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中國古人踢足球:技術、藝術與哲學

發佈時間:2022-11-22 10:22:36 | 來源:中國青年報 | 作者:吳鵬 | 責任編輯:蘇向東


2022卡達世界盃足球賽開賽,各國球隊鏖戰正酣。足球運動在中國古代被稱為蹴鞠或蹋鞠,是古人重要的競技性娛樂活動。2006年,蹴鞠進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而在國寶文物、書畫丹青、煌煌典籍中,我們都能看到古人踢球的瀟灑身影。

文物中的蹴鞠:10萬年前就做石球

距今10萬年前,華夏先民已經開始製作石球。1976-1977年,考古工作者曾在山西大同陽高縣許家窯遺址發現1000多個舊石器時代中期的石球。這些打磨粗糙的石球,其首要使用方向無疑是狩獵。在長期的狩獵實踐中,先民們終於在有意無意間踢出了第一腳石球,雖然伴隨這第一腳的極有可能是一聲慘叫。但正是這腳踢出來的痛,讓粗糙的大石球逐步轉變為精巧的小石球。

隨著狩獵技術的進步、尤其是弓箭的出現,石球逐漸脫離其狩獵功能,轉變成娛樂器物。距今六七千年的西安半坡遺址,以及其他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中,出土了大量打磨精緻的小石球和陶球。專家分析,這些小石球已經完全變成先民的娛樂工具。距今3400年左右的雲南滄源岩畫上,保存有先民們開展球類遊戲的圖畫,畫面上有多人或單人在操弄球類物體。

關於蹴鞠的正式起源,史學界有黃帝時期、殷商時期和戰國時期等幾種説法。不管依據哪種觀點,到了秦漢時期,最終出現用皮革製作的實心球是確定無疑的,當時蹴鞠已經成了全民性的娛樂活動,河南南陽出土有大量漢代蹴鞠畫像石。

收藏于南陽漢畫館的《鼓舞》畫像石上,左側男子用膝蓋頂鞠球,姿態優美;右側男子用左腳踢鞠球,矯健利索。《舞樂百戲》畫像石則是女子蹴鞠,有一頭盤高髻的女子長袖輕舒,雙腳各踏一個鞠球,球技頗高。江蘇省南京市高淳區出土的漢代畫像磚中,還有一男一女相向蹴鞠的場景。

唐朝蹴鞠由實心球變成充氣的空心球,推動蹴鞠製造技術和競技規則實現突破性進展。宋代進一步改進制球技藝,採用裏縫法縫製鞠球,使球面更加光滑。宋代市井文化繁盛,蹴鞠運動更上層樓。

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的一面宋代“蹴鞠紋青銅鏡”,就映照出當時蹴鞠運動的流行。鏡面上一對青年男女在假山前蹴鞠,只見女子用右腳顛球,隨時準備踢出,而男子則身體微向前傾,做出迎球姿態,隨時準備防御女子的進攻。男女身後各有一名男僕和侍女在觀看比賽,男僕手拿類似鈴鐺的器物,似在充當裁判。山東臨淄足球博物館收藏有淄博市博山區出土的宋代綠釉蹴鞠陶俑,俑人用頭頂鞠球,形象生動之極,頗有現代足球場上的頭球風範。

宋人蹴鞠從娃娃抓起。宋代耀州窯遺址曾出土畫有母子蹴鞠圖的瓷器。河北博物院也收藏有邢臺宋墓出土的兒童蹴鞠磁州窯枕,枕面上童子上身躬傾,胳膊前後擺動,用右腳將鞠球輕輕彈起。兒童的稚氣與嫺熟的球技相映成趣。

明清瓷器流行兒童遊戲紋飾,童子蹴鞠成為瓷面主要取景之一。中國體育博物館收藏有清代五彩蹴鞠圖高足碗,碗麵外壁繪有7個兒童蹴鞠的圖景,正中一童子用力甩動雙臂準備抬腿踢球,另一童子欲接球,還有5個玩伴在旁邊加油助威。法國巴黎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亦收藏有景德鎮窯燒制的清代童子蹴鞠青花瓷盤,盤底部有3個童子蹴鞠遊戲的場景。

書畫上的蹴鞠:宋太祖宋徽宗明宣宗親自“代言”

畫像石和瓷器上的圖畫囿于作畫空間,往往點到即止,書畫上的古人蹴鞠場景則要舒展得多。

宋徽宗趙佶喜愛蹴鞠人所共知,其實這是有原生家庭影響的。早在北宋剛建立時,太祖趙匡胤、太宗趙光義兄弟,就是球場達人,趙匡胤尤其擅長類似于現代花式足球的“白打”,即不求踢進球門,而以踢出花樣為勝。

徽宗時期的御用畫家蘇漢臣為了給趙佶熱愛蹴鞠提供歷史論據和家族淵源,曾繪製一幅《宋太祖蹴鞠圖》,描摹了太祖太宗兄弟和趙普、石守信、楚昭輔、黨進四位文武大臣一起蹴鞠的場景。畫中,趙匡胤正在用腳尖踢球,趙普撩起衣角作勢接球,趙光義等人在後觀看。這幅描摹宮廷君臣活動的特殊畫作,不見君莊臣恭的威嚴,只有君臣同樂的祥和閒適。《宋太祖蹴鞠圖》傳遞出的不僅是當時蹴鞠運動的團隊精神,更是北宋君臣共治天下的治國理念。只可惜隨著王朝興替,蘇漢臣的原畫不知所蹤,只留下元人錢選的臨摹圖,現收藏于上海博物館。

明人王圻及其子王思義編撰的百科式圖錄類書《三才圖會》有蹴鞠插圖,描繪了3個身穿長衣的士大夫,在庭院裏蹴鞠的場景,只見一人抬腳將球踢起,另外兩人在一旁密切注意球的落點,隨時準備接球。

除了百姓與士大夫,明朝的宮廷蹴鞠活動也是別開生面,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明人商喜所作《明宣宗行樂圖》,描繪了當時宮廷裏的各種體育活動,其中就有宣宗坐在宮苑龍椅上觀賞內侍蹴鞠的場景。

宣宗喜愛蹴鞠在大明王朝人盡皆知,曾為之賦詩“密密清陰接貝宮,錦衣花帽蹴東風。最憐婉轉如星度,今古風流氣概同”。宣宗詩中所言蹴鞠場上的“今古風流”,應該有當年宋徽宗因高俅球技絕倫而對其委以高官的往事。宣宗向徽宗致敬,也有一段發掘球星的“佳話”,只是這段“佳話”有些殘忍。

據《萬曆野獲編》,宣德年間,漢王府軍士王敏“善蹴鞠”。宣宗聽聞王敏球技高超,就召其面聖表演。王敏一番虎虎生風的精湛球技展示完畢後,宣宗“大喜”,要將其留在身邊伴駕踢球。正當王敏做著如當年高俅般高官任做、駿馬任騎的白日夢時,卻迎來絕後一刀。宣宗鋻於後宮大內不容男性隨意出入,竟然將王敏“閹為內侍”,讓其當了太監。不知《宣宗行樂圖》裏球場上蹴鞠的7人中,有沒有可憐的王敏。

典籍裏的蹴鞠:終是要“天人合一”

書畫上的蹴鞠形象生動,典籍裏的蹴鞠則蔚為大觀。據《漢書·藝文志》,兩漢時期曾有專門研究蹴鞠的著作《蹴鞠二十五篇》。可惜此書早已失傳,今人只知其名,不知其詳。

據《藝文類聚》,東漢李尤作有《蹴鞠銘》,文章不長,卻大有深意。“圓鞠方墻,倣象陰陽”,指蹴鞠球圓,球場方正,是按照天圓地方的陰陽理論製作修建。“法月衡對,二六相當”,是説賽場上12人分成兩隊對抗,一隊6人,宛如一年上下半年各有6個月對稱;也有解釋認為此句是説球門是倣照彎月形狀建造,球場兩邊各設置6個球門,一共12座球門取一年12個月之意。不論哪種觀點,此句都是暗示蹴鞠運動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在人世間的體現。

“建立長平,有例有常”,指要設立裁判,制定比賽規則;“不以親疏,不有阿私”,要求裁判秉公執法,對任何人都要不偏不倚;“端心平意,莫怨其非”,強調球員在賽場上要遵守規則,服從裁判,以平和良好的心態對待判罰。銘文最後的“鞠政猶然,況乎執機”,更是把蹴鞠理念上升到國家治理層面,認為蹴鞠之法與治國之道相通,能按照比賽規則公平公正開展蹴鞠運動者,也一定能依據法律制度將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

漢人48字《蹴鞠銘》對蹴鞠理念的提煉是大而化之,明人3萬字《蹴鞠譜》則是對蹴鞠技法的全景記錄。此譜記錄了肩、背、拐、搭、控、拽、捺、膝、拍、肷等10種踢法,對動作要領和練習方法也做了詳細介紹,從中可以看出古人很注重球員的控球能力。純文字的《蹴鞠譜》外,明人汪雲程還有圖文結合的《蹴鞠圖譜》,詳細勾勒了各種規制的蹴鞠造型、比賽場地和賽事規則、攻擊陣法、防禦陣型等。

(作者係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博士,著有《水運與國運》《大唐二十一帝》《選賢:<資治通鑒>中的用人得失》等)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