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廣博“寶貝”99%藏在深閨 新館建成後每月都有大展

發佈時間:2022-04-14 09:12:01 | 來源:廣州日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姜一平

廣博“寶貝”99%藏在深閨

13.5萬件文物鎮海樓輪展一遍需100年新館選址有了眉目建成後每月都有大展

前不久,由廣州博物館主辦的“德化之美——館藏明清德化白瓷展”在鎮海樓展區開幕,該展覽將持續至5月25日。鮮為人知的是,布展之前,策展團隊頗費了一番心思。廣州博物館一共館藏明清時期德化白瓷300多件,但受限于展出空間,本次展覽只從中精選134件(套)展出。

“現有的博物館展出面積只有800平方米,不足以展示廣州2000多年的歷史文化。”廣州博物館館長吳淩雲告訴記者,“如果按照每年展出1000件的速度,邏輯上我們要建100個‘五層樓’,或者説需要花100年才能把我們的館藏13.5萬件文物完整展示。”讓吳淩雲感到欣慰的是,廣州博物館新館選址問題近期終於有了眉目。對於廣州博物館的未來,他充滿信心。“新館建成後,廣州市民每個月都有大展可以看。”

館藏文物13.5萬件

需要更大的“演奏廳”

廣州博物館是展示廣州歷史發展軌跡,增強城市軟實力、培育民眾歸屬感和認同感的重要載體,承擔著弘揚和傳播廣州歷史文化,延續廣州歷史文脈,講好廣州故事的時代責任和使命。

實際上,廣州博物館的瓷器類藏品可不止德化白瓷。2021年11月,在廣州博物館展出的龍泉青瓷引起轟動,許多文博同行此前不知道廣博收藏這麼多龍泉瓷,甚至專門有人從外地坐飛機過來觀展。“青花瓷我們也有幾百件,還有外銷瓷、外銷畫、青銅器等,這些都是很上檔次、很有特點的東西,不應該讓它們在庫房裏‘睡大覺’,應該在公眾面前露露臉,讓市民聽聽它們的故事。”吳淩雲表示,現有的館舍展出面積只有800平方米,無法讓廣州博物館的13.5萬件藏品全部與市民共用。

作為老博物館人,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前館長,吳淩雲對廣州博物館有著很深的感情。和吳淩雲共事的廣州博物館副館長曾玲玲記得,吳淩雲來到廣州博物館後第一件事就是摸清廣州博物館的館藏家底,並逐步推動這些文物與廣州市民“見面”。

吳淩雲説,廣州博物館曾經站在國內博物館建設浪潮的最前沿,1929年便已成立,是跟故宮博物院同期的國內最早建立的一批博物館之一。他十分敬佩先賢選址的高明,他們選擇了當時已有五百多年曆史的鎮海樓作為主要展示場館,數百年來鎮海樓都是廣州的城市地標,通過這樣的城標和這裡的藏品讓公眾了解廣州的文化歷史,本是最好的結合;只是隨著廣州博物館藏品的增多,以及時代的發展,僅有的800平方米展陳面積遠遠不足以展示廣州2000多年的歷史。“我打個比方,現在光靠這個‘五層樓’,800平方米的面積,只能跳踢踏舞;而我們需要的是一個大的演奏廳,來演奏交響樂。”

吳淩雲感嘆道,如今,廣州博物館絕大部分藏品仍深藏于文物庫房,無法面向社會公眾展出,現有的博物館不足以滿足城市發展的文化需求。“如果我們按照每年展出1000件的速度,邏輯上我們要建100個‘五層樓’,或者説需要花100年才能把我們的文物完整展示一遍。”吳淩雲舉例,像精美的青銅器,現有的展出條件無法完全滿足。

吳淩雲告訴記者,去年,國家文物局等多部門聯合發佈的《關於推進博物館改革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提出,“實施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館創建計劃,重點培育10~15家代表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引領行業發展的世界一流博物館;實施卓越博物館發展計劃,因地制宜支援省級、重要地市級博物館特色化發展”。在他看來,廣州作為國家中心城市、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引擎,重量級博物館建設的規模和品質必須跟上步伐。

吳淩雲介紹,廣州博物館的“寶貝”不少,在整個大灣區城市群都是出了名的。這些年,廣州博物館與國內乃至全世界各地的博物館都有聯絡。“有博物館昨天還來找我們,想跟我們借文物過去展出呢,因為他們都知道我們寶貝多。”

推動新館建設

“廣博應成為嶺南文化高地”

從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館長履新廣州市博物館館長之後,吳淩雲一直積極推動廣州博物館新館建設。

説起廣州博物館新館的建設歷程,吳淩雲娓娓道來。他説,近20年來,廣州博物館新館項目歷經三次選址:2009年選址于白雲新城文化中心區東南面;2012年8月改選址城市新中軸線南部海珠湖北側;2013年4月再次改至城市新中軸線廣州塔以南地塊,並經廣州市發改委批復同意項目立項。

為穩步推進廣州博物館新館建設,廣州博物館成立了廣州博物館新館建設專家顧問組,系統性地論證並形成了新館建築方案、功能需求、陳列展覽、資訊化、專項設備工程、安技防系統、智慧博物館建設等相關的專家意見和研究報告,為廣州博物館新館建設提供了指導意見和參考依據。

近5年來,廣州博物館集中開展文物徵集和館藏研究,已成功推出10余個反映廣州城市歷史文化的原創性展覽,出版10余本具有較高歷史文獻價值的廣州歷史文化研究著作,為新館建設打下較為堅實的基礎。

在吳淩雲看來,廣州博物館這些年太過低調。“廣州博物館的藏品在國內博物館中都是數一數二的,完全有實力大放異彩,也應該成為廣州市民的驕傲。”

吳淩雲坦承,新館未能建成,的確讓他有些心急。之前曾有市民想捐贈齊白石木雕作品,但到廣州博物館現場一看,擔心作品到了這裡沒空間展出。“如果有新館,應該不會有這個問題。”

這些年為了推動新館建設,吳淩雲可謂盡心盡力。在今年廣州市兩會期間,作為市政協委員的他再度提案建議儘快敲定廣州博物館新館的地址。他在提案中説,開展廣州博物館新館建設是大勢所趨,也是廣泛共識和歷史必然,必將有力推動廣州實現“老城市新活力”,促進廣州在講好中國故事、傳承中華文明、促進世界文明交流互鑒方面發揮重要積極的作用。他認為應將廣州博物館新館建設納入“十四五”期間廣州文化建設重大項目,加快推進拆遷、動工、建設進程,以此帶動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建設和文化強市建設。

在吳淩雲看來,廣州博物館作為廣州的城市文化名片,新館建設應立足於廣州的城市定位和國際地位,緊跟世界博物館發展趨勢,深耕廣州作為第一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底蘊,建設成為立足廣州、輻射大灣區、面向世界的一流博物館,為推動廣州實現“老城市新活力”、提升其發揮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引擎功能、建設“一帶一路”重要樞紐城市發揮重要作用。“廣州博物館應該成為真正的嶺南文化高地。”吳淩雲説。

建館90余載

廣博藏品在國內首屈一指

廣州博物館副館長曾玲玲向記者介紹,廣州博物館作為華南地區首座博物館,現為國家一級博物館,現館藏文物達13.5萬件,其中一級文物119件(套),二級文物477件(套),三級文物2082件(套)。藏品類型包括青銅器、陶瓷器、玉器、書畫、木雕、象牙雕、絲織品、碑刻法帖、雕版古籍、礦物和化石標本以及舊照片等門類,是華南地區藏品類別最豐富、體系最完整的綜合類博物館,可系統展現廣州兩千多年曆史及繼承傳統、融匯東西的地域文化。

説起館藏文物,曾玲玲十分自豪。她介紹,在國內的地方博物館中,廣州博物館的藏品豐富程度和反映地區歷史文化特色文物的數量之多都是首屈一指的。“廣州博物館的藏品經過建館90餘年的積累,已建立起完整的藏品體系,主要以考古出土廣州兩漢墓葬文物、海上絲綢之路歷史遺物、明清時期廣州外銷藝術品及近現代革命類文物為主,可系統反映廣州‘四地’文化;此外還有著名金石學家容庚先生捐贈商周青銅器90余件及以《容庚藏帖》為代表的古籍善本、法帖30000余冊,為廣東文博界之首。”

具體來説,廣州博物館的特色藏品有四類:

第一類,考古出土廣州兩漢墓葬文物。館藏秦漢時期出土文物1500余件,種類豐富,全面反映出廣州先民的衣、食、住、行等情況。如秦代銘文銅戈、“蕃禺”漆盒、各式陶屋、陶俑等。

第二類,海上絲綢之路歷史遺物。廣州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重要港口,從秦漢至今海外貿易長盛不衰,是名副其實的“永不關閉”的口岸。秦漢時期的陶托燈胡人俑、陶船、藍色玻璃碗等,唐宋以來廣州與東南亞地區海上交通與文化交流的碑刻、外銷瓷均反映早期中國與外部世界的緊密聯繫。

第三類,明清時期廣州外銷藝術品。近20年廣州博物館系統收集了18、19世紀廣州地區生産和外銷至海外的各類具有廣州工藝特色的藝術品,如廣州織金彩瓷、紋章瓷、通草紙水彩畫、象牙扇、漆盒、銀器等,目前已成為廣州外銷藝術品收藏、研究、展示的重要陣地。其中外銷紋章瓷1100余件(套),是國內博物館中收藏紋章瓷數量最多、紋飾種類最全的博物館,並已策劃專題展覽、出版學術圖錄,在全世界的紋章瓷收藏界具有重要影響力;通草水彩畫600余幅,原創展覽《廣府舊事——19世紀廣州外銷通草畫中的城市生活》于2017年獲得廣東省博物館十大精品陳列獎。

第四類,近代革命類文物。館藏孫中山手書“志在沖天”橫幅、中國同盟會會員證、黃興題詩、朱執信信札、廣州起義紅布帶、廣州解放時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紅旗等重要革命文物,均為廣州作為民主革命策源地、英雄城市的重要見證物。2021年,廣州博物館還獲得廣東省博物館創新獎。

“我們館藏各類文物真實反映了廣州2000多年曆史發展軌跡,很多寶貝在國內都是獨一無二的。”曾玲玲説。

“蕃禺”漆盒、元青花船形水注······

諸多珍寶尚未與民眾見面

廣州博物館藏品門類之多,歷史價值之高令人震撼,但因展陳面積有限,建館90餘年,很多藏品至今“養在深閨人未識”,尚未與民眾見面。

除了是廣州博物館副館長,曾玲玲還是研究館員,是一位資深文博專家。她指著秦代“蕃禺”漆盒照片向記者介紹,這件1953年廣州西村石頭崗秦墓出土的“蕃禺”漆盒是在木胎上面刷多重漆再刻下文字,是很難保存的。嶺南天氣潮濕多雨,歷經兩千多年能完整保存到現在極為難得。

“蕃禺”即番禺,是秦漢時期南海郡的郡治,也是廣州2000多年前的稱謂,據著名考古學家麥英豪先生研究,這是“蕃禺”地名見於考古實物最早的一例。這件漆盒是秦朝推行郡縣制和在廣州設置郡縣的重要歷史物證,見證了廣州2000多年的建城史,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近70年來,該漆盒一直是廣州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圍繞該漆盒,學者們也發表了眾多學術文章。因為漆木器保管極為嚴格,對展覽條件要求也很高,這件寶貝與公眾見面的機會並不多。

曾玲玲還介紹,元青花向來是收藏品中的珍品,元青花之所以珍貴,是因為所用鈷料來自一種極為稀少的蘇麻離青,正宗的元代青花瓷器現在全世界存世也不超過400件。在之前的拍賣市場上,元青花動輒拍賣出數億元的天價。  而在廣州博物館就珍藏著極為珍貴的元青花。據介紹,這件元青花船形水注為景德鎮窯所産,是目前所知全國獨一無二的元代青花船形水注,是廣州博物館中最具代表性的元青花瓷器。“在元代青花瓷器中,船形的器具較為少見,加上又是完整器,沒有破損,所以極為珍貴。”這件元青花水注存于廣州博物館後一直沒有外借展出。一方面是一直沒有遇到合適的主題展出,另一方面,因為元青花非常珍貴,瓷器也容易破損,所以數十年來一直被作為廣州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小心翼翼保管。

即便是被譽為“青瓷巔峰”的龍泉窯青瓷,廣州博物館也館藏頗豐。龍泉窯是中國古代著名的青瓷窯場,被譽為“空前絕後的青瓷高峰”。2009年,龍泉青瓷傳統燒制技藝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成為世界範圍內唯一入選該名錄的“陶瓷類”項目。龍泉窯是古代絲綢之路運輸最重要的物品之一,在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大部分國家和地區都有發現龍泉青瓷;南宋古船“南海I號”出土了大量龍泉青瓷精品,再次證明南宋時期龍泉窯的興盛。而廣州博物館館藏龍泉青瓷超過460件,上迄北宋下至現代。去年11月,由廣州博物館主辦的“龍泉之美——館藏龍泉青瓷展”在鎮海樓專題展出,直到今年2月20日展出才結束,期間反響非常熱烈。

提升文化軟實力

“讓市民以後每個月都有大展看”

而就在近日記者採訪之際,好消息終於傳來:廣州博物館的新址基本敲定了,這也讓吳淩雲的心安定了一些。在他看來,博物館選址體現了我們對歷史的敬畏程度。

對於廣州博物館的未來,吳淩雲充滿信心。他説,廣東省和廣州市向來有重視文化事業的傳統。早在1983年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建設時,當時國內的城市基本是沒有博物館的。“在當時的條件下,廣州依然拿出一大筆錢建成了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現在大家也看到了,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給廣州帶來的文化軟實力提升是不可估量的。”

在吳淩雲看來,廣州博物館承載著廣州的歷史文化記憶,是展示廣州軟實力的重要窗口。他表示,新館建成後,面積至少在8萬平方米以上,這相對於現在只有800平方米展出面積的“五層樓”來説,無疑是一次質的提升。“我對廣州未來的博物館事業充滿信心,廣州的博物館之城建設未來可期,廣州到處都有‘能觸摸到的歷史’,這座城市本身就是一座大的博物館。”言談間,吳淩雲若有所思。

吳淩雲説,廣州博物館新館建成後,不僅會讓廣州市民更加有“眼福”,觀賞更多珍寶,還能促進廣州的文化事業大繁榮。“我們不能關起門來辦博物館,要把博物館辦成老百姓的博物館。新館建成後,可以讓市民每個月都有大展觀看。”他説,從國外經驗看,博物館的建成與當地經濟發展是互相促進的關係。博物館作為文化高地,將提升城市軟實力和綜合競爭力。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