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吃飯時刷視頻“下飯”“電子榨菜”成為年輕人佐餐標配

發佈時間:2022-11-23 10:23:38 | 來源:北京青年報 | 作者:張知依 | 責任編輯:姜一平

“電子榨菜”成為年輕人佐餐標配

吃飯時刷視頻、電視劇或者綜藝“下飯”

到了飯點兒,外賣擺上桌後先支起iPad或手機,之後再吃飯,這已經成為當代年輕人用餐的“新潮流”。近來,大家又為這種“下飯”視頻或音頻播客發明瞭一個新名詞“電子榨菜”。“電子榨菜”超脫于視頻形式及內容本身,是不少年輕人賦予視頻、音頻的一種新屬性。

儘管吃飯同時看手機一直是醫生、家長強烈反對的生活習慣,但顯然“電子榨菜”已成為不少年輕人的佐餐標配。

“電子榨菜”忠實擁躉

吃飯時必刷視頻“下飯”

小鄧是重度手機用戶,也是“電子榨菜”的忠實擁躉。在一個人去食堂吃飯時,他都會選擇戴上耳機,看綜藝或刷b站。不大的手機螢幕卻能帶給他陪伴與安全感,面對食堂的喧嚷,他更偏愛找個角落,刷一段15至20分鐘的視頻“下飯”,“綜藝、體育賽事集錦、遊戲直播,這些娛樂性質更重的內容是我用餐時的調味。”小鄧説。

從《甄嬛傳》《羋月傳》到《脫口秀大會》《奇葩説》,小鄧和女友用吃飯的時間刷劇、追更,“兩個人也因此有了更多的共同話題。”通過共刷一種“電子榨菜”,小鄧從原本的鋼鐵直男變成了“十級嬛學家”。

“智慧手機普及後,人們的生活變得越來越碎片化,你可以看到很多人在吃飯、上廁所、乘地鐵時玩手機刷視頻。”遊戲主播老七認為,吃飯時刷手機這一行為,或許在更早前就融入了我們的生活,只不過“電子榨菜”這個詞在當下被網友們創造了出來。

“電子榨菜”口味多樣

年輕人各有所好

每個人都有自己偏愛的一款“電子榨菜”。室友們聚在一起,各自掏出手機下飯,口味不同卻也互不打擾。《武林外傳》《甄嬛傳》《亮劍》這樣的老劇,屬於經典口味的“電子榨菜”,頗具經典榨菜絲“百吃不厭”的特點,類似的還有美劇《老友記》和韓劇《請回答1988》等,即使臺詞已經能跟讀背誦,可依舊百看不膩。

“吃飯時看《武林外傳》是我的習慣,反反覆復看很多遍了,每次看到最後,就好像完成了一個吃飯的週期,週而复始,就像大結局飄過的彈幕所説,‘(我們)第一集見。’”小路説。

與小路同學的喜好不同,她的室友偏愛無限迴圈《甄嬛傳》一類的宮鬥劇,室友説:“《甄嬛傳》是脆爽型‘電子榨菜’,下咽時會有一種‘復仇’的快感。”

經典以外,另有清香。部分年輕人享受飯點的慢時光,紀錄片則是他們的不二選擇,《航拍中國》《舌尖上的中國》系列視頻頗受歡迎。與之相呼應的是“營養型榨菜”,國內外新聞速遞、産業盤點、人文科普。一頓飯的時間不僅可以果腹,還能獲取不少精神食糧。也有一些年輕人喜歡重口味,本著“不麻不辣不下飯”的原則,對《鬼吹燈》和《法醫秦明》系列等情有獨鍾。

提到“電子榨菜”的特點,除了類型之外,很多受訪人都提到“時長”這個關鍵概念:“電子榨菜一般是‘一頓飯的時長’,這讓人想到動漫裏的泡麵番——不同於標準動漫24分鐘的時長,泡麵番每個單集時長在3至5分鐘,而這個時長恰好與人們沖泡一碗杯麵的時間接近,‘泡麵番’的名字由此而來。”

喜歡日漫的小何説,泡麵番起初是動漫公司為平衡市場、成本和製作風險所做的一種嘗試,後來頗受大眾喜愛,便固定成為時長較短的動漫形式,雖然現在還沒有看到“電子榨菜”形成固定的製作套路,但他認為,這樣也挺好,大家各取所需。

網路博主會給自己的作品

打上“電子榨菜”的標簽

現在,很多音頻、視頻博主會給自己的作品打上“電子榨菜”或“下飯Vlog”的標簽,直播主播也會特別開設飯點直播。

藝澤是一名全職簽約的遊戲主播,最開始的直播,他並未有意覆蓋用餐時間,直到某一天,他的忠實粉絲向他提議:“午飯或者晚飯時不要下播,這是收看的高峰期。”為了粉絲和收益,藝澤決定改變自己的直播時間,每天11點左右,他會吃第一頓飯,然後在11:30準時開始直播,一直到第二天的淩晨1點結束。下播後,他才會吃第二頓飯,然後抓緊時間休息。

在他看來,主播們選擇在飯點直播,自願成為“電子榨菜”,最主要還是粉絲有需求。同為年輕人,藝澤自己在下播後吃飯時也會選擇刷手機、看視頻。每每這時,他就從主播變成了觀眾,從別人的視頻、節目中獲得情緒上的放鬆。

老七的網名是“戰爭雷霆老7”,他既是“電子榨菜”的食客,也是製作人。作為遊戲《戰爭雷霆》的遊戲主播,一個月前,他給自己的直播視頻命名為“電子大排檔開業了”,後來看到“電子榨菜”這個詞,覺得更貼切,便換上了。

“年輕人本質上需要的是一種精神食糧,觀看綜藝可以擁有快樂,聽主播聊天可以獲得陪伴,觀看遊戲直播可以零成本感受遊戲帶來的刺激。”藝澤説。

對話

食用“電子榨菜”

實現對個人空間的重組

80後青年學者王程韡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史與科技考古係特任教授,同時也是一名飲食社會學者。他曾撰寫《正是河豚欲上時——一場飲食社會學的冒險》一書,開設網紅課程《舌尖上的社會學》,通過食物與進食方式之間的故事,從吃飯這件事出發,開啟關於社會學的嚴肅討論。

北青報:您如何看待“電子榨菜”?

王程韡:“電子榨菜”作為一種生活現象,我們可以把它當做年輕人對都市生活的短暫逃離。這種逃離不僅在吃飯,大家在衛生間裏也會玩手機,看短劇、綜藝等各種視頻。換個角度去想,年輕人只是想擁有一個可供逃離的空間。

大家普遍認為聚餐吃飯是一種社交行為,我們吃飯最開心的是和很熟悉的朋友在一起,因為社會聯繫已經建立起來,吃什麼真的無所謂——跟你最愛的人一起喝風你都開心。但是生活中社會性的飯局不是這樣的。很多時候是不認識的和不熟悉的人聚在一起,因為一些緣故,這飯非吃不可,這就涉及到社會學中“我”的概念。

北青報:如何看待通過“電子榨菜”實現對個人空間的重組與掌控?

王程韡:舉個例子,一個時長很長的綜藝《脫口秀大會》,兩個小時時間太長了怎麼辦?網上有人幫你做成40分鐘純享版,如果還是覺得時間很長可以2倍速,甚至4倍速播放,其實技術給了我們很多種重組社會、重組生活的可能性。在吃飯這個環境裏,你還可以重組時間:不管這個綜藝錄製了幾天幾夜,剪出2小時成片,你4倍速播放完了。這就是個人重組社會——當外界的生活讓你感到無力,你可以通過對技術的運用,重新對生活充滿掌控感。

把老劇作為“電子榨菜”的好處在於,視頻播放的速度你能掌握——這取決於你給你吃飯預留了多少時間,然後再選擇一個合適的視頻。在這種環境之下,我們不但可以重組世界,還可以通過倍速播放、通過重看經典,把過去最美好的時光找回來。

然後大家再去搞一個豆瓣小組,推薦你喜歡的“電子榨菜”,通過推薦得到共鳴,這個過程裏會産生新的社會連接——大家都有同樣的愛好,我們互相之間可以連起來,也通過線上的社會連接幫我們産生了更多個分身,讓人不會局限在原來不可控的環境裏邊。

北青報:食用“電子榨菜”的年輕人是什麼樣的心態?

王程韡:很多人是在食用“電子榨菜”的過程裏充電。我覺得每一個享用“電子榨菜”的人,是最有正能量的人,因為在完成這一系列的洗禮之後,回到精神煥發的狀態,他可以重新出現在社會面前:可以再去應酬一個飯局。

但無論如何,我們必須給別人留下一點空間,這是屬於他自己的世界,這是我最核心想説的話,“電子榨菜”不簡簡單單是一個孤獨感的問題,也不能簡單理解為技術對我們生活的入侵。我看到的是更多積極的東西,“電子榨菜”這個詞本身,也帶有特別強的自嘲,顯示出一種樂觀。

北青報:您會怎麼為“電子榨菜”命名?

王程韡:大家在給拌飯視頻命名為“電子榨菜”時,也帶著一種自我降格。我更喜歡管它叫做“時間和精神的房子”,這源於《龍珠》裏著名的修煉場所,這個特殊的空間是一個可以迅速提升實力的修煉場所,裏面時間與外界時間有差異,具體位置位於神殿,可能在裏面修煉了很長時間,回到真實世界才過了一天。其實很多電子遊戲也是“時間和精神的房子”,玩家需要在遊戲的虛擬環境裏邊得到一種精神能量,當大家穿梭回到現實世界,把精神能量帶回來。

曾有一位00後向我們講述她和朋友們湊在一起吃飯,都是先玩手機,等菜上齊大家默默吃飯。麻省理工學院(MIT)科技社會學教授雪莉·特克爾(Sherry Turkle)撰寫的《在一起孤獨》,講到資訊技術貌似拉近了彼此的距離,卻讓我們害怕親密交流而更加孤立。

現在很多人一起吃飯,每個人都捧著自己的手機先玩一通,飯局真正開始時再交流——這是為什麼?其實還是為了逃離——因為下一秒就要進入到戰鬥狀態了,每一句話都要説得符合社會規範,這很辛苦。所以,有的時候講技術入侵人的生活,可能有點過慮了。在我的《正是河豚欲上時》裏,也寫到日本一人食的拉麵店老闆會把隔板隔起來,築就一個獨立的空間——其實人們需要的是這種逃離,在社交生活過於豐富的今天,逃離其實是一種我們需要享受的奢侈品。不管是時間還是空間上,“電子榨菜”其實也是最廣義的社會隔離小環境,讓我們可以在自己的小世界裏邊重組社會。

本版文/本報記者 張知依

實習生 田璐瑤

(鄧睿對本文亦有貢獻)

統籌/林艷張彬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