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百科|受不了別人不理解自己是怎麼回事?
發佈時間:2024-11-29 08:45:00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李國翠在諮詢工作中,常常遇到這類問題:我無法忍受別人不理解自己,感覺很絕望、很委屈,甚至很憤怒,為什麼沒有人能理解自己?這種疑惑會存在於親密關係中,也會體現在友情和日常的社會交往中,諮詢中來訪者表達這種情緒時,經常出現的語句有:
“我只是渴望被理解,我有錯嗎?”
“為什麼這麼一個小的願望都不滿足我?”
“我要你有什麼用!”
“感覺我遇到的人都好差勁,我好倒楣。”
……
其實真相恰恰相反,被人有所理解本身就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被人完全理解更是不可能的。不僅不可能,而且可能是危險的。因為假如世界上有個人能完全理解你,那你不就是透明人了嗎?如果他想傷害你,豈不是易如反掌。所以,被人完全理解並不是一件好事。
那麼,為什麼你卡在“被人理解”這件事了呢?下面就從幾個方面來説説。
非要別人理解自己是早期母嬰關係體驗的延續
假設世界上真的有人完全理解自己,你可以想像一下那會是什麼感覺:我説什麼、做什麼,他都知道並且理解,我跟他的溝通毫無障礙,我永遠不用體會到獨自一個人的感覺。
毫無疑問,這種感覺太棒了。但是,你知道你在尋找什麼嗎?你在找一種非常融合的母嬰關係,就像你是個小寶寶,被媽媽完全懂得,你無憂無慮,你的一切媽媽都知道,因此你無需操心,媽媽也不會跟你分離。總之,就是總有一個人跟你在一起,和你面對世界,並且這個人還時刻懂你。所以總是尋找被理解,是渴望獲得一種類似于很早期母嬰關係的體驗,渴望被照顧,且無法承受獨立。
但是小孩子只要繼續長大,就會發現,這樣的媽媽漸漸是不存在的。媽媽也有她自己的世界,有自己的事情要處理,也並不總是每次都能理解自己。這時候失望和挫折就産生了,理想化褪色了,作為人就必須要獨立了。
理想化的破滅一定伴隨著痛苦,在難過、悲傷中我們哀悼一個舊的世界的逝去,逐漸能夠接受進入一個更現實的不那麼完美的世界,這是一個重大的成長。
但是如果理想化的部分被滿足得太少或太多,人就會固著在理想化的部分,遲遲不願意放棄這部分需要,具體表現為:對這個人理想化失敗,轉而再去尋找下一個被投射為理想化的人,然後經受下一輪幻滅。
不乏有人一輩子都在尋找理想化的人或者地方,然後經受幻滅的打擊,這可能就是所謂的“生活總是在別處”的人,因為“此處”總是讓他不滿意。
所以,意識到自己可能是在追求一些早年階段的心理需要,會幫助你放下這種情結。嬰兒時期被全盤接受、理解和包裹的感覺,放到成年人的環境中去,是不太可能獲得的了。
總是理直氣壯地渴望被理解 是意識不到他人是獨立的人
感覺自己不能被完全理解,只是一種從自己感受出發的、完全個人視角的感覺,你一定沒有去想過,對面那個人有什麼需求?他跟我是一樣的嗎?你僅僅把這個人當成了我們滿足需求的一個功能性客體來看,完全沒把他當作一個活生生的人。
如果你嘗試去理解一個人,就會體會到理解別人相當難,你所謂的理解在別人那裏甚至是很可笑的。如果換成是你,甚至你都不願意把精力關注到別人身上,因為那對你來説可能是很難受的。
嬰兒的力量其實很大,大到可以理直氣壯地認為世界可以如我所願,而且應該如我所願。所以一些潛意識停留在很早年的人,很容易和別人建立控制關係,要求別人如自己所願,寄生在別人身上,去佔有別人的自我為自己服務,滿足自己的需求,而意識不到他人是獨立的人,並不為你的需求負責。
學會自我負責 學會在孤獨裏自娛自樂
憤怒是一種很原始的脅迫別人屈服的能力,你的需求沒有錯,但在成年人的生活裏,已經沒有人可以滿足你的這種需求。我們應該慢慢地嘗試自己去滿足自己,自己去理解自己,可以逐漸放下控制,從而從心理上和他人分離,慢慢獨立,學會去自己照顧自己。
要求別人理解自己很容易,發火、表達憤怒也很容易。但這樣發泄情緒的結果顯而易見:別人依然在理解自己方面達不到你的要求。
他是故意的嗎?不是。但是他確實能力有限。這份無能卻善意的關係是告別理想化的關鍵。當我們意識到不是那個人有能力卻不給你,而是他確實沒能力(也不是他一個人沒有能力,而是所有人都有局限),開始學著最終由自己去化解自己的情緒,我們會發現在這種自己照顧自己的過程裏,我們能發展出一種真正的強大和淡定,甚至有時候還能幫助別人化解情緒。這是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
當你把心收回到自己身上,看看能利用這些孤獨做些什麼的時候,你可能會找到很多資源。向外求所得不多,向內求是另一條寶藏之路。願你早日開啟這條道路。(北京青年報 文/李國翠 資深心理諮詢師)
趣味心理 | 梅拉賓法則 顛覆你對傳統溝通的認知2024-12-03
成長心理室|孩子的小煩惱 家長的小擔憂:用心陪伴 一起成長2024-12-03
心理師園地 | 能否和有自殺念頭的人談論自殺?2024-12-03
心理百科|做好孕期心理保健,和壞情緒説再見2024-12-02
趣味心理 | 帕累托原則:幫你抓住工作生活的重點2024-12-02
首兒所精神心理科開診 專家提示三點助青少年抑鬱症早發現2024-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