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原創

搬走胸口的“石頭”—— 情緒抽離法在處理焦慮個案中的應用

發佈時間:2024-11-08 15:58:34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王鳳姿

一天中午,心理講座一結束,我便快步朝辦公室走去。每天早起晚歸,午休對我至關重要。不料,剛到門口,一個學生就跟了上來。她略表歉意地問我能否請教一個問題。

“複雜嗎?”我問道。

“應該不算複雜。”

“好的,進來説吧。”

團支書的頭一遭

交談中,我了解到,她叫柳柳,大一學生,擔任班級團支書。因近期要主持一次團日活動,覺得壓力很大。“那種感覺就好像你的胸口上被壓了塊石頭,憋悶得很。”柳柳形象地説道。

“會影響到學習、人際關係等其他方面嗎?”我詢問她。

“還好。昨晚觀看了校內的一場電影,還是很享受的。不過,電影欣賞完,想到接下來的團日活動,又開始緊張起來。”

“睡眠方面呢?”

“睡眠不太好,感覺睡得不安穩。不過,精神狀態還可以。”

“頭一遭搞團日活動,心裏完全沒底呀。”柳柳皺起了眉頭。

我解釋説,個體面對新事物時,由於缺乏應對經驗,産生緊張焦慮很正常。這種緊張焦慮,其實是神經機制特意讓大腦處於適度的緊張,從而提醒我們不能“大意失荊州”。從這個角度説,緊張焦慮是有積極意義的。

“哦?”柳柳有些不解。

“你看,適度的焦慮,讓我們産生一種時間上的緊迫感,有助於大腦保持興奮,不易疲勞,從而提高工作效率。另外,適度的焦慮能使我們保持做事的警覺性,注意力更加集中,從而提高辦事效能。還有,適度的焦慮會調動身體的能量,讓我們以充沛的精力來完成工作任務。”我接著説道:“其實,只要團日活動順利結束,你那種緊張焦慮就會隨之消失的。”

“我也這麼想。不過,怎麼度過這個等待期呢?”

“提前做好準備,緊張焦慮感就會降低。另外,適度調節情緒,讓自己盡可能輕鬆地度過這個過渡期。”

“我就是想請教老師,怎樣調節自己的情緒。”柳柳急切地説道。

考慮到有限的午休時間,且柳柳的不良情緒只由“主持團日活動”這個單一事件引發,持續時間短,程度較輕,我決定採用“情緒抽離法”來干預。我向她簡要介紹了該方法,她欣然同意。下面,結合當事人的情況,逐一介紹情緒抽離法的具體操作步驟。

情緒抽離法的具體操作步驟

全身放鬆地坐著,輕輕閉上眼睛,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我的指導語上。當問某問題時,只需以點頭或搖頭表示即可。

現在,請你體會內心的緊張焦慮,如果感受到了,請點頭。請站起來,走開數步,在心裏“看著”剛才坐在椅子上被焦慮困擾的自己。那個坐在椅子上的“自己”,就是你潛意識裏負責情緒的部分,即“情緒的我”。站著的你,則是潛意識裏負責思考的部分,即“智慧的我”。體會心中的那份情緒,感覺這份情緒在身體裏有多大,想像它的形狀、體積、大小、顏色、材質等等。

現在,我們要讓潛意識裏負責情緒和負責思考的部分分開,情緒方面的事交給“情緒的我”來處理,思考的事交給“智慧的我”來處理。跟“情緒的我”對話:“謝謝你常常照顧我。你是負責情緒的,而我是負責思考的。當你把情緒全收過去,我就會想出更好的辦法。也許你是想用這份情緒來提醒我:這件事很重要,叫我想想辦法。我已經知道了,我一定會想辦法,現在不需要這份提醒了,請你把情緒收回去。我需要你的合作,可以嗎?”你感覺到“情緒的我”點頭同意了。

請往後退一步,想像後退的時候,那份情緒並沒有跟著後退,而是飄在空中,留在剛才站著的位置。請想像你身邊有一個隱形按鈕,你的右手拇指用力按下,那份情緒忽然變成很多的微粒,像雨點或雪花一般,齊刷刷地飛向“情緒的我”。等它全部飛過去,“看看”內心的一份情緒,現在還剩多少?

如果完全沒有了,或者只剩下一點點,就可以結束。如果情緒還有一定大小,重復上述步驟,直到所剩情緒變得可以接受。

情緒抽離法對不良情緒的處理

根據上述步驟,我引導柳柳完成了整個操作過程。柳柳報告説“情緒”只有碗口般大小,顏色呈深灰色,這進一步印證了她受焦慮困擾的程度並不嚴重。隨著引導往下走,柳柳報告説那團“情緒”只剩一個小點了。我詢問她,這個“小點”是否需要繼續處理?她搖頭表示不需要。然後,我倒數“3、2、1”,引導她輕輕睜開眼睛。

柳柳重新坐回椅子後,我讓她談談內心的感受。她伸了伸懶腰,呼出一口氣:“啊,感覺輕鬆多了。哎,好奇怪,現在胸口好放鬆、好舒服。” 

“因為胸口的‘石頭’被搬走了唄。”聯想到她此前的那個比喻,我如此回應道。

“是,不過這是為什麼呢?”看出她的疑惑,我簡要解釋道:情緒抽離法就是把鬱積在胸的大部分情緒化解掉,從而幫助我們從不良情緒的困擾中解脫出來,專注于當下。

總結與點評

在情緒抽離法中,當個體有不良情緒時,最重要的是要察覺它的存在。很多人從小便忽視自己的情緒,以致有情緒的時候也難以察覺,只知道自己不開心,卻説不出那究竟是什麼情緒。因此,諮詢師的首要工作是引導當事人覺察自我情緒,客觀地觀察和感受自己在情緒中的狀態,安在當下,全然接納,不評判,不抗拒。也就是引導當事人在情緒産生的那一瞬間,嘗試將自己分離出兩個“我”來,一個中立的“我”在觀察另一個情緒中的“我”。

一旦來訪者覺察出某種情緒之後,就可以對“情緒”進行象徵性物化了。具體做法是,把情緒設想為身邊的某個物象,客觀、真切、實在的一個物體。這一具體化、象徵化過程的意義在於:將內心虛無的、捉摸不定的情緒,變成有形的、真實可感的存在,從而揭開它變化莫測的面紗,增強掌控它的信心和勇氣。

隨後,引導來訪者將潛意識中負責情緒的部分和負責思考的部分分開,情緒方面的事情交給“情緒的我”來處理,思考的事情交給“智慧的我”來處理,兩者各司其職,各盡其責,以此梳理整合當事人的不良情緒,提升情緒管理能力。(王鳳姿/廣州工程技術職業學院 中國網心理中國特約《心理與健康》雜誌供稿 網址:http://psy.chin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