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第一章 認識美術館(11)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9-14 13:43:28 | 出版社: 中國青年出版社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國內興起了一撥公立美術館建立熱潮。中國的美術館建設進入了復蘇階段,進而成為不少較發達地區的階段性文化命題。以上海美術館、深圳美術館等新館的落成開放為標誌,許多省市的場館建設從無到有,部分地方政府甚至私營企業也開始把注意力投注到文化硬體的建設上來。藝術學術上的發展要求美術館必須突破原來單一的展覽陳列的功能,逐漸向國際化的美術館形態靠近。經過一二十年的發展,美術館的典藏、保存、展示、研究、教育、推廣、社會服務等功能才日益完善豐富起來,並與開展群眾喜聞樂見的各類文化藝術娛樂活動的群藝館、以流動陳列展示為主的展覽館、以固定展覽各類文物為主的文物館以及承擔專業教育功能的藝術院校、承擔創作生産的各級畫院、作為專業理論研究機構的藝術研究院區別開來。不過,功能劃分的略見清晰,並不意味著人們對美術館的本質與性格完全了解清楚。

 

  20世紀90年代末期,中國開始了民營美術館建設試驗期。成都上河美術館、瀋陽的東宇美術館紛紛成立,但都沒逃脫“隕落”的命運。2003年前後,中國藝術品市場大面積復蘇,各種名目的民營美術館叢生,成為藝術界一大現象。畫家聚居地宋莊,就一下子涌現出來八家民營美術館。(媒體曾報道,僅南京市就有三十多家“美術館”,似乎街頭隨便有藝術氣息的小商店,都可以叫做“美術館”,可見美術館的正名有多麼重要。)不過,除北京今日美術館、上海證大現代藝術館、深圳OCT當代藝術中心等少數機構已站穩腳跟之外,大多數或煙消灰滅,或茍延殘喘,或名存實亡。民營美術館不斷涌現,是中國産業轉型帶來的投資衝動,亂象橫生之中,挑戰著我國傳統的美術館管理體制,挑戰著美術館建設與評價的國際遊戲規則,諸多民營資本的介入,不僅在醞釀更大更高的産業整合,也在醞釀體制突破。

 

  今日美術館作為民營非企業美術館發展的先驅,正是這個時代的特殊産物。目前的藝術界,也正是在這樣一種含混不清的狀況中發展著。綜觀目前中國的“美術館”與“藝術非營利機構”,大致歸納出以下類型:

 

  1.各級政府直接設立的國有美術館。類似于中國美術館、上海美術館、廣東美術館,屬於國家事業性單位,享有國家的行政費用和發展補助。

 

  2.民營、但享受政府間接支援的美術館,如炎黃藝術館、何香凝美術館,屬於民辦公助,主要在職員工都列入國家事業單位編制,是理事會領導下的公益性機構,屬於國家事業性單位的範疇。炎黃藝術館的基礎運作資金是出於黃胄先生對國家捐贈成立的基金(被民生銀行接管後,出資方為民生銀行)。2005年成立的OCT當代藝術中心在行政上直屬於何香凝美術館,藝術中心的工作人員除外聘人員外,其他工作人員都是國家事業編制,活動、行政安排還是由何香凝美術館審批,同何香凝美術館一樣隸屬於國務院僑辦,資金完全由國務院僑辦下面的國有控股企業深圳華僑城提供。

下一頁第一章 認識美術館(12)上一頁第一章 認識美術館(10)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美術館》
· 內容簡介
· 作者簡介
· 序一:美術館與我們(1)
· 序一:美術館與我們(2)
· 序二:剩餘的激情
· 第一章 認識美術館(1)
· 第一章 認識美術館(2)
· 第一章 認識美術館(3)
· 第一章 認識美術館(4)
· 第一章 認識美術館(5)
· 第一章 認識美術館(6)
· 第一章 認識美術館(7)
· 第一章 認識美術館(8)
· 第一章 認識美術館(9)
· 第一章 認識美術館(10)
· 第一章 認識美術館(11)
· 第一章 認識美術館(12)
· 第一章 認識美術館(13)
· 第一章 認識美術館(14)
· 第一章 認識美術館(15)
· 第二章 體驗型美術館:美術館與觀眾(1)
· 第二章 體驗型美術館:美術館與觀眾(2)
· 第二章 體驗型美術館:美術館與觀眾(3)
· 第二章 體驗型美術館:美術館與觀眾(4)
· 第二章 體驗型美術館:美術館與觀眾(5)
· 第二章 體驗型美術館:美術館與觀眾(6)
· 第三章 一根韁繩與三駕馬車(1)
· 第三章 一根韁繩與三駕馬車(2)
· 第三章 一根韁繩與三駕馬車(3)
· 第三章 一根韁繩與三駕馬車(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