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原創

熱點訪談 | 原生家庭並非個人宿命 如何在超越中成長?

發佈時間:2024-07-12 08:30:00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陳向一 沈家宏

熱點訪談:原生家庭文化的傳承與超越

□陳向一/華中科技大學深圳協和醫院精神科原主任、教授、主任醫師

□沈家宏/廣州中醫藥大學碩士生導師、家庭治療師、精神科副主任醫師

□編輯 彭莉莉

1951年,美國著名心理治療師維吉尼亞·薩提亞在給一位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少女進行治療時意外發現,少女的父母會極大地干擾治療過程。在對這種現象進行持續研究後,她提出了家庭影響理論,即“薩提亞溝通理論”,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在心理學領域開始得到重視。 

薩提亞提出,“原生家庭”指的是由父母構建起的家庭,並且家庭中兒子或女兒沒有組成新的家庭,這樣的家庭環境被泛指為原生家庭。區別於個體成年後組建的新生家庭,原生家庭是一個人情感成長、經驗學習的最初場域,是塑造人類個體自我意識和人格養成的關鍵制約要素之一,在這個環境中,個體開始最初的生理、心理、情緒情感層面的學習。

家庭代際傳承理論的創始人莫瑞·鮑文提出:“一個核心家庭的情感過程不是一個特定的家庭所獨有的,任何一個家庭的情感過程都是從上一代或上幾代傳遞過來的”,原生家庭內部各成員所擁有的文化素養、行為習慣、生活態度、思想境界以及性格氣質等內容都無時無刻不在通過原生家庭內部的共振和彌散來影響著一個人的人生價值取向。

那麼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怎樣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這種聯繫又如何影響他的一生?一個人該從哪些方面認識自己原生家庭的影響,才不至於將原生家庭一些負面的元素帶到日常生活中去?如何在繼承原生家庭文化的同時超越原生家庭,獲得成長?為此,我們專訪了兩位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領域的專家。

第一部分 原生家庭之“罪”,誰之過?

本刊編輯:在心理治療領域有多種理論流派,不同理論視角下怎麼理解家庭影響人的一生?

沈家宏:系統理論認為,世界是由系統組成的,世間萬物沒有獨立的存在,所有的存在於都在系統之中。家庭也不例外。我們每個人都存在家庭系統之中,我們每個人都在家庭中出生,這個家庭我們稱之為原生家庭。

系統觀認為,原生家庭系統中的成員彼此影響,彼此作用,這些影響與作用會決定一個人的成長狀態。而且,對於個體成長而言,發生越早的事件,對他後來的成長影響就越大。

“三歲看大”和“七歲看老”就是我們祖先對這個部分的真知灼見。我們的祖先通過對一個人成長的觀察,總結出早年成長經歷對一個人後來人生影響的重要性。

他們發現看一個人三歲是什麼樣,就可以判斷他長大後是什麼樣;看一個人七歲是什麼樣,就可以判斷他到老的時候是什麼樣。

祖先的經驗告訴我們一個人七歲之前的重要性。我們知道,在七歲之前,我們還在學齡前,還在我們的原生家庭裏,這無疑是告訴我們,我們在進入正式的學校的社會化之前的原生家庭的經歷,會影響我們一生。

精神分析學説的創始人弗洛伊德認為,一個人的人格結構在3-5歲時完成,弗洛伊德把這個時期稱為俄狄浦斯期,也就是説,一個人的人格結構在六歲之前完成,這和我們文化裏所認為的七歲定終身的觀點有些類似。同樣強調早年在原生家庭中的人生經歷對我們一生影響的重要性。

精神分析裏的客體關係流派創始人梅蘭妮·克萊因強調母嬰關係對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性影響。他認為,嬰兒與母親的關係,尤其是在嬰兒出生後的第一個年頭的影響是最為重要的,嬰兒在第一個年頭與母親的關係,會影響他後來人生的成長。

依戀理論的創始人約翰·鮑爾比認為,一個人在三歲之前同父母的關係模式與品質會影響一個人後來的關係模式與品質,同樣也會影響一個人後來的發展。

溝通分析學派的創始人艾律克·柏恩認為,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腳本,這個腳本在我們每個人的六歲之前就已經寫好,而且很難更改。我們在六歲之後,通常就按照這個寫好的腳本來演出自己的人生故事。

認知行為療法的創始人艾倫·貝克強調早年信念對一個人未來成長的重要性,他認為一個人的早年信念會影響其後來的想法、情感與行為,而這個早年信念通常是在父母那裏形成的。

我們看到,我們祖先所得出的一個人早年經歷對其一生成長的重要影響,以及原生家庭對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性的發現,越來越被心理學的研究所證實。

本刊編輯:“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讓很多受到家庭之殤的人産生無力感,如何看待這個現象呢?

陳向一:“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這是一個斷言或者概括,有它一定的道理。道理是以前在發展心理學和兒童心理學,尤其是依戀理論、神經生物學理論等研究進展沒有被普遍接受之前,人們對童年早期經驗對以後人生的影響,重視和強調的程度不如現在。

近年來許多兒童發展心理學的研究都發現,從嬰兒期起,非常早期建立起來的人際互動模式(依戀模式),常常會相伴你一生。如果你一開始就建立了很好的足夠安全的依戀模式,那麼它會成為你今後戰勝各種挫折和困難的“本錢”;相反,你成長髮展中受到的阻礙或者“創傷”,就會像心中有一道還沒有越過的“坎”,每當生活有挫折或波瀾,它就會出來“興風作浪”。

説這句話只是“有點道理”,是因為它的結論太絕對化了,看問題太依從簡單的直線因果邏輯了。如果從整個人生歷程和用系統觀的角度去看人生,在不同的人生階段,人是可以有不同的風貌的。人生活在社會系統和更大的生態系統裏,除了密切的人與人互動交往以外,空間、時間、社會的變遷,都會影響一個人對自己的定位和處理解決問題的方式,從而形成習慣或者新的模式。

或者這樣説,人在一生中終身都是在發展變化的,而不是一早就被完全決定了下來;再就是人的發展有所謂“量變到質變”的不同層級的特點,即內在的、外在的變化積累到一定程度,會突然有一個躍升,到了另外一個境地。這樣的變化,可以經由重大的生活事件引發,也可以通過自我的修煉來達成,所以不能絕對地説,我們的一生就是被童年所決定而無法改變的。

沈家宏:從前面的心理學流派與理論可以看出,一個人原生家庭對其一生成長的重要性。如果一個人早年的原生家庭給他提供一個很好的成長環境,那麼,他們在後面的成長就不會有太大的問題;如果他的早年成長環境不好,尤其是遇到了一些創傷,那麼這些創傷就會影響他們內在的心理健康,而對於這些創傷他們自己又沒有辦法療愈時,這些創傷就會在他們未來的人生裏持續産生不利的影響。

精神分析理論認為,當一個人在原生家庭那裏尤其是父母那裏遇到創傷時,他們就會在信任感、安全感、歸屬感和價值感上受到影響,這些部分又會體現在他們與他人、社會和世界的關係上。當這些關係受到影響時,他們的人際關係、他們的人格、他們的學業、他們的職場、他們的婚姻與戀愛以及他們的身心健康都會受到這樣或那樣的影響。如果這些創傷沒有被療愈,就會持續影響他們的人生狀態。儘管人們會動用自己的生命能量來療愈這些創傷,但是,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夠如願以償。

這些療愈人生早年創傷的例子同樣會在一些世界名人那裏被看到。例如孔子父親的早逝、喬布斯早年被送養、達·芬奇的私生子身份、梵谷被母親的拒絕、麥克爾·傑克遜早年被父親虐待等,都成為他們早年在原生家庭所經受的創傷。從動力的角度看,在某種程度上,也可能正是因為這些創傷,才成就了他們的優秀與卓越,這些優秀與卓越可能就是用來對他們早年創傷的修復。

第二部分 原生家庭文化的傳承與超越

本刊編輯:從哪些方面了解家庭,又該怎樣改變自己與原生家庭的關係?

沈家宏:了解自己的原生家庭需要從父系的家庭和母系的家庭兩個方面入手。需要至少了解三代家庭成員。從自己開始,到父母,再到祖父母和外祖父母。需要了解原生家庭的成員,了解他們的人生狀態,同時也要了解自己與原生家庭成員的關係。

原生家庭成員包括: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和他們的兄弟姐妹、自己和自己的兄弟姐妹。不僅要了解他們的人生狀態,也要了解他們之間的關係,尤其是和自己的關係。

改變自己與原生家庭的關係,最為重要的方法就是同原生家庭的分離與聯結。一個人與原生家庭的關係最好的狀態就是既有分離又有聯結。只有分離沒有聯結或只有聯結沒有分離都是不太好的狀態。

本刊編輯:如何超越原生家庭,在分離與喪失中成長?

陳向一:精神分析的理論認為“分離”是一切心理創傷的來源。例如出生跟母體的分離、成長中某個時點與過去的告別等等。分離既意味著往前進入新的人生階段,同時也要與自己的過去告別,意味著“喪失”。

我們與原生家庭,不論曾經有過何種幸福或不幸的經歷,一定會在成長變化的時間歷程中經歷分離和喪失。

在此有如何理解和看待“創傷”的問題。包括對創傷的定義和確認,再就是創傷後的成長和修復。

有學者認為“出生即創傷”,因為直立行走導致嬰兒未完全成熟就需要分娩離開母親,這是比較泛化的創傷概念,有分離就有創傷。另外一個創傷的定義是“指那些由於生活中較為嚴重的傷害事件所引起的心理、情緒甚至生理的不正常狀態。”。

一個人在原生家庭裏成長、長大,一定會經歷不順的境遇,一些分離和喪失,它有可能對個人的成長不利,但也可能成為個人成長的契機。處理好分離和喪失會産生積極的心理變化,發展出更高的適應水準和心理功能,例如自我認知的積極改變、人際關係的改善和新的精神洞察力等等。

現實生活中不少兒時經歷坎坷,家庭境遇不良,但成年後仍然發展出積極健康的人生風貌和事業成功的人,可以作為佐證。

沈家宏:要想超越原生家庭,就要先與原生家庭分離,要想實現與原生家庭分離,就需要與原生家庭保持界限要分清哪些是原生家庭的事務,哪些是屬於自己的事務。把屬於自己的事務承擔並負責起來,不讓原生家庭負責;對屬於原生家庭的事務,需要尊重,不去干涉與承擔。

超越原生家庭還需要與原生家庭有愛的聯結。這就需要先處理在原生家庭那裏所經歷過的創傷。一些創傷可能會通過自己的學習或人生經歷被療愈,而有些創傷則可能不能通過自己來療愈,這就需要借助專業工作者的幫助。

沒有創傷的療愈,就不可能有愛的聯結。而沒有愛的聯結,一個人就可能沒有辦法在關係裏經營好“愛”,就會帶來學業、職業和再生家庭功能的受損,也會給其帶來自我傷害。因此,與自己原生家庭有愛的聯結非常重要,這也意味著對原生家庭創傷處理的重要性。(中國網心理中國特約《心理與健康》雜誌供稿 網址:http://psy.chin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