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樣的策略方向上,以觀眾為中心便成為美術館生存發展的必要條件,成為最現實、最實際的美術館生存法則。美術館不是個人行為,而是社會行為。關注的人越多,社會效應越強,就會有更多人參與到資金的支援上來。在文化産業發達的美國,大多數藝術機構認識到,隨著文化娛樂方式的多元化,觀眾培養已經成為整個行業必須面對的重要問題。基於這樣的認識,美國的藝術機構大都把培養藝術觀眾置於生存、發展的戰略高度,予以充分的重視。美國的博物館對兒童的重視獲得了豐碩的回報,不僅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國民的教育思想,從小培養了國民的創新意識,而且許多捐贈者都是從小經常去博物館並對那裏擁有美好回憶的人。在大都會美術館(MetropolitanMuseumofArt,NewYork),“大都會家庭會員”(由有小孩的家庭組成)和“阿波羅會員”(由年輕人組成)給博物館帶來的收益不抵維持成本的費用,但由於青少年觀眾台被視為未來的希望,這一部分是大都會美術館最重視的部分。在中國,雖然大多數美術館的生存有國家支援,但發展美術館所需要的資金更多要靠社會和觀眾。尤其是中國民營美術館發展,幾乎絕大部分必須依靠社會資本的投入。美術館只有把觀眾放在第一位,儘量讓每位觀眾感覺滿意,為美術館做最好的宣傳,才能建立優良的口碑與形象,取得社會公眾的信賴與支援。作為美術館,你無法準確知道哪一位觀眾有一天可能成為“金主”,而一旦使潛在“金主”在其中感受過生命的獨特與價值,即便只一次,他日後都可能願意當美術館的終生義工或贊助者。
實現美術館公共性的主要推動力在於群眾,而非美術館自身。除了搶佔市場份額、增加收入的考慮,以“觀眾為中心”也是藝術本身發展、豐富和振興的需要,更是提高國民素質、活躍社會元素和傳承民族精神的關鍵所在。擁有廣大堅固而可靠的觀眾,與他們在互動中建立健全共識、擁戴之情與心靈上的滿足感,是美術館事業的社會責任和意義所在。或者換而言之,雖然美術館把服務觀眾作為第一要義,但並非美術館終極目標。那是因為,美術館希望觀眾不僅僅只是消極的受惠者,而是積極的行動者。美術館的所有服務項目,是為了帶動公眾,引領文明的方向。因此,美術館以觀眾為中心,正是其作為公共服務機構的最重大的使命。
中國的美術館起步晚,並未經歷如同國外博物館一樣複雜的轉換、積蘊和成長的過程。很多年來,國家和各地區美術館基本只具備展覽館的功能。美術館似乎僅僅屬於藝術圈,基本只是藝術孤芳自賞、自娛自樂的某種代名詞。對普通人來説,美術館大約就是個“挂畫的地方”,無法想像可以與大眾産生什麼聯繫。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國美術館提出以國際化運營標準來要求自己,跟隨著國際博物館(美術館)的發展趨勢,中國的美術館也從單純地為藝術家服務轉向為公眾服務,以公眾為中心建立藝術和社會的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