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古城三重結構、重要臺地和水系分佈圖 南越王博物院 供圖
中新網廣州1月26日電 (程景偉 胡田甜)“發現良渚”展覽26日在廣州南越王博物院王墓展區開幕。展覽由南越王博物院、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良渚博物院主辦,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協辦,展出296件(套)精美文物,其中一級文物11件(套)。
良渚文化是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支考古學文化,距今5300年至4300年,以杭州市良渚、瓶窯兩鎮為核心,分佈於以長江下游太湖流域為中心的面積達3.6萬餘平方公里的廣袤區域。因該文化首先發現于良渚,1959年著名考古學家夏鼐將之命名為“良渚文化”。
良渚神徽的微雕工藝 南越王博物院 供圖
“發現良渚”展覽是南越王博物院“發現系列”展覽繼“發現邢窯”“發現越窯”之後的第三展,此次展覽通過“文明之邦”“神王之國”“古今之路”三個單元,引領觀眾進一步了解中華5000多年文明史的聖地——良渚。
此次展覽創新性地使用了“實物+數字”雙展覽結合的形式,單獨設置影像展廳,將良渚古城與水利系統的營建向觀眾娓娓道來;同時,展覽與多媒體深度結合,以豐富的視頻資料搭建虛擬展廳,觀眾用手機掃描二維碼,即可通過視頻一睹5000年前水鄉澤國的風采。
玉冠狀器 南越王博物院 供圖
在良渚社會,玉器用於標識擁有者的身份和地位,維繫社會政權組織的有序運作。以琮、璧、鉞為中心,良渚先民設計出一套區別階層、標識身份、反映等級的玉禮器系統。記者注意到,此次展覽展出的一塊玉琮,是良渚文化的典型玉器,形制為外方內圓的柱形,上下穿通。
該展覽有關負責人指出,良渚先民創造了統一的精神信仰,“神徽”是良渚玉器圖案的母題,也是良渚先民共同尊奉的神祇,它以玉琮為主要載體,以各種形態在玉器上被大量表現。
玉琮 南越王博物院 供圖
良渚玉器上常見的“神徽”圖像,即為“神人獸面紋”。此次展出的一塊玉器上的“神徽”微雕,則反映了良渚玉器的琢制工藝水準,也代表了同時代玉器的最高水準。在該微雕中,良渚工匠在0.1釐米的寬度內刻劃了5道線條,令人嘆為觀止。(完)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