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傳統民樂與流行樂曲跨界融合 國風音樂走向大眾

發佈時間:2022-04-15 09:42:40 | 來源:人民日報 | 作者:趙志安 | 責任編輯:蘇向東

核心閱讀

國風音樂作品在音樂表現形式上包容多樣,音樂風格以流行與古典曲風的多元融合為主,在詞曲格律、旋律線條、編曲配器等音樂形態和表現意蘊上,呈現出濃郁的中國傳統文化氣息。

不斷涌現的國風音樂作品,體現出創作者強烈的文化自覺意識;不斷提升的國風音樂傳播力,則表現出當代社會開放包容的文化心態、堅定的文化自信,以及優秀傳統文化的蓬勃生機。

近年來,國風國潮廣泛影響當代人的衣食住行用,成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其中,國風音樂聚集了人數眾多的愛好者,也吸引了研究者的關注。據2022年某音樂研究機構《國風音樂內容生態報告》顯示,2020年至2021年,播放量過億的爆款國風音樂有51首;國風歌曲播放量是2019年至2020年的兩倍多;播放量破百萬、千萬的作品數量呈上升趨勢。在國風音樂中,民樂與戲腔歌曲佔比最大。比如,據某視頻網站調查統計,嗩吶成為該網站年輕人最喜愛的樂器,相關視頻播放量達2.2億次;和戲曲相關的視頻播放量增幅達275%。

國風音樂泛指帶有傳統文化元素的音樂。近年來,中國音樂市場上不斷出現中國傳統文化、傳統民樂融入現代流行音樂創作的現象。國風音樂作品在音樂表現形式上包容多樣,音樂風格以流行與古典曲風的多元融合為主,在詞曲格律、旋律線條、編曲配器等音樂形態和表現意蘊上,呈現出濃郁的中國傳統文化氣息。國風音樂這一潮流體現了流行音樂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它正逐漸從小眾走向大眾,呈現出生機勃勃的發展景象。

深入傳統文化寶庫,汲取創新營養

源遠流長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國風音樂最重要的文化資源,是孕育國風音樂這粒種子的肥沃土壤。聆聽國風音樂,某種程度上有如一條引人探究傳統文化的蹊徑。古典詩詞中的意境與言辭章句中的古代人物,熟悉的傳統曲調與音樂配器,都能在國風音樂中找到蹤影。

國風音樂的歌詞與古典文學關係密切。古典詩詞和傳奇故事往往從人物形象、敘事背景和審美意境上塑造著國風音樂的風貌。如《驚鴻舞》的歌詞化用曹植的名篇《洛神賦》,《鳳凰于飛》靈感則來自《詩經·大雅》,《清平調》的歌詞沿用李白的唐詩,古意盎然。古典文學作品裏的故事往往作為國風音樂的敘事背景,如《悟空》《哪吒》《濟公》《嫦娥願》等廣受歡迎的作品,都脫胎於人們耳熟能詳的古典小説和民間傳説。

歷史長河中多彩絢麗的宮廷音樂、意境深遠的文人音樂、博大精深的民間音樂,以及經過大浪淘沙、千錘百煉而留存至今的經典民歌、曲藝、器樂等,也都賦予新生代國風音樂創作者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靈感和滋養。《新貴妃醉酒》化用京劇音樂,給人以熟悉的陌生感。《湖光水色調》不僅採用民族五聲調式和線性旋律的創作手法,還融入江南小調的旋律語匯,描繪出春風和煦、煙波浩渺的如詩畫卷,使整首作品具有非常濃郁的江南風韻。近一段時間來,一曲抒發家國情懷的《赤伶》在短視頻平臺上成為“爆款”。這部作品融入崑曲唱腔與唸白,為曲中可歌可泣的故事增添動人的韻味。

在編曲配器等創作手法上,廣泛運用民族樂器的多彩音色形態,也是國風音樂創作吸收傳統、彰顯民族文化意蘊的有效路徑。比如,《秋風詞》融合古琴、篳篥、碰鈴、木魚、堂鼓等樂器,營造秋風之境;《君是山》使用二胡、古箏等樂器,如怨如慕、如泣如訴;《天地行》在流行編曲中突出竹笛等民族樂器音色,輕盈靈動,曲中江湖少年的鮮活形象如在眼前。

借鑒現代技法,融合多種音樂風格

學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國風音樂帶著當代人的審美旨趣深入傳統文化寶庫,同時在旋律、編曲、配器等層面,積極借鑒、融入現代音樂作曲技法。比如,在和聲結構、旋律律動與音色組合上,國風音樂往往融合了節奏布魯斯、搖滾、説唱等流行曲風,體現出當代時尚審美趣味,節奏明快,旋律清新。

一些專業的音樂機構也正積極探索國風音樂的表現空間,比如有的將戲曲原聲和電子作曲相融合,把崑曲、評彈、粵劇、京劇製作成為國風電子樂;有的在塤、簫等民族器樂基礎上,加入更多後期製作,所塑造的音樂形象更加富有律動,更符合現代人的審美旨趣。

令人驚喜的是,我們看到在《聲聲慢》《塞北江南》等國風音樂作品中,新一代民謠歌手、傳統搖滾樂隊和蘇州評彈藝術家、京劇表演藝術家等跨界合作。崑曲、秦腔、粵劇、京劇、黃梅戲與搖滾等曲風相碰撞,推動非遺音樂和流行樂曲的跨界融合,也為國風音樂帶來強有力的創作風潮。音樂競演節目《國樂大典》凸顯傳統民樂與流行曲風的碰撞,這種創作手法大大增強傳統音樂的敘事張力與情感表現力。經典音樂作品經過新一輪配器編曲,糅合戲曲、吟誦、詩詞歌賦等多種文化元素,以時尚全新的面貌呈現給當代觀眾。

多産業聯動,運用數字技術融合傳播

國風音樂的創造性和包容性,不僅體現在創作思路和表現手法上,還體現在産業聯動與數字傳播上。如今,國風音樂通過加強和影視動漫等藝術的聯動,積極運用數字科技創新表達方式和傳播手段,注重市場推廣,不斷增強自身傳播力。

近年來,《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大魚海棠》《白蛇:緣起》《哪吒之魔童降世》等影視劇、動漫與國風歌曲、配樂聯動,音畫相融以突出中國風格,孕育出《知否知否》《大魚》《前世今生》《哪吒》等爆款國風歌曲。電影《閃光少女》更是直接以國風音樂為主題,敘寫民樂新生力量的校園故事,凸顯傳統民樂創造性轉化的更多可能。

國風音樂愛好者眾多,幾個主要的數字音樂平臺相繼開設“國風專區”;各視頻應用和網站,也為國風音樂走入大眾視野搭建平臺,相關視頻播放量已達百億量級。在演出運營層面,國風音樂尤其注重線上線下的積極聯動。比如,2020年某音樂網站主辦的國風音樂盛典線下觀眾10萬人,線上則有1600萬人觀看;同年,幾家音樂平臺聯合主辦“2020國風新聲集結令”,向全網徵集國風原創歌曲、國風器樂作品,挖掘國風歌手。可以説,國風音樂的蓬勃發展與科技進步息息相關。通過數字音樂、短視頻、長視頻、直播等多種數字時代獨有的製作與傳播方式,國風音樂在不斷走向更多觀眾的同時,也不斷提升創造力和影響力。

從早期流行樂壇以《青花瓷》為代表的中國風音樂,到今天熱度不減的國風音樂,無不以優秀傳統文化、民族音樂為創新寶藏,同時積極汲取符合現代審美的流行元素。不斷涌現的國風音樂作品,體現出創作者強烈的文化自覺意識;不斷提升的國風音樂傳播力,則表現出當代社會開放包容的文化心態、堅定的文化自信,以及優秀傳統文化的蓬勃生機。

文藝的民族特性體現了一個民族的文化辨識度。國風音樂現象的可喜之處,在於既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發展另辟蹊徑,又從中汲取創新靈感,豐富了當代文藝舞臺。與此同時,也要清醒地看到,國風音樂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作品深層次文化內涵的表達和審美意境的塑造尚有提升的空間。

深扎傳統、面向未來,立足民族、放眼世界,這是國風音樂的發展態勢。期待國風音樂緊扣時代脈搏,創作出更多深入人心、流傳久遠的雋永之作。

(作者為中國傳媒大學教授)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