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文史館館員、南開大學終身教授、文化中國講壇發起人之一葉嘉瑩先生發來視頻,祝賀講壇開幕。
天津市政府首席督學、南開大學南開講席教授、北京橫山書院院長陳洪視頻致辭。
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文化中國講壇發起人之一葉小文。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程鬱綴。本版圖片均為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孔斯琪/攝
《禮記·禮運》有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天下為公”的偉大思想,與孔子理想中的“大同”世界一脈相承。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關鍵時期。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期,中國共産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繪就了中國未來發展的宏偉藍圖。新時代新征程,我們應如何從傳統文化中找到新能量,做好精神文明建設?又該如何推動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均衡發展?
11月5日、6日,以“大道之行——新時代的文化自信與守正創新”為主題的第十四屆文化中國講壇分別在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會稽山兜率天園區的稽山書院和杭州市蕭山區橫山湘湖書院相繼舉辦。本屆講壇由中國青年報社、中國教育電視臺和北京橫山書院分別和浙江省林業局、紹興市人民政府,以及杭州市蕭山區人民政府聯合主辦。中央文史館館員、南開大學終身教授、文化中國講壇發起人之一葉嘉瑩先生的視頻祝福為論壇拉開了帷幕。多位文化大家、知名學者登壇開講,共議新時代的文化自信與守正創新。
大道之行,天下為公
“我們今天要行進的‘大道’,正是實現‘天下為公’、復興中華民族的康莊大道。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程鬱綴説。在講座《吳越文化巡禮與賀知章詩歌賞析》中,程鬱綴從與講壇舉辦地密切相關的吳越文化,談到唐代越州著名詩人賀知章,引用名詩典故,深入剖析唐詩中的奇妙意趣與人文精神,“希望以此提升國人文化自信與守正創新的能力,弘揚人文精神,為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邁進貢獻力量。”
中國工程院院士、香港工程科學院院長李焯芬以線上直播的方式作了題為《文化因互鑒而進步》的演講,他表示:“人類文明因互鑒而進步。在強調物質文明的同時,也要搞好精神文明。只有做好新時代的精神文明建設,才能讓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發展,相互促進,比翼雙飛。”他認為,中華文明豐富的人文內涵,可以使人類社會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更加均衡地發展。
天下大道,和而不同
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文化中國講壇發起人之一葉小文認為,“天下大道”的文化底蘊是“和而不同”。他説,“‘和而不同’是要互相包容、求同存異、共生共長。求同存異的‘同’是‘共同’,而不是‘相同’。和而不同,才能萬物並育,大道並行。以‘和而不同’奠定天下大道的文化底蘊,就是中國的文化自信與守正創新。”
在南京大學文科資深教授、該校中國詩學研究中心主任莫礪鋒看來,蘇東坡的人生哲學是中國“和”文化精神的最好體現。在題為《蘇東坡與大運河》的講座中,莫礪鋒説:“蘇東坡的人生哲學,不是從儒道釋中的任何一家尋找最後的歸宿,而是把這三種哲學思想當作出發點,從中汲取有益的營養,並且融會貫通,變成其個人獨特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蘇東坡的人生哲學真正滲透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
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化學家周其鳳以化學元素週期律為例,指出化學中也蘊含著“和而不同”“求同存異”和“尊重個性”的道理。他説,學習化學可以使人懂得“雜質”的重要,從而明白“包容”的意義。正如鐵摻入了“雜質”才能變成鋼,金加入了“雜質”才能做出漂亮的首飾,美酒不可能是“純粹”的酒精,不“純粹”的翡翠才更加漂亮。他尤其強調,“包容不應該是自上而下的相容,而應該是建立在平等和尊重基礎之上”。
讀詩格物,人文化成
“當代中國人在思考繼承傳統文化這個命題時,首先需要思考的是,我們究竟要繼承什麼?”這是莫礪鋒在講壇上提出的思考。在莫礪鋒看來,儒學是中華文化發展的核心,因而他認為,現代人最該繼承的是傳統文化中的觀念和精神,是祖先的思維成果和價值判斷。他在《詩聖杜甫的文化意義》這一講座中指出,“杜甫是用詩歌的形式表達和傳遞儒家思想,讓讀者感受其中包含的文化精神。認真閱讀杜詩的後代讀者,人生境界一定會有一定程度的提升。”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從文學的土壤中可以汲取養分,在科學的光芒下可以感悟世界。周其鳳認為,提高文化素養,文學不是唯一的途徑,格物致知,也可人文化成。他説,“‘格物’是對客觀對象進行研究,‘致知’是通過對客觀對象的研究獲得知識和智慧,從而懂得人生道理,獲得對世界的感悟,這也是學習化學的意義。”
在題為《格物致知,人文化成》的演講中,周其鳳通過分享在化學世界中領悟到的智慧,提出當代知識分子應該具有的人文素養和精神品格——循序漸進、防微杜漸、謙虛、包容、感恩、尊重他人等。他説:“化學事關文化與文明。化學可以成就人文。從事科研工作的人,首先必須要修養品德。”
“玩物尚志”,平衡身心
文化自信和守正創新也貫穿于現代科學的發展。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閻錫蘊在題為《在科研中感悟自信與創新》的演講中,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歷,分享了自信和創新對於科研工作的重要意義。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系及醫學系統生物學研究中心教授程京則通過用人工智慧賦能中醫藥開發,以及用人文藝術改善身心健康的可行性等命題,分享了他對現代醫學發展中的文化自信和守正創新的思考。
在《藝術與醫學、傳統與現代》的講座中,程京提出,“如何把人工智慧技術與古老的中醫相結合,創新中醫藥開發,讓中國幾千年的實踐醫學升級為實驗醫學,與西方完全接軌”。並介紹了中國傳統醫學的“情志調理”之説——當焦慮、抑鬱、憤怒等不良情緒出現時,古人通過品茶、撫琴等藝術方式化解情緒,同時對五臟起到調理之效。
程京表示,現代醫學也在求證用人文藝術進行非藥物治療,以期改善身體狀態,實現健康長壽。他提出“玩物尚志”的觀點,“醫生對病人説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好好休息’,但其實休息不是臥床,學習和創作自己喜歡的人文藝術也是一種休息,可以調理情緒,平衡身心,使機體達到最佳狀態。比如一個喜歡鑒賞瓷器的人,每次把玩瓷器的時候,大腦裏就像有一隻無形的手在特定部位按摩,從而延緩甚至阻止疾病的發生。”
講壇上,主持人白岩松還與閻錫蘊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醫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李蘭娟進行深度對話,就“疫情時期的心理疏導與人文關懷”展開探討。
中國的現代化進程與文化傳統息息相關,如何從傳統文化中開發出新能量,將是一個時代的命題。正如天津市政府首席督學,南開大學“南開講堂”教授、北京橫山書院院長陳洪在講壇開幕式致辭中所説:“《周易》裏有著中華民族特有的智慧,至今仍然具有價值和生命力。從中開發出新能量,以辯證的眼光看待世界,可以使我們堅定信心,甚至洞察先機。”
(記者 夏瑾)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