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樂哲
安樂哲討論儒家角色倫理學的著作。
安樂哲以銀雀山漢墓出土竹簡本為底本翻譯的《孫子兵法》,這也是最早以漢簡為原本進行翻譯的譯作之一。
安樂哲的著作《經典儒學核心概念》。
安樂哲(Roger T. Ames)于1947年生於加拿大多倫多,是享譽世界的中西比較哲學家、漢學家與中國哲學典籍翻譯家,現任北京大學人文講席教授、美國夏威夷大學哲學榮譽教授、世界儒學文化研究聯合會會長、國際儒學聯合會副主席。他致力於中西比較哲學研究與人才培養,是向西方介紹中國哲學思想的先鋒。他先後翻譯了《孫子兵法》《論語》《道德經》等中國經典,並著書《“生生”的中國哲學》《經典儒學核心概念》《哲讀論語》《孔子與杜威:跨時空的鏡鑒》《通過孔子而思》等,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
結緣中國哲學
受父兄影響,安樂哲從少年時期就開始接觸中國哲學和文化。安樂哲的父親是一位小説家,哥哥是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文學教授,家庭氛圍使他在年輕時就對文學、詩歌産生興趣。1966年春天,19歲的安樂哲拒絕了家附近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獎學金,獨自來到美國加州的雷德蘭斯大學求學,只因為該校常邀請當時著名的文學家和詩人授課,這正是他喜歡的。大一結束後,他偶然看到學校要派學生去香港中文大學做交換生的項目通知,懷著對未知世界的好奇,立馬遞交了申請。
來到香港後,與想像中截然不同的世界激發了安樂哲的興趣。在這裡,他開始為期一年的求學歷程,遇到了自己的中國文化導師——勞思光與唐君毅。這兩位學者對他影響很大,也是他正式接觸、學習中國哲學的開始。“我的中文名是同學給起的,不僅與我的英文名發音接近,還源於《論語》的‘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非常適合我。”安樂哲説。
與很多人不同的是,安樂哲是同步學習中西方哲學的。他覺得很幸運:“如果先學一種哲學再去學另一種哲學,前者會影響後者,有先入為主的負面影響。這種同步學習方式使我能對中西哲學做更客觀的認識和比較。”此後,安樂哲在中國文化研究領域繼續深造,分別前往台灣大學、倫敦大學亞非學院攻讀碩士、博士學位。
“以中釋中”翻譯典籍
安樂哲運用“以中釋中”的特色翻譯方法,先後翻譯了《孫子兵法》《淮南子》《孫臏兵法》《論語》《中庸》《道德經》《孝經》等7部典籍。在他看來,英譯中國典籍的方法是讓中國哲學發出自己的聲音,用中國哲學自身的世界觀讓人們理解中國哲學。中國的考古新發現,如銀雀山、馬王堆、郭店等地出土的古墓文獻是他重譯中國典籍的主要原因。安樂哲説:“讓中國典籍走向更恰當、準確的解讀靠的不是提高翻譯方法,而是讓人們理解中國哲學的本來面目。”為了能讓中國學生向世界準確講述中國哲學,他還在北大開設了課程《中國哲學經典英譯研究》。
安樂哲獨創了“哲學解讀+翻譯”的中國典籍英譯模式與“導語+關鍵詞術語表+譯文+附錄”的譯本行文體例。他的翻譯方法是先寫導論,講清楚自己對該典籍的理解,英譯文只是後面的一個部分,譯本的前面是很長的導論。導論提供了理解中國典籍的闡釋域境(interpretative context)。“我的翻譯方法不是直接去翻譯,而是先去理解原著,並告訴讀者:這是我對本書的理解,如果你不同意我的理解,那麼我的譯文就不會對你有幫助,但我要提前講明白為何如此翻譯,這是很重要的。”安樂哲説。
安樂哲還使用術語表,並在譯文中出現重要哲學術語的地方加括弧,註明術語的音譯和漢字。譯本中有術語表,讀者才能在讀譯文的同時不斷翻閱術語表以理解術語,西方讀者才能將“天”理解成“天”而不是基督教的“Heaven”,將“道”理解成“道”而不是“the way”。他的中國哲學術語譯介的最終目標是鼓勵西方讀者學習中文,從中文層面來理解中國哲學典籍。
助推中國文化走出去
安樂哲翻譯得最困難的一部中國典籍是《淮南子》。為了翻譯好這部“牢籠天地、博極古今”的百科全書式漢代道家巨著,當時他每個暑假都帶著自己的譯文前往香港,請導師劉殿爵提意見。
翻譯中國典籍前,安樂哲通常會先閱讀已有譯本。優秀的中國學者的漢語注解在他看來更重要,因為這能幫助他更好地理解原著、解決翻譯中遇到的困難。“首先要保證對外傳播中國文化的人真正理解中國文化,如果一開始就有誤讀,那麼後面會出現很多問題。”安樂哲説。
安樂哲曾獲得過包括2020年度中國政府友誼獎在內的多個獎項,他為此深感自豪。在安樂哲看來,這些獎項可以鼓勵外國學者翻譯中國著作、傳播中國文化。相對中國學者來説,或許外國人對中國典籍的理解有局限,但他們在向世界介紹中國文化方面有著母語者的天然優勢。通過中外合作積累,將更多的中國典籍翻譯、介紹到海外,可以為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國打下基礎。
在安樂哲眼中,中國文化最重要的特徵是“關係構成的人”這一理念,這也是中國文化對當今世界最重要的貢獻。與西方哲學不同,中國哲學以日常經驗性的體悟,將人定義為“成人”這一持續性過程。個人修養是中國哲學的核心,儒家學説將自我圓成的路徑轉化為人們在適當得體的角色和關係中的演化發展。
“中國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是很聰明的。”安樂哲講道。在他看來,當今世界面臨的諸多問題,只有通過人類的團結協作才能解決,所以我們必須從非贏即輸的個人主義人際關係模式轉變為合作共贏的人際關係模式。而中國文化提供的共贏模式,既能豐富世界文化資源,又有助於審視現有的價值觀,應該更好地理解它。
(作者係杭州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教師)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