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潘魯生:到民間去,無限風光在鄉村

發佈時間:2022-01-05 13:53:56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李芳 | 責任編輯:秦金月

中國網北京1月5日訊 “現代工業文明進程太快,帶來的很多思考,還沒有想明白,這東西就沒了。那如何把這些東西留下來、存得住、發揚光大呢?我想,知識分子是有情懷的。”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院長潘魯生近期在接受中國網獨家專訪時如是説。

2021年12月底,“到民間去——潘魯生民藝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500余件(套)精美展品,分為民藝藏品捐贈、民藝元素創作、民間文藝研究三個部分,集中呈現了潘魯生四十年民藝研究與藝術創作的成果。展覽將持續至2022年2月26日,觀眾實名預約入館後可免費參觀。

以下為採訪實錄:

中國網:“到民間去”的緣起是什麼?

潘魯生:上世紀初,一批知識分子特別是北大師生提出來這個概念,他們呼籲到民間去保護、收集、整理老百姓的文化,之後又不斷有知識分子投入到這個隊伍中來;延安時期,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闡明文藝是為人民服務的,大量文藝家深入人民群眾,走進鄉村田野,汲取民間文化藝術的養分,創作出了一大批優秀作品;改革開放初期,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當時叫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又號召大家“到民間去”,廣大文藝工作者開展田野采風,蒐集各民族神話、傳説、故事、歌謠,創作的不少作品寫入了我國的文學史和文化史;2003年,馮驥才主席帶領我們民協團隊走進山西後溝,啟動中國民間文化遺産搶救工程,又一次提出“到民間去”;新時代,我們這批民間文藝工作者又承接著兩大工程——中國民間文學大系和中國民間工藝整合,等於再次響應和實踐著“到民間去”的理念。

中國網:“到民間去”,不同時期,要求和任務也不同。能否簡要梳理下?

潘魯生:其實百年來,如果在某個歷史時期,沒有廣大知識分子、民間文藝工作者的呼籲、參與、踐行,民間的東西説沒就沒了。這就是文化的責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責任。

過去保護意識比較強,“到民間去”是搶救,後來是保護、傳承,再後來是保護、傳承與研究,現在就成了保護、傳承、研究、傳播與推廣。每個歷史時期,它的歷史任務是不一樣的。

中國網:“到民間去”,您在這條路上走了多少年?

潘魯生:可以這樣説,百年之路中,我是有四十年參與“到民間去”這樣的大隊伍。最深的感觸是民間文化消逝得太快了。現代工業文明進程太快,帶來的很多思考,還沒有想明白,這東西就沒了。那如何把這些東西留下來、存得住、發揚光大呢?我想,知識分子是有情懷的。留住這樣一種活態文化,其實就是保存好祖先給我們的珍貴文化資源。

中國網:這種情況是否得到改善?

潘魯生:比較欣慰的是,近些年尤其十八大以來,我們堅定了文化自信,我們尋找中華文化的根脈,我們有自信心了。比如中小學教材等很多方面都開始關注民族民間文化。這樣的辨識度越來越高,中華文化的符號性越來越強,感覺今後就不需要我們呼籲了。

民眾已經從過去的呼籲、搶救到現在一種文化的自覺,這個太重要了。

中國網:“到民間去”,當下藝術家們具體該如何實踐呢?

潘魯生:需注意以下幾點。

一、傳統對接當代

到民間去不是目的,是把文化資源整合好,讓它再回到老百姓的生活中去,這離不開設計轉換。

上世紀九十年代,國家就提出發展農村文化産業,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版塊就是民間工藝。過去,老百姓的手藝可能是自己用,後來是家庭用,再後來就進入社會。現在的市場需求量越來越大,表明對它的文化認同度越來越高,很多人傾向於用原汁原味的東西。此時,民間工藝就可以直接進入市場,這就需要設計的轉換。設計師和民間藝人通過合作,來共同開闢一個新市場。

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我們的民間工藝品就出口歐美發達國家,因為其低碳、環保、可持續,又有手工勞作。現在這些東西開始由外貿轉入內銷。我們當下需要什麼樣的生活用品呢?就是與民間文化有關的。如果這樣的産業發展好,那就為鄉村振興打開了一條特色發展之路,真正讓老百姓通過自己的手藝、文化,創造出自己的財富。另外,把資源回饋民間,再去服務社會,這還需要民間藝人、知識分子、企業、商業推廣比如電商等各種元素有機地結合起來。

二、兼顧民族性和世界性

“到民間去”有個重要任務,就是採集文化標本,這種標本既帶有民族性,又帶有國際性。比如安塞的剪紙、戶縣的農民畫、浙江的竹編、山東的柳編……如何把這樣的文化資源和國際社會進行交流,用民間符號、民間元素講好中國的文化故事,是個大課題。

三、充分發揮互動性、參與性和公共性

民間藝術都是和節令、祭祀文化等密切相關的。如果沒有節日,沒有生活場景,沒有家庭團圓,這個藝術可能就不存在了,所以它的互動性、參與性、公共性非常強。

現在講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特別是公共藝術在鄉村社區的落地生根,一定要把民間文化資源用好,而不是參照別人什麼形式。只有將民間生活習慣和當代生活有機結合起來,這門藝術才會不斷發展下去。

中國網:能否説鄉村是未來我們的精神歸宿與家園?

潘魯生:我一直有個觀點——“無限風光在鄉村”。在城鎮化進程中,我們並不是拋棄鄉村,而是要更好發展鄉村,且一定關照到鄉村的文化建設。這其中,一個是精神世界的構建,一個是道德高地的打造,再有是生活方式的改變,包含公共衛生體系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等。

鄉村,在大的社會構成中,我認為它不可或缺。像法國城鎮化一百多年,但大家還能看到巴比松畫派諸多美好的風景畫,正是因為它保護了鄉村這塊凈土。

鄉村的文化積累需保護,中華傳統風俗習慣需保護,更重要的,是培養出咱們對鄉村文化的一種自覺與自信。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