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季”青少年心理健康風險預警研究報告:多種心理疾病共生
發佈時間:2024-09-02 16:30:01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辛理編者按:近年來,在生理性因素和社會環境的共同影響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風險日益突出,且呈現出低齡化發展趨勢。據相關數據統計,全球近20%的10~19歲青少年存在各種形式的心理健康問題。在中國,約有3000萬17歲以下兒童青少年曾經或正在受到各種情緒問題的困擾。不良心理健康狀態不僅會誘發青少年“學習無動力、對真實世界無興趣、社交無能力、對生命價值無感受”等“四無”表現,制約個體成長,更可能對家庭團結、校園安全、社會穩定等多領域發展造成潛藏性的長期影響。青少年是民族的希望,是國家的未來,加快保護和促進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應成為社會共識。為把握當代青少年心理健康風險特徵,形成可操作化的行動方案,中國警察網與中國應急管理學會校園安全專委會聯合發佈《“開學季”青少年心理健康風險預警研究報告》。報告指出,青少年心理健康風險呈現出表現形式多樣化、隱匿性強;影響因素多元化,防控難度大;社會關注度高,但專業工作機制仍不健全等三大特徵,並從加強心理健康教育、落實心理篩查與預警、拓展“家校醫社”聯動干預轉介網路等角度提出防控建議。
青少年心理健康風險特徵一:表現形式多樣化,且隱匿性較強
由於青少年存在生理條件、心理特質、認知結構等的不同,其在壓力性事件下心理行為反應具有多樣性,且常出現多種心理疾病共生。據臨床診斷數據顯示,我國6至16歲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問題發生率約為18.%(見圖1)。其中,以注意力缺陷與多動障礙最為頻發(10.4%)。同時,焦慮(4.8%)、抑鬱(3.2%)、抽動障礙(2.5%)、物質濫用(1.1%)等問題亦非鮮見。值得注意的是,受到社會污名化、心理健康意識薄弱等因素的影響,大部分青少年群體的心理健康問題被忽視,尚未得到科學診斷與及時干預。調查發現,我國有近30%青少年表現出不同水準的抑鬱症狀,其中僅有不到10%的個體得到系統干預。整體而言,青少年心理健康風險仍表現出較強的社會隱匿性。
圖1中國青少年主要心理健康問題發生率(%)
資料來源:Li F, Cui Y, Li Y, et al. Prevalence of mental disorders in school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China: diagnostic data from detailed clinical assessments of 17,524 individuals[J].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2022, 63(1): 34-46.
青少年心理健康風險特徵二:影響因素多元化,防控難度大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是個體、家庭、學校、社會等多重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特別地,家庭環境與學業壓力或將成為當代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主要誘因。一項基於全國的社會調查顯示(見圖2),升學壓力大是導致青少年較高焦慮和抑鬱水準的最常見因素(54.66%),其次為較高的父母期待(43.55%)和考試評比(39.97%)。此外,近五分之一的青少年可能受到教師言行、人際交往、成長困惑等因素的影響而滋生焦慮與抑鬱情緒。因此,防範消解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風險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多場景、多主體的合作努力。
圖2中國青少年抑鬱/焦慮的主要誘因(%)
資料來源:李鎮西、王丹鳳《關於青少年心理焦慮、抑鬱的問卷調查》,2023年10月。
青少年心理健康風險特徵三:社會關注度提高,但專業工作機制仍不完善
近年來(特別是新冠疫情後),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和重視。據中科院調查顯示,當代青少年心理健康意識達標率為92.3%,但心理健康知識和心理健康技能的達標率僅為20.4%和65.5%。從某種程度而言,大多數青少年心理健康意識較好,但個體所具有的知識與技能儲備難以滿足其日益旺盛的心理健康需求。與此同時,近五分之四(78.34%)的成年大眾表示青少年心理健康很重要,超過60%的受訪者至少2~3天就會關注一下心理健康相關新聞(見圖3-1),但絕大多數仍依賴於網路平臺獲取相關知識,缺乏系統性、科學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技能培訓(見圖3-2)。以學校為依託,教育部等十七部門聯合印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劃(2023—2025年)》,計劃至2025年配備專(兼)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學校比例達95%,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庭教育主導服務站點比例達60%,但現實仍存在較大缺口。必須承認,我國青少年心理健康正面臨高干預需求、弱工作基礎的處境。
圖3-1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會關注度(%)
圖3-2獲取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識的主要途徑(%)
青少年心理健康風險防範建議一:紮實推進心理健康教育
以學校為陣地,嚴格按要求配齊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針對不同階段青少年心理行為特質開發針對性課程,強化心理健康教育的長期性、連貫性。重視心理健康教育的獨特價值,支援鼓勵精神科醫生、心理諮詢師、社會工作者等專業力量入駐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專業性與科學性。關注專任教師的心理健康技能培訓,提升教師發現並有效處理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能力。提升課程設置規範性,避免出現心理課程被佔用、課程內容“注水”等,切實提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知識水準與技能。與此同時,鼓勵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資源輻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提高家長對心理健康問題的科學認知,幫助家庭形成科學養育觀念,強化家庭對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識別與干預能力。
青少年心理健康風險防範建議二:規範完善心理健康監測與預警
堅持預防為主,關口前移的工作原則,明確班主任、心理健康專職教師、課任教師在青少年心理健康上的共同責任、建立“學校—年段—班級”三級監測防控體系,重點加強春季、入學季、畢業季等特殊節點的心理危機排查。落實心理篩查與心理約談制度,在科學發展心理健康評估量表的基礎上,強調對青少年日常心理行為表現的密切觀察,精準建立動態更新的學生心理健康工作臺賬。加強對青少年生活環境重大變化的摸底,完善家訪反饋機制,落實“一表五清”(摸清家庭生活水準、家庭教育能力、學生個性、周邊環境、成長背景)關愛工作,為來自單親家庭或長期留守、有先天性疾病、家庭經濟困難、家庭期望高、學習壓力大等特徵青少年建立個性化關愛登記表。打通線上、線下渠道,開放心理諮詢室、心理熱線、網路社區等多平臺,為有需求的青少年提高心理指導服務。在循證基礎上,加大對心理健康高風險群體的關注,落實“教師關愛導師制”和“同學互助夥伴制”。
青少年心理健康風險防範建議三:加快織密問題心理的干預與轉介網路
關注個體、家庭、學校、社區和醫療服務機構在青少年心理健康保護中的共同責任與合作協同,加快形成“預防在校、家、社—診療在醫院—康復回校、家、社”的鏈式服務框架(見圖4),保障早期干預、轉介臨床、社會康復等多種心理健康服務的連續獲得。夯實學校、家庭、社區在青少年心理健康種的守門員角色,整合多主體資源對可調節風險因素進行及早干預,對早期低水準的問題心理展開非臨床性的社會處方治療。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診療服務的覆蓋面,完善醫療衛生機構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務標準規範,暢通預防轉介干預就醫通道,及時轉介、診斷與治療。穩妥推進心理健康問題學生複學復課,聯動健康教育減少社會污名化,為心理健康問題學生創造良好的社會恢復環境。
圖4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干預與轉介網路
心理百科|秋季容易情緒低落,這樣進行自我調適2024-09-05
”謝家灣學校“的體育療愈課:身體動起來 情緒好起來2024-09-05
難治性抑鬱症治療新突破:迷走神經刺激術顯著改善患者精神狀態2024-09-04
助力員工幸福 上海市心理學會員工心理促進工作委員會成立2024-09-04
心理療愈小錦囊丨婚前“坦白局”,你能接受嗎?2024-09-04
心理百科丨“習得性無助”,如何掙脫命運的“擺布”?2024-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