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最新報道

錢和錢不一樣! 看看你的“心理賬戶”如何影響消費行為

發佈時間:2024-06-19 14:30:51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董志勇

《生活中的行為經濟學》(插圖版)董志勇著,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

人們很多看似荒誕的經濟行為,其實背後都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在操縱,它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比起亞當·斯密那只著名的“看不見的手”,這只手更加敏感、細膩,帶著濃濃的人情味兒。研究人的行為規律,本來就是經濟學永恒不變的主題。行為經濟學更深地洞悉了人們思維深處的奧秘,指出生活中“荒唐”決策的本質,探究非理性行為的規律。本書從日常生活小事入手,揭示了看似非理性行為背後的邏輯和理論根源,幫助讀者避免落入非理性行為的誤區。

>>內文選讀:

不同心理賬戶裏的錢不同

在傳統經濟學中,經濟學家認為人們對待各種收入和支出是一視同仁的:在收入上,工資收入、股票紅利、彩票獎金,甚至包括賭博得來的賭金,在人們心理上的地位是完全相同的;在支出上,無論是買衣服、食品,還是買車、房子,無論是用現金還是刷信用卡,人們的消費也是基本一致的。但是,行為經濟學家認為,人們在獲得收入或進行消費時,總是會把各種不同的收入和支出列入不同的“心理賬戶”,認為不同賬戶裏金錢的價值是不同的,對不同賬戶的支出策略也是不同的。

實驗:

2023年夏天,《封神第一部》上映,你準備去電影院一飽眼福,可就在看電影的當天,卻出了個不大不小的意外:

意外一:你剛到電影院門口準備買票時,發現之前放在上衣口袋裏的70元錢不見了,你還會另外花70元錢買票看電影嗎?

意外二:你剛到電影院門口,發現自己幾天前花70元錢買的電影票不見了,你還會再花70元錢買票看電影嗎?

這兩種情況其實是一樣的:都是損失了70元錢的價值。但是,實驗結果顯示:在意外一的情境下,大部分人選擇買票看電影;而在意外二的情境下,大部分人選擇打道回府,等待網路放映影片。

這個實驗結果用傳統經濟學的理論是無法解釋的,但用心理賬戶理論則解釋得通:人們把丟的錢和買電影票的錢歸入不同的心理賬戶,丟了的錢不會影響電影票賬戶的預算和支出,但丟了的電影票和後來需要再買的票就被歸入同一個心理賬戶。

新車的音響

王老闆經營著一傢俬營企業,開著一部舊捷達車上下班、跑業務,捷達車雖舊,但性能還不錯,就是音響壞了。因此,每次去修車時,汽修店員工總建議王老闆更換一套2000元的音響,但王老闆堅持不買,總説:“我又不整天待在車裏,更不怎麼聽音樂、聽廣播,要那玩意兒有什麼用?”

後來,王老闆的生意越做越大,他覺得開一輛舊捷達出門太寒磣,於是換了一輛50萬元的寶馬車。訂車後,售車小姐問:“王總,我們這兒最近搞活動,可以以18000元的優惠價格更換汽車音響,您要不要看一下?”沒想到,王老闆這次卻出乎意料地爽快:“換,給我換最好的!”

王老闆的消費選擇似乎前後矛盾:幾個月前,他還聲稱自己用不到音響,連2000元都捨不得花;幾個月後,即使新車有音響,他卻花18000元換成了最好的。

我們可以用心理賬戶理論來解釋王老闆態度的轉變。開捷達車時,王老闆需要在一個單獨的心理賬戶中支出2000元更換音響;而買寶馬車時,王老闆已經生成一個購買好車的心理賬戶,併為車支出50萬元,後面為更換音響支出的18000元,也是記入該心理賬戶的。

因為存在“敏感度遞減規律”,所以這18000元給人的心理感覺要比前面的2000元少。王老闆的例子在日常生活中還有很多。比如,有個人家裏的傢具,有些用了十幾年他都捨不得換,而一旦買了新房子,這個人往往會毫不吝惜地將舊傢具全部換掉,即使有些還挺新的。這些行為與王老闆的案例一樣,都是不同的心理賬戶在人們心中起了作用。

心理賬戶現象為商家指出了一條行銷之路——在銷售高價商品的過程中推銷低價商品和服務,比單純推銷低價商品和服務有效得多。比如,手機商家推出的“加99元多得一個黑科技充電寶”。事實上,我們也許並不需要這個充電寶,但因為我們在“買手機”這個賬戶上已經花了很多錢,再多花99元錢對我們來説沒什麼感覺,所以往往容易接受這樣的“優惠”。

因為心理賬戶的存在,不同的支出會被劃入不同的心理賬戶,消費者對待不同賬戶的消費決策是不同的。因此,聰明的商家就要儘量保證自己的産品被劃入一個已經存在的、數額盡可能大的賬戶。在這樣的賬戶中,依據敏感度遞減規律,消費者更加傾向於消費。相反,作為理性人的消費者,則要做到三思而後行,時時刻刻注意分析自己的消費決策,判斷自己有沒有受心理賬戶的引導,避免在購買大件商品時多花冤枉錢。(作者 董志勇