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中國舞劇——在傳承創新中綻放光彩

發佈時間:2022-01-21 16:51:37 | 來源:人民日報 | 作者:黃際影 | 責任編輯:蘇向東

圖為以名畫《千里江山圖》為背景創作的舞劇《只此青綠》劇照。王徐峰攝


圖為講述廣州三元里抗英鬥爭故事的舞劇《醒·獅》劇照。廣州歌舞劇院供圖

核心閱讀

深入中國傳統舞蹈的藝術寶庫,總結規律、活化傳統,這是展現中國舞劇民族文化辨識度的重要途徑,也是中國舞劇創新發展的重要源泉

如何兼顧“跳好舞”和“講好故事”這兩方面,是舞劇創作者面對的挑戰。為此舞劇創作者博採眾長,從主題、敘事、舞臺技術等方面拓展中國舞劇藝術的表達空間

——————

近兩年,舞劇演出市場呈現蓬勃態勢,有的新創作品“一票難求”,經典舞段在社交媒體上刷屏,帶動更多觀眾走進劇場。這從一個側面折射出中國舞劇多年來在創作演出上的紮實積累和有效探索。植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聚焦火熱的現實生活,用肢體語言和劇情感染觀眾,舞劇精品力作不斷涌現,成為中國舞臺藝術一大亮點,其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經驗值得總結。

活化傳統,彰顯中國舞劇的民族特色

創造性運用傳統舞蹈資源始終貫穿于中國舞劇的發展歷程中。中國古典舞講求“形神勁律”“圓流週轉”,這種形體文化蘊藉著深厚的中國傳統哲學和美學思想;中國民族民間舞則以其豐富性與多樣性,為舞蹈形體和編排提供豐厚資源。深入中國傳統舞蹈的藝術寶庫,總結規律、活化傳統,這是展現中國舞劇民族文化辨識度的重要途徑,也是中國舞劇創新發展的重要源泉。

舞劇《醒·獅》通過富有嶺南特色的民間舞蹈“醒獅”,講述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廣州三元里抗英鬥爭的故事。劇中多次運用醒獅固有的左右弓步、金雞獨立等步伐,並且將中國古典舞的“形神勁律”融入其中,把“醒獅”舞臺化、性格化,從而更好地為塑造人物形象服務。創作者還巧妙地將高臺醒獅“採青”的表演,轉化為舞蹈縱向空間的調度,豐富兩名男主角“搶青”對打時的空間關係,強化嶺南醒獅“武舞結合”的風格特點。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中“漁光曲”舞段,將中國古典舞的身韻融于富有上海弄堂生活氣息的動作中;舞劇《敦煌》中“飛天”舞段,則把敦煌舞的典型姿態“三道彎”化于芭蕾的開繃直立。這些舞蹈片段既有中國舞蹈獨特韻味,又將民族審美與時代旨趣融于一體,在網際網路平臺上廣泛傳播,深受年輕觀眾喜愛。

中國舞劇不僅吸收和化用戲曲、雜技等傳統藝術的身體語言,而且跨越藝術類型,從國畫、文物、詩詞等其他傳統文化藝術中汲取靈感。新中國第一部民族舞劇《寶蓮燈》就有意將戲曲身段吸收到舞蹈裏,民族特色鮮明。被譽為“中國民族舞劇新的里程碑”的《絲路花雨》,將敦煌壁畫中人物的婀娜舞姿、纖巧手勢、流盼眼神、典雅風度,在舞臺上演繹得淋漓盡致。《銅雀伎》的人物造型取材漢畫像石,全劇20多個舞段均是古代文物中舞蹈形象復現,將漢代文化風韻灌注于舞蹈動作中,創造性地展現漢舞的獨特魅力。2021年在各地巡演的《只此青綠》,通過展卷、問篆、唱絲、尋石、習筆、淬墨、入畫等諸多舞段,表現“身體的詩意”,將名畫《千里江山圖》的意象萬千生動呈現于舞臺。

博採眾長,拓展舞劇藝術的表達空間

一般認為,舞蹈藝術“長于抒情、拙于敘事”,如何兼顧“跳好舞”和“講好故事”這兩方面,是舞劇創作者面對的挑戰。為此舞劇創作者博採眾長,從主題、敘事、舞臺技術等方面拓展中國舞劇藝術的表達空間。

同一個主題、同一個故事,在不同時代的創作者手中往往刻上不同的時代烙印。通過注入具有時代精神的新內涵,可以讓原有的主題與故事煥發新的光彩。譬如在舞劇《草原英雄小姐妹》的創作中,有同名動畫和電影珠玉在前,如何再出新意?創作者將全劇結構分為上下兩堂課。第一堂課是當代小學生在課堂上認識龍梅和玉榮,草原英雄小姐妹身處的歷史現實和時代氛圍讓孩子們感到新奇;第二堂課則是孩子們受草原英雄小姐妹事跡觸動、鼓舞后,校園內外發生的深刻變化。舞劇讓兩代人的心靈在“課堂”中碰撞,一個老故事被激活,奉獻精神也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得到更豐富的闡釋。

舞劇是形體的藝術,也是敘事的藝術。從20世紀50年代民族舞劇實驗性作品《盜仙草》《碧蓮池畔》《劉海戲蟾》的嘗試,到第一部民族舞劇《寶蓮燈》的誕生,再到産生廣泛而深遠影響的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等,都借用戲曲、神話、電影、民族歌劇等藝術文本進行改編探索,奠定堅實的敘事基礎。80年代,《玉卿嫂》《阿詩瑪》等舞劇突破原有的按時間順序的線性敘事,探索以心理活動為線索的敘事模式。世紀之交,《雷和雨》《夢紅樓》等舞劇打破經典文學《雷雨》《紅樓夢》的情節推進方式,使熟悉的文本“陌生化”,別有一番意趣。這些創作實踐或是借鑒戲劇等舞臺敘事,或是借用電影蒙太奇敘事,或是向小説等文學藝術“取經”,從不同方面豐富了中國舞劇的敘事方式。

既吸收借鑒現代藝術形式,又深植傳統藝術沃土,是舞劇創作的重要經驗。《紅色娘子軍》在芭蕾基本規範和特質基礎上,結合武術、中國舞的動作元素,編排出獨具中國韻味的舞段,呈現出中國芭蕾特有的藝術風格,得到國際舞壇的認可和讚譽。《大紅燈籠高高挂》吸收京劇水袖等元素,使以“足尖藝術”著稱的芭蕾舞上身動作更加豐富細膩,精妙傳達人物細微的心理活動。這一舞劇整體呈現的中國審美、中國風格,在國際演出市場頗受歡迎。中國芭蕾舞劇的民族化創作方向,不僅讓講述中國故事有了更廣闊的表達空間,也為世界舞劇創作提供有益的中國經驗。

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藝術與技術碰撞融合,激蕩出無限靈感與創意,為中國舞劇帶來新的活力。《永不消逝的電波》創造性地將移動條屏景片、光影效果與視頻設計相結合,形成舞臺空間的分割與重組,從而使同一個舞臺上多重空間並行敘事。在同一時空裏,既展現主人公傳遞消息時被特務圍追堵截的情景,又交代了敵我雙方的狀態,更營造緊張的諜戰氛圍。這樣的設計得益於舞美、燈光和視頻技術的發展,舞劇敘事節奏加快,內容密度增大,表達層次更加豐富飽滿,從而更有代入感、沉浸感,更貼近當代年輕觀眾的欣賞習慣。當前,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技術的發展與應用,對舞劇創作模式、表演方式以及觀演體驗産生重大影響。面對這些新技術、新形式以及新的創作模式,創作者需要合理運用,通過吸收、借鑒、消化、創新,釋放舞劇新的藝術可能,彰顯舞臺藝術更多魅力,進一步豐富觀眾的審美體驗。

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中國舞劇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從未停止。開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資源,活化中國舞蹈的藝術傳統,博采古今中外藝術之長,豐富舞劇藝術的表達空間,中國舞劇必將涌現更多精品佳作,綻放絢麗光彩。

製圖:趙偲汝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