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故宮藏清代宮廷服飾,怎一個美字了得

發佈時間:2022-04-15 08:45:01 | 來源:科技日報 | 作者:周乾 | 責任編輯:謝榮宇

服飾為古今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內容。故宮為明清皇宮,現珍藏服飾類文物約15萬件,其中大部分為清代皇家用品。這些服飾材質上乘,種類豐富,不僅可滿足帝後朝會、祭祀、出行、節慶、閒居等功能需求,而且具有無與倫比的美學特色。故宮藏清代宮廷服飾之美,以豐富的紋飾、絢麗的色彩、精美的工藝為特色。

清代宮廷服飾有著豐富的紋飾。如故宮藏乾隆帝所穿“明黃色緞繡彩雲蝠壽字金龍紋”龍袍,上面不僅繪有金龍、雲蝠和海水江崖紋飾,還有集天地、自然萬物于一體的“十二章紋”。“十二章紋”至少在4000多年前的堯舜時期就已出現。周朝儒家典籍《尚書》之“益稷”載有帝舜和臣禹的對話,其中有“予(舜)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會,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繡,以五採章施于五色,作服”,即舜希望用“十二章紋”的禮服來表達修身養性、治國安邦的願望。

乾隆龍袍的“十二章紋”,內容豐富,紋飾精美。其中,日為繪有金烏(古代神鳥)的太陽形狀;月為繪有玉兔、桂樹的月亮形狀;星用3個小圓圈表示,且用2條直線相連,組成一個星宿;日、月、星三者寓意皇權照臨四方。山為群山形狀,寓意穩重。龍為兩條遊龍形狀,寓意審時度勢。華蟲為錦雞形狀,由於錦雞有美麗的花紋,因而寓意文采。宗彝為古代一對祭祀器物,且器物內有虎和長尾猿造型,寓意忠孝。藻為水草紋,寓意品行高潔。火為火焰形狀,寓意光明磊落。粉米為米粒形,寓意考慮百姓生計。黼為斧頭形,寓意處事果斷。黻類似于亞字形,又猶如兩個相背的己字,寓意明辨是非。南宋學者蔡沉所撰《書經集傳》之“卷一”,對“十二章紋”的上述寓意有明確記載。

清代宮廷服飾有著絢麗的色彩,且受到了我國傳統“五行五色”觀念的影響。我國先秦古籍《逸周書》卷三之“小開武解第二十八”,把“五行五色”對應關係歸納為:水—黑色、火—赤色、土—黃色、木—蒼(青)色、金—白色。上述5種顏色被稱為“正色”。古人基於五行相生相剋理論,將正色混合,又形成多種“間色”。宋代學者衛湜所撰《禮記集説》卷七十五,歸納了間色的種類:“間色也,綠、紅、紫、碧、騮黃是也”;並解釋了間色的來源,如木為青色,土為黃色,木克土,因而綠色(青黃色)就屬於間色。清代宮廷服飾色彩非常豐富,不僅有正色、間色,還有基於它們調配的粉紅、洋紅、杏黃、鵝黃、月白、寶藍、草綠、湖綠、藕荷、雪青等數十種顏色。

而單件服飾除了主色調外,還巧妙搭配不同顏色。如故宮藏大紅色緙絲八團彩雲蝠壽金龍紋女棉龍袍,為清代皇后吉服,用於重大慶典場合。該龍袍布料以紅色為主,內襯素紡絲綢為明黃色,接袖為黑色,鏨花扣為金色,大襟右衽、馬蹄袖、領袖的水紋均為含金邊的石青色。龍袍的上衣部分有紅色的雙喜字,金色的團龍,綠色的火焰,周邊有五彩雲蝠環繞。龍袍下襬部分的海水江崖紋,其色彩豐富,有明黃色、赭石色、石青色、湖綠色、灰黑色、月白色等,並包含大量的深藍、品藍、月白三色漸變,不同色彩之間銜接有序、相互融合,産生了一種強烈的視覺效果,形成華麗之美。

清代宮廷服飾還包含了諸多精美的工藝,緙絲即為其中的典型。緙絲又名“刻絲”,是一種工藝極為複雜的織造法,且織造工具為專用的平紋木機。緙絲以較細的生蠶絲為經線(豎線),柔軟的彩色熟蠶絲為緯線(橫線)。其工藝基本特點為:在織機上安裝好經線,作為本色絲,將圖案紋樣用墨線繪製在經線上;然後用各色絲線作為緯線,用各種小梭子穿引各色絲線,在繪製的區域內挖織,變一色,換一梭。經線貫穿整個織物的幅面,緯線則僅根據圖案紋樣與經線交織,並被截斷。上述緙絲方法,被稱為“通經斷緯”法。

緙絲織物正反面紋飾互為鏡像,均很精美。織物紋飾與素地結合處,呈現一絲裂痕;不同色線的結合處,有小針孔;上述裂痕和針孔,可産生雕琢鏤刻之美感。清代官員陳元龍所撰《格致鏡原》卷二十七,亦載有“視之如雕鏤之象,故名刻(緙)絲”,來形容緙絲的視覺效果。緙絲的色彩可靈活調整,織物整體高雅尊貴、美輪美奐,技藝巧奪天工。前述大紅色緙絲八團彩雲蝠壽金龍紋女棉龍袍,其精美的海水江崖紋、絢麗的八團紅彩雲金龍紋,均為清代緙絲技藝的運用。

故宮藏清代宮廷服飾之美,映射出我國古代工匠獨特的審美藝術,豐富的精神意蘊,以及精湛的製作技藝,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內容。

(作者係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