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開封州橋海馬,原來你是這樣的神獸

發佈時間:2022-11-22 10:25:11 | 來源:中國青年報 | 作者:張偉麗 | 責任編輯:蘇向東

  開封州橋海馬石壁。

不久前,河南開封州橋遺址考古公佈重大發現,州橋東岸石壁重見天日。石壁由上下16層石塊錯縫壘砌而成,南壁存約23.2米,北壁存約21.2米,通高約3.3米,總長約30米。石壁雕鐫海馬飛鶴巨幅長卷,今南北壁各存海馬3匹,每匹海馬前後各一隻飛鶴,祥雲點綴其間。

海馬是水界精靈,能踏浪飛奔,堪稱水界飛毛腿,是中華文化的傳統瑞獸,常用來祈佑樓宇、河渠、橋梁平安。這些海馬欣賞過州橋明月,經歷過宋金兵火,如今我們拂去歷史的塵埃,端詳這來自900多年前的神獸,有許多問題縈繞心頭。

海馬石壁是怎麼來的

海馬石壁與州橋的修造並不同時。州橋始建於唐建中年間(780-783),宋朝曾改名天漢橋。它北通禦街,橋上是車駕禦路,還是使節入朝的必經之路;橋下是漕運咽喉,江淮湖浙的糧米、東南的百物眾寶、西山的薪炭,都仰賴這條漕運送往京師。汴河帆影點點,舟船如織,州橋雄踞汴河之上,面子裏子都得做足。

海馬石壁的確切建造年代正史無載,據史料推斷應在宋哲宗紹聖(1094-1097)初。督造官是清汴司賈種民,朋友章惇、宋用臣與此事也有關係。北宋都水監下設汴河堤岸司,元豐年間(1078-1085)引洛入汴,堤岸司改稱清汴司,宦官宋用臣任提舉官。元祐八年(1093),章惇拜相,宋用臣掌管京師營造,賈種民掌管汴河堤岸。

宋人張知甫《可書》多記北宋舊事,備述州橋石壁的修造細節。章惇拜相之初,採納賈種民的提議作州橋石岸。本來石岸已成,另用熔化的鐵水澆注石縫,但求百年永固,裏子的功夫是做足了。可惜從面子上看,光禿禿的石壁有些單調,顯得上闊下狹,像一個碩大的廣口甕,宋用臣見了大笑而去。賈種民登門求教,宋用臣建議雕鐫海馬水獸等祥瑞圖,這才有了今天我們看到的海馬石壁。

宋人陳次升《讜論集》有一道彈劾賈種民督造天漢橋用人太多、耗費過巨的奏折,葉夢得《避暑錄話》也載有賈種民紹聖初的修橋趣事,説他天天穿著官服、拿著棍子親自到工地監工。這些記載,也為後人研究提供了更多資訊。

海馬是何方神獸

水産海馬始見於唐代藥典《本草拾遺》,體長數寸;明清時期黃山有山民負客遊山,足健如馬、橫行雲海,也稱海馬;江浙地區還曾稱輕利之舟為海馬——它們當然都不是瑞獸海馬。

瑞獸海馬是水界精靈,有人説它是舶來品,其實很可能是根植于漢文化的本土吉祥物、華夏神獸。《禮記》有“龍馬負圖”傳説,很早馬與龍、水就有緊密聯繫,以水澤出馬為祥瑞。而且古人提到海馬和水馬、澤馬、天馬、神馬、龍馬等名稱,也常常傻傻地分不清,不作區別。咱們來扒一扒它們的淵源,理一理海馬的成長小史。

水馬。《山海經》記載:“(滑水)中多水馬,其狀如馬,文臂牛尾。”傳説滑水産水馬,前腿有紋、長著牛尾。後來,能和水扯上關係的馬都可以稱水馬、澤馬,跟文臂牛尾的水馬便不是一回事了。東晉王嘉《拾遺記》説“變乘桴以造舟楫……泛河沉璧,有澤馬群鳴”,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詩序》説“天瑞降,地符升,澤馬來”,馬只在地上跑,能踏浪飛奔的澤馬,是了不得的祥瑞。

天馬,代表是渥洼馬。《漢書》有關渥洼馬的記載很玄乎,説“(元鼎四年)秋,馬生渥洼水中”。實際上是,有個叫“暴利長”的刑徒被流放到敦煌,發現此地有一群野馬,很是不凡。為貢獻祥瑞,他誇説野馬出自渥洼水,取意于《山海經》和龍馬負圖傳説。武帝很高興,特意作《天馬歌》。晉代郭璞《山海經圖讚》説“馬實龍精,爰出水類。渥洼之駿,是勒是蹄”,乾脆把半真半假的渥洼天馬和《山海經》中的水馬合二為一。

龍馬。《周禮》稱“馬八尺以上為龍”,不管是龍馬、龍駒,還是天馬、龍媒,原本指的是渥洼之類的千里馬,如杜工部的“渥洼騏驥兒,尤異是龍脊”、李太白的“天馬來出月支窟,背為虎紋龍翼骨”、蘇東坡的“時西域貢馬,首高八尺,龍顱而鳳膺,虎脊而豹章”等,雖以龍作比,本皆凡間走馬。

龍為天開工,馬乃地下龍,古人認為龍馬承載天意,又稱神馬、玉馬,慢慢神化,便不再是凡間走馬了。《宋書·符瑞志》描述:“龍馬者,仁馬也。河水之精,高八尺五寸,長頸有翼,旁有垂毛,鳴聲九音。”《符瑞志》還記載了澤馬、騰黃等有史以來的各類神馬,通天入海、暢達四方,甚至能言、不死,騎乘者可長壽。

海馬。很長一段時間裏,《山海經》的水馬、《周禮》的龍馬、《漢書》的渥洼馬等,都能稱作海馬,宋前後凡間渥洼駿馬、蹈水不沒的海馬和生有垂鬣、鱗甲、雙翅的龍馬,漸漸有所區別,基本確定凡間千里馬、水精海馬、龍翼天馬三分天下的格局。

在宋人的觀念裏,“水馬生水中,善行如馬,亦謂之海馬”,最大的特點就是能踏浪飛奔。海馬拋棄了不太和諧的牛尾,保留了“馬八尺為龍”的高大形體,最終變身為象徵帝王仁德的瑞獸。

海馬還不怕火。南宋江少虞《皇朝事實類苑》有“讚寧識海馬骨”的故事,説海馬“上脛可長五尺,膝以下長三尺,腦骨若段柱”,其巨如此;海馬骨“積薪焚三日不動”,其不懼烈火如此;凡馬被海馬骨嚇得“裂鞍斷轡、棰之流血,掣韁卻立”,其神威如此!

瑞獸很多,宋用臣為什麼單單建議州橋石壁選用海馬呢?一者州橋地處都城中軸線,古稱子午線,與午馬的地支位次相合;二者因海馬乃水精,不懼水火、健足善走,雕鐫于州橋之側,乃祈佑漕運順遂暢達的意思。

海馬長啥樣

州橋石壁受水嚙日曬,又埋藏日久,細節多漫漶不清,幸有圖籍可查,可為復原之助。《大唐開元佔經·馬佔》引《瑞應圖》描摹龍馬:“龍馬者,高八尺,長頭身,有鱗甲,骼上有翼,旁有垂毛,鳴聲九音,蹈水不沒。”比較前文《符瑞志》可知,龍馬高八尺,善蹈水,有雙翼、鱗甲、垂毛。

海馬長啥樣呢?海馬形體高大,沒有雙翼和鱗甲。李誡《營造法式》列舉 瓦上常用的9種走獸,其四、五分別是天馬和海馬,從宋代開始它們已和行龍、飛鳳、行獅、飛魚、牙魚、狻猊、獬豸一道,守護凡間樓閣殿宇。天馬、海馬還常用在雕作、彩畫作。《營造法式》存有圖樣,天馬與海馬很像,惟天馬色白、生雙翅,海馬色暗、無翅。以一雄一雌成對為常式,其一昂首奮蹄,其一回首顧盼,二馬相映成趣。

州橋海馬踏浪奔騰,頭頂獨角清晰可見,馬首顧盼之姿、馬尾飛揚之態,與《營造法式》中的海馬高度一致。據現場測量,州橋海馬通高2.3米,與史料所載馬高“八尺”相合,是按1:1的比例雕鐫。

海馬紋應用廣泛。宋人徐兢在宣和五年(1123)出使高麗,見其儀仗海馬旗,“中繪一海馬,前膊有鬣,狀如火熾”。此旗與大宋儀仗海馬旗淵源深厚。元明以降,海馬紋是瓷器的常用紋樣,如明成化鬥彩海馬紋天字罐、明成化鬥彩海馬紋敞口盤、鬥彩海馬獸紋雙耳扁壺、嘉靖海馬素三彩碗等,繼承《營造法式》海馬形象,變化在於頭頂獨角消失、後腿偶另有火焰紋。

《營造法式》所繪海馬的頭、身、鬃、尾、蹄等,都跟凡馬一樣,只是頭生獨角、前腿處有飄揚的鮮紅火焰紋,後世的海馬圖樣與它一致度很高。而州橋海馬與它大體一致,但有三處不同:沒有神獸標誌性的火焰紋,而且肢節長垂毛、腳呈偶蹄形。

“旁有垂毛”屬龍馬特徵,偶蹄更令人費解。難道是因為當時龍馬、海馬尚未完全分化定型,抑或因石壁遭水嚙日曬致火焰紋磨損?州橋海馬帶給我們太多驚喜,也留下太多謎團。

(作者係河南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