯文化園,以此為平臺實現規模效應,推進文旅融合。“園區的定位是‘新絳文化會客廳’,讓遊客可以一站式了解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新絳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在各級政府的支援下,園區已經初具規模。”藺濤説。

2022年,絳州澄泥硯文化園被評為山西省文化産業示範園區。文化園佔地42畝,除了澄泥硯,還入駐了雲雕、木版年畫、面塑等20多家當地非遺企業。

“今年以來,除了特殊天氣,園區裏基本每天都會迎來研學和參觀團隊,‘五一’小長假期間接待了1萬多人。”藺濤介紹,絳州澄泥硯文化園正在建設酒店等配套設施。未來,這裡將成為集交流、展示、技藝體驗、旅遊觀光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文化園區。

不久前,在北京舉辦的第五十屆全國文房四寶藝術博覽會上,絳州澄泥硯研究所與太原科技大學、太原師範學院等院校合作的文創産品吸引了許多人關注,現場售出200余塊硯臺。

“政府在推動企校合作方面給了我們很大幫助和支援。”藺濤表示,未來將為高校師生研學和社會實踐提供更好的條件,也期待通過跨界合作帶來更多創新活力,將絳州澄泥硯打造成一張閃亮的文化名片。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