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廣東“文物醫生”李濤:妙手匠心讓文物起死回生

發佈時間:2022-11-22 09:22:27 | 來源:中國新聞網 | 作者:程景偉 | 責任編輯:姜一平

中新網廣州11月21日電題:廣東“文物醫生”李濤:妙手匠心讓文物起死回生

中新網記者 程景偉

在紀錄片《南粵工匠》中,一件殘破不全的清朝光緒年間書法名家作品,擺在了2021年“南粵工匠”稱號獲得者、廣東省博物館文物保護科技中心有機文物修復組組長李濤的“手術臺”上。由於在嶺南鄉間民宅塵封百餘年,該作品上的字跡如同斷了線的珍珠散落開來。這件讓很多人一看無法挽救的書法作品,在李濤手中卻有了起死回生的可能。

“判斷文物材質、區分病害類型、計算病害程度、繪製病害圖等,通過設計一套完整的‘治療’方案,確保每一步都‘藥到病除’。”確立了方案後,李濤開始了修復“手術”,棕刷、排筆、糨糊等工具輪番上陣,染、刷、推、壓、刮等技法一一上場,使得原來破損的文物煥然生輝,零圭斷璧重回連城之價。

紀錄片《南粵工匠》11月18日在珠江頻道首播,首集講述了文物修復師李濤的匠心故事。日前,李濤在廣州接受了記者採訪。

在李濤看來,除了本身技術要過硬,跨學科合作也是南粵工匠突破自我的體現。他説:“文物修復與保護本身就是跨學科的綜合性工作,廣東省博物館文物保護科技中心既有生物學博士,也有化學、材料和儀器分析等領域的專家。很多修復方案制定前,需要對文物的保存情況進行鑒定,用專業設備檢測文物主要構成成分,內部結構的損傷程度等,才能進一步‘對症下藥’。”

李濤經常打交道的書畫文物,主要是以紙張、畫絹為材料的書寫、印刷和繪畫作品,其本體為動植物纖維類有機物質,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溫度、濕度、光照、空氣污染物以及氧氣、酸和鹼等都會直接或間接影響書畫文物的壽命,導致出現發黃、褪色、機械強度下降,甚至出現粉化等現象;此外,這類書畫文物還是昆蟲、黴菌最愛光顧的“營養基”。

因此,每一件文物藝術品進入廣東省博物館庫房前,都要進行消毒殺菌。“不然,庫房內其他原本‘健康’的書畫文物會一起遭殃。”近年來,李濤接到的“病號”種類越來越廣泛,除了狹義的古代書畫外,還有地契、中外古籍、隋唐寫經、聖旨誥命等。其所修復的藏品質地,也可以細分為絹本、宣紙和機械紙等許多類型。

作為古今的“擺渡人”,文物修復師要常懷敬畏之心,李濤常告誡自己:“你做過的東西,能不能經得起後人推敲,能不能經得起時間的檢驗。”

“我們經手的文物都有附帶一個修復檔案,詳細記錄了修復時間、技法、原材料等資訊。”李濤希望,在有生之年,其修復過的文物依然保存完整,“那將是對我職業生涯的最大肯定”。(完)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